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魔T—HFSS仿真,结果真实.pdf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一:相关指标要求 设计一个魔 T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功率幅度的平衡度:|S31-S41|<0.5dB;|S32-S42|<0.5dB 2.插入损耗:S11 和 S22<-10dB 3.输出端口之间的隔离度:S12,S21,S34,S43<-20dB。 4.相位的一致性:|ang(S31)- ang(S41)|<1°;|ang(S32)- ang(S42)|-180°<1° 二:按照书本的设计过程 1.直接按照书本知识建立一个魔 T,设定它的中心工作频率为 30GHz(魔 T 是宽带功分元器 件,所以先不考虑带宽的问题,主要就上面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使其在中心频率处尽量满足 理想的散射矩阵),各个激励端口如下图所示 BJ320 标准矩形波导的主模频率在 26.4GHz 到 40GHz.所以这里采用 BJ320 作为魔 T 的 接口。 所以图中 4 个矩形的长宽高分别设置为 10mm, 7.2mm,3.6mm。 2.理想状态下,魔 T 的散射矩阵应该如下式: 即:一端口输入无反射,二端口没有输出,三四端口平分一端口的能量。(S11=S21=- ∞,S31=S41=-3dB)
3.对上述的魔 T 进行 HFSS 仿真,关于一端口输入所得到的结果。 一端口输入,各个端口之间的能量 由图和数据可以得知: ①二端口和一端口的隔离度较好,满足要求。 ②三端口和四端口能够平分功率。 ③一端口的反射较大。 ④三端口和四端口不是平分全部的输入能量。 二端口输入,三四端口之间的相位差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较大的带宽内它的,相位差保持在 0°左右,满足要求。
4. 对上述的魔 T 进行 HFSS 仿真,关于一端口输入所得到的结果。 二端口输入,各个端口之间的能量 有图和数据可得,二端口输入和一端口输入能量的差别不大,知识二端口的匹配较一端 口相对好一些。 二端口输入,三四端口之间的相位差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较大的带宽内它的,相位差保持在 180°左右,满足要求。 5.结论:必须加载匹配元件来减少 1 端口的反射以及二端口的反射,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添 加的匹配元件要相对于 xoz 平面对称,使得其相位差以及功率平分的特性保持不变。
三、改进的设计思路。 1、H 面 T 形接头。 由于 S21 和 S12 的隔离度较大,我们可以先保证 1 端口的反射系数尽可能小的前提 下,来减小 2 端口的反射系数。所以,我们可以先设计有较好性质的 H 面 T 形接头,然后 在此基础上微调结构来设计魔 T。 H 面 T 形接头结构示意图 其中矩阵波导截面的宽为 7.2mm,高为 3.6mm。 测得 S11 的结果如下 上图数据可以得知,在 25GHz 到 35GHz,反射系数较大,S11 在-5dB 左右,不满足要 求。
2.增加匹配结构,降低 S11,结构示意图如下 此改进结构,相对于为改进的结构,只是在 T 形接头最后的中间切去一个矩形块。切 去矩形块的长宽高分别为:2.5mm,1mm,3.6mm。 改进结构的 S11 如下所示 由 S11 的结果可以得知,在 30GHz 到 35GHz 处,反射都较小,S11 在-15Db,满足设 计要求。当然调节减去矩形块的宽度以及长度,肯定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这里就不进行 调节了。 查看 S21 和 S31 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 S21 和 S31 两个都是非常接近的,大约在-3.2dB,与理想状态-3dB 差别不 大。 综上,已经设计好具有良好特性的 H 面 T 形接头。
3.魔 T 的设计。 在上述较好的 H 面 T 形接头直接加上一个 E 臂。 结构示意图如下 所得到的 S11 和 S22 如下所示(1 2 3 4 端口和文章刚开始的标注一样) 由图中可知,在 28GHz 以上,S11 满足要求,但是 S22 不满足要求。 为了降低 S22 的值,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二端口输入,切去的矩形块是一个很大的不连 续部分,会引起较强的反射,那么我们可以对 E 面接口进行小的改动,使得矩形小切块对 E 面接口的影响减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