logo资料库

2023年山东滨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A卷.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山东滨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A 卷 试卷类型:A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 30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悚.(sǒng) 修葺.(qì) 凫.水(fù) 味同嚼.蜡(jiáo) B. 狡黠.(xiá) 撺掇.(duo) 阔绰.(chuò) 恹.恹欲睡(yān) C. 驰骋.(chěng) 摇曳.(yè) 恣睢.(suī) 挑拨离间.(jiān) D. 瞥.见(piē) 星宿.(xiù) 褴褛.(lǔ) 忍俊不禁.(jīn)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凫.水(fù)——fú; C.挑拨离间.(jiān)——jiàn; D.褴褛.(lǔ)——lǚ; 故选 B。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霄 绚耀 骇人听闻 哗众取宠 B. 辫子 竹蔑 沥尽心血 长途跋涉 C. 俯瞰 萦绕 重峦叠障 惨绝人寰 D. 褶皱 侥幸 自圆其说 雕梁画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绚耀——炫耀; B.竹蔑——竹篾; C.重峦叠障——重峦叠嶂; 故选 D。 3. 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 源。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 “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 “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 “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 4 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 “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字形、短语和复句。 C.“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是动宾短语,“防风固沙”是并列短语; 故选 C。 4. 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 126 公里海岸线,94 公里黄河穿 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 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梁邹 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 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 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 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语义重复,“这些”指代的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可删掉“这些”; 故选 D。 5. 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 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 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句序的排列。 阅读材料,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的是中国园林景物的布局安排。首先④句承接前文, 介绍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②句的“还”字承接④句进一步说明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③句写人 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①句总结,说出人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的原因。据此,正确的句序是: ④②③①。 故选 C。 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 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 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 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 “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A.《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词,不是苏轼的词作。 故选 A。 7. 默写。 (1)读史使人明智,______,数学使人周密。(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2)大漠孤烟直,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复行数十步,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力量,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8)我们学习不仅要做到学思结合,正如《论语》中所写的“ 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还要像《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那样“______”多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答案】 ①. 读诗使人灵秀 ②. 长河落日圆 ③. 万里赴戎机 ④.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 豁然开朗 ⑥. 一鼓作气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⑨. 学而不思则罔 ⑩. 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戎、沧、豁、 罔、援”等字容易写错。 名著阅读。(4 分) 8. 关于这种惊人的征战,将来有一日会有人写成全部的叙事诗的。这种征战,即使把 政治和战事除掉,也是近代历史中,青年们的一种动人的成就。可是我暂时必须要继续我的
故事,因为我们已经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现在我.把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诗,拿来当作结 束,这位指挥者既能领导远征,同时又写得一手好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文中的“我”是指______(人名)。 (2)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请参与探究,分享你的发现。 【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 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 我选择探究【专题______】,发现:______。 【答案】(1) ①. 红星照耀中国 ②. 斯诺(埃德加•斯诺) (2) ①. 示例:一 ②.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和很多其他领导人 不一样的是,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共产主义,背弃了自己的家 庭。这是极其艰难的,但是因为心中有信仰,他能够坚持下来。我们今天面对的所有困难几 乎都没有他当时的大,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到难、感到绝望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信 仰、追求呢?生命需要一点信仰,需要一些追求,有了它,才会更坚定。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中国工 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畏艰 险、排除万难,终于胜利会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的 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 根据文段中“惊人的征战”“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和“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诗”可知, 这个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我”即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 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是书中最具 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专题探究。 要求从“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关于长征”中任选其中一个专题,结合《红星 照耀中国》的内容进行总结。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内容广泛,可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 等人中选择一个,结合书中对人的参加革命的道路进行简要归纳,语句通顺即可。如:毛泽 东小时候极具反抗精神,渴求读书,考取湖南师范学校;在湖南成立新民学会;在北京大学 做图书馆助理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7 年,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井冈 山根据地,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理论,在江西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从此走上 红色革命的道路。 “关于长征”可简要概括《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的描述,如:作者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 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里可赏山水画卷,泰山雄伟磅礴,崂山神秘飘渺,趵突 泉腾空翻涌,微山湖烟波浩渺。这里可品齐鲁风情,大运河贯通南北,海岸线蜿蜒曲折,沿 着黄河遇见海,在东营看蓝黄交汇,在青岛扬帆冲浪,在烟台、威海的海洋牧场尽情海钓。 这里可读街巷烟火,在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东昌古城、魏氏庄园赏民风古韵。欢迎您到 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 【材料二】 2023 年 3 月以来,淄博烧烤火了,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赴淄赶烤”。最是一城好风景, 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他们的热情比火炉更炽热,鲁 C 车主刘先生自觉礼让外地车辆,暖心大姨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灌汤包,商家店主张老板自
发提供免费住所……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一个个微镜头串联出淄博这座 城市的温度。 (节选自淄博市政府官网,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假若你是【材料二】中被礼让的外地车主、正在排队的游客、被提供免费住所的旅人, 请任选一种情境,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 【答案】(1)示例: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具有独特魅力;热情的淄博人让游客感受 到城市的温度。 (2)示例:正在排队的游客:这一份美味的灌汤包,包含着淄博人们的淳朴厚道、热情诚 恳。虽然还没有品尝到烧烤的滋味,但我已经相信,淄博烧烤不会让我失望!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 配料一,由“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可概括出: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具有独特魅力; 材料二,由“他们的热情比火炉更炽热”“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一个个 微镜头串联出淄博这座城市的温度”可概括出:热情的淄博人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时,任选一种情境和人物身份,表达出感动等感受即可。表达要流畅得体。 如:被礼让的外地车主会说:“谢谢您!一个礼让的小举动,让我感受到淄博人的热情真诚, 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二、阅读理解(共 40 分) (一)(4 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周密 天水碧②,染就一江秋色。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湖的绝佳之地。②
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色,写出了潮水未来 时浪静波平的观感。 B. “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 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 C.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 写钱塘江水。 D. 整首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 描绘。 11. 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 【答案】10. D 11. “螯戴雪山龙起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而来的海潮比 作神龟背负的雪山,又比作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那 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有误。词的最后一句“隔江闻夜笛”描写的是夜里的景色。全词从时间上说,从白昼写到 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 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选项中“从黄昏写到黎明”有误,没有写到黎明。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的句子的赏析。 赏析诗词语句,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螯戴雪山龙起蛰”,句子的意思是: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 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好像亲身来到那种境 界一样。 【点睛】参考译文: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