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导论教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docx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资料共3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实验一 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
二、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求
三、教务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
1.基础应知:
2.数据流图的生成
第零层
第一层
第二层
3.数据字典
四、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1.项目说明
1.1 系统简介
1.2项目背景
1.3定义
1.4限定条件
2.软件需求分析
2.3 条件和约束:
2.4 功能描述:
3.数据描述
3.1 输入输出:
3.2 数据流图:
3.3 数据字典
4.功能需求
4.1功能划分
4.2功能介绍
5.数据库描述
6.其他需求
五、需求分析评审
实验二 教务管理系统的概要设计
一、目的与任务
二、内容、要求
(1)结构图:
(2)详细设计:
(3)各个特点
N-S图
PAD图
PDL
(4)界面设计:
实验三 教务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及测试用例设计
一、引言
1.1编写目的:
1.2:项目背景: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二、程序描述
2.2性能:
2.3输入和输出项目:
2.4接口:
2.5存储分配:
2.6限制条件:
2.7测试要点:
1.白盒测试:
2.黑盒测试:
2.黑盒测试:
3.静态测试:不运行程序,通过检查和阅读等手段来发现错误并评估代码质量的测试技术。代码标准、质量监控
4.单元测试:主要目的是验证软件模块是否按详细设计的规格说明正确运行。
5.集成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查多个模块间是否按概要设计说明的方法协同工作。
6.系统测试:主要目的是验证整个系统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
7.验收测试:从用户角度检查系统是否满足合同中定义的需求,以及确认产品是否能符合业务上的需要。
实验四 教务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
一、目的与任务
二、实验内容、要求
抽取出类图:
教务管理系统的用例图:
做出任课教师的UML顺序图:
建立任课教师类的状态图:
课程名称: 软件工程导论 R 实验名称: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学院课程安排 实验地点: 腾讯会议室 专业班级: 软件 1833 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崔冬华 2020 年 5 月 13 日 1
实验一 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 一、教务管理系统的综合需求 1:功能需求: 学校教务处可通过软件向各个学院发布信息。 工作量计算子系统可以协调。 学院教学主管人员可以发布一些要求。 任课教师可以向学院主管人员汇报工作。 学院主管人员可向教务处汇报。 2:性能需求: (1)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学期主讲的课程门数不超过 2 门。 (2)严格限制:每位教师每年教学工作量不得低于 300,不得超过 600。 (3)本学期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不能承担下各学期的主讲任务。 (4)本系统的输入项至少包括:教务处布置的教学计划和工作量计算子系统、学院教师自 报的授课计划和学院制定的有关授课限制条件。 (5)本系统的输出项至少包括:教务处最终下达全院教师的教学任务书和学院各个班级下 各学期的课程表(可以不含上课地点)。 3:坏境需求: 操作简便,界面简洁大方,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并且视觉上易 于理解。 4:接口需求: 要求有工作量计算子系统: a.单班课 计划学时*1.0 双班课 计划学时*1.3 三班课 计划学时*1.6 四班课 计划学时*2.0 b.双语教学 计划学时*合班系数*2.0 c.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计划学时*合班系数*1.5 省级精品课程 计划学时*合班系数*1.1 5:用户界面需求: 对用户登录密码要有安全保护 2
二、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求 为了能够准确的获取数据需求,采用 E-R 图的形式对需求进行分析和描述。具体分析 如下图所示: 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学院课程安排的 E-R 图 三、教务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 1.基础应知: :箭头,表示数据流; 3
:圆或椭圆,表示变换数据的处理; :方框,表示数据的三原点或者终点; :双杠或者单杠,表示数据存储文件。 源点和终点是系统之外的实体,表明数据的来源和去向; 加工是对数据处理的单元,通常为动词短语; 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中运动的方向,通常为名词或者名词短语; 数据存储是暂时存储数据的。 2.数据流图的生成 (1)首先确定: 实体:教务处,学院,任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子系统以及学生; 加工主要分为:下发有效的课程计划,生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书,产生课表。 (2)数据流图: 第零层 图 0 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学院课程安排顶层数据流程图 第一层 如下图所示: 4
对于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划分: 图 1 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学院课程安排 1 层数据流程图 第二层 如下图所示: 主要是对 1,2,3,4 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5
6
图 2 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学院课程安排 2 层数据流程图 3.数据字典 (1)数据流条目 教学计划=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班级类别=本科+专科+成人教育+研究生 工作量=计划学时合计之和 学院教学主管人员=学院教学主管人员 相关限制=任课老师的职称+上课的班数+最高周学时数+最低周学时数 任课老师的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 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教学计划=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有效教学计划=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教学任务书=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课表=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2)数据存储条目 文件名:教学任务 组成:任课老师的职称+上课的班数+最高周学时数+最低周学时数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任课老师的职称为关键 文件名:相关限制 组成: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限制条件+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课程代码为关键 文件名:教师信息 组成: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课程代码为关键 7
文件名:教学任务书 组成: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课程代码为关键 文件名:工作量计算子系统 组成:工作量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工作量为关键 (3)数据项 课程名称:别名:无 类型:字符串 长度:2{汉字}15 课程代码:别名:无 类型:整型 长度:5 位 课时:别名:无 类型:整型 长度:2 位 (4)加工条目 加工名:教学管理系统 编号:0 输入:教学计划,授课计划,相关限制,工作量 输出:教学任务书,课表 加工名:下发教学计划 编号:1 输入: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输出:课程相关限制,教学任务 加工逻辑:将教学计划放入教务系统当中 加工名:教师上报 编号:2 输入:相关限制,工作量 输出:授课计划 加工逻辑:按照相关限制和自己的工作量,上交自己的授课计划 加工名:生成教学任务书 编号:3 输入:授课计划 输出:教学任务书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