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申论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申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 年中国人民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申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 2—5”,概括当前我国企业在“走出去”中遇到的主要 申论(资料 1-资料 5) 问题。(15 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 200 字。 资料 1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但井喷式增长 逐步放缓;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式;对外投资主体继续多元化发展;企业对外 投资‘软实力’竞争意识大幅提升,有意打造‘世界品牌’,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一 带一路’共建呈‘梯队式’发展,能源和基建等国企率先互补东道国经济需要,民营科技企 业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新力量……”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 10 年实 现增长,2016 年达 1701.1 亿美元,是 2006 年的 8 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处于“黄金期”。 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的“走出去”战略,见证了无数中国企业的海外打拼。回看一代代中国 企业“走出去”的轨迹,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过去,中国处在全球产业链底端,只能依 靠人口红利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比较优势,通过在国内生产然后销往世界,实现稳 定盈利。虽然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积累一定资本,但较之发达国家,我们虽劳动力相 对富裕,资本方面却不占优势。依靠劳动密集型起家的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屡 屡碰壁后,最终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不再跟发达国家硬碰硬。最初碰壁的这些中国企业,基 本可以归为第一代“走出去”的企业。汲取教训后,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时,开始首选一些 欠发达国家,比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这样,中国企业除了具备资本和技术方 面的比较优势外,还能借助那些欠发达国家的人口红利。在那之后“走出去”的第二代中国 企业,获得了较第一代相对不同的境遇。年轻一辈的企业,比如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 它们在初创时就引入了海外资本,因而具有资本成本优势;在发展中,又借助国家经济转型 升级契机,从产业链的底端爬到中端的较佳位置,继而积累了“走出去”后与海外同行业者 竞争的优势。时至今日,同前两代“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为不同的“第三代”企业正在崛 起,并且逐渐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比如共享单车企业。因为国外尚且缺乏同类企业, 因此西方国家的一些城市都欢迎它们去投资和发展。 站在中国经济现实体量以及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历代中国企业“走出去” 的轨迹时,应能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越来越好
的机会,我们的企业则应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及时找到比较优势,不断创造“走出去”的 新局面。 资料 3 上海海立集团于 2008 年开始在印度开拓市场,承诺空调压缩机在印销量达到 100 万台就在 印度投资开厂,结果仅用五年就兑现了承诺。现在,印度市场每年销售 450 万台空调压缩机, 上海海立占据 35%的份额。在印度市场已耕耘了十多年的上海海立集团沈建芳认为,投资印 度的棘手挑战在于印度的商务签证给予的期限没有规律,允许停留的时间很短。沈建芳说: “最长期限仅为 3 个月,也就是 3 个月得回来一次,人员不稳定不利于企业在当地的长期发 展。”而且,办理签证的手续非常繁杂。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商人的认同,“我接触到的企 业家最担心的就是签证问题。如果投资后,人员过不去。还能做什么?” 中亚国家实行严格的签证和居留制度,如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所有类别的护照均要求签证。 哈萨克斯坦对国外劳务实行严格限制,外国人在哈取得劳动就业许可和居留许可较困难,这 直接影响了一些中国企业正常经营工作,如阿拉木图规模最大的“公主”中餐馆有近 200 个座位,2016 年仅拿到 2 个厨师劳动就业许可证。哈国不仅申办获取引入外国劳动力许可 证的程序十分繁琐,而且许可证的数量还有限制。目前,哈国对外国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规 定仍旧是阻碍外国投资的主要壁垒之一。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最难拿到签证和劳动许可 的国家,严格控制向外国人发签证邀请比例,一般中企实际上几乎拿不到签证和劳动许可。 乌、塔、吉三国对外国劳动力在该国就业有具体限制规定。现在中国人办签证实际上没有简 化,似乎比过去更难。中企人员难以“走出去”,那投资岂不是撂到了戈壁滩? 资料 4 从法国的葡萄园,到乌克兰的土地,再到澳大利亚的牧场,近年来中国公司和企业家纷纷走 出国门,在海外置地。最近,一家“身份不详”的中国企业绕过监管机构,在法国“粮仓” 安德尔省高价购地,引来法媒议论纷纷。法国媒体称,外国人用这种手段购买大片土地,在 法国还是首次出现,一些法国人担心食品安全、乡村稳定发展受到威胁。德国华人投资顾问 周先生对《环球时报》表示,“在德国买地常常会遇到许多障碍”,比如议会出于各种原因 投票拒绝;媒体也对中企存在偏见,认为中企买地后会带来环保、失业等问题。而像美国或 欧盟企业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甚至中东国家企业在德买地也比中国方便。 在澳大利亚也很明显。去年澳政府加强对向中国出售农田交易的审查,规定对中资企业出售 1500 万澳元或以上的农田交易都需要审批,而来自日韩美的投资者在收购 11 亿澳元以下的
土地时都不需要审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对《环球时报》说,本 世纪初中国企业刚刚开始海外购买土地时,国际舆论环境还相对比较宽松。2010 年之后,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恶化,有关中国“资源掠夺论”的言论屡屡出 现,一些国家纷纷出台对中国农业投资不利、甚至带有歧视的政策。 资料 5 2015 年 11 月 20 日,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公司三位高管在马里遭遇恐怖袭击,不幸遇难,再 次向近年来加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警示风险。 从近十年来的公开信息中,通过梳理中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在境外的遇袭情况,发现中国铁 建在马里的遇害人员级别最高,极为罕见。在非洲西部地区的喀麦隆、尼日利亚、加纳,近 年来中国企业员工遇袭事件也频频发生。该地区近年来暴力冲突不断,几起恶性绑架事件都 发生在这三个国家,而且这些遇袭事件带有团伙性质,主要针对中国在当地的工厂。 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这些频繁与“武装冲突”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至今仍没有走 出阴影。恐怖主义更是使安全问题越“燃”越烈。在利比亚撤侨事件中,惊慌失措的中国企 业承受了超过 210 亿美元的惨重损失。境外中资企业的安全威胁已经近在咫尺,海外华人从 过去的无辜受害者,已升级为现在恐怖分子袭击的直接目标。 资料 2 我们工厂被砸了,东西都被抢了,请帮帮我们!”刚刚经历工厂被打砸洗劫的中国籍员工何 女士对某报记者说。据何女士表示,她来缅甸首都仰光一间中资服装工厂工作已经一年多, 2017 年 2 月 22 日晚上,工厂的外部监控全部被砸坏,23 日早 7 点左右,约 300 名罢工工人 冲进工厂,打砸设备,之后又到中国员工宿舍打砸抢劫。何女士讲,她的两个行李箱被抢走, 箱内有人民币 2500 元和一些珠宝首饰。厂方人员 26 日进入厂房巡视后告诉记者,厂内已无 罢工人员,但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变压器也受到破坏,尚不清楚何时能够恢复生产。 其实,该中资服装工厂的冲击事件已经发酵多时,之前已经罢工过两次。根据缅甸政府公布 的最低工资标准,自 2015 年 9 月 1 日起,缅甸在全国境内实行每日 3600 缅元(约合 2.8 美 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自此,缅甸各地尤其是仰光工厂的老板和工人之间爆发的劳资矛盾纠 纷,几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依赖订单生存的成衣行业。一方面是员工要求涨薪的诉求, 另一方面却是企业主难以为继的生意,导致目前在缅甸的中国服装企业举步维艰。为了解决 这一矛盾,在缅甸的中国企业只能采取增加自动化设备以及裁员的方式。这样一来,看似从 表面上解决了矛盾,但却埋下了更深层次的隐患。
一、根据“给定资料 2—5”,概括当前我国企业在“走出去”中遇到的主要 答案及解析 问题。(15 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 200 字。 参考答案: 1.当地员工存在涨薪诉求,劳资矛盾纠纷频发。 2.中方人员难以在国外工作居留。部分国家商务签证期限没有规律,允许停 留时间短;办理签证手续复杂;签证和居留制度过严。 3.政权更迭带来政策变化,合作项目中断,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4.遭受偏见,置地困难。国际舆论环境恶化;国外政府出台不利、歧视中企 的政策。 5.面临安全威胁。企业人员人身安全无保障,遇袭事件频发;企业资产受损。 申论(资料 6) 二、根据“给定资料 6”,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出对策建议。(25 分) 要求:合理可行、有针对性,条理清晰;不超过 450 字。 资料 6 F 机构近日发布《2016—2017 年度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以下是报告节选内容: 从“走出去”的风险分布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尽职调查成本较高或信息收集较困 难的区域是非洲和中亚、西亚。40%左右的受访者提及在境外投资项目中遇到“东道国法律 不健全”“东道国政府腐败、政策不稳定、行政效率低”等政治风险,尤其以撒哈拉以南的 非洲政治风险最高;44%的受访者表示在海外投资中遇到过政府审查。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 的被访者提及企业曾遭遇反商业贿赂、反腐败调查、环保审查及反垄断审查,地域以北美、 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居多;36%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中遭遇“本地化”要 求,以中亚、西亚居多;市场风险则在非洲、中亚、西亚较为显著;16.8%的受访者表示企业 在境外投资项目中遭遇群体性劳动纠纷,南亚、东南亚提及率超四成;34%的受访者表示企业 在境外投资项目中遭遇税务争议,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美风险较高;21% 的受访者表示在境外投资项目中遭遇知识产权争议,以南亚、东南亚、北美、西欧居多。因 此,“走出去”第一步的海外利益风险评估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投资地国别安全形势的动态 数据也至关重要。
从企业税务争议结果看,受访者中有 52 个企业对税务争议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 46 个企业 未能充分调研、准确理解东道国的税收法律法规;39 个企业缺乏经验,面对税收争议时,在 技术、人员、预算、管理等方面准备不足;37 个企业未能与当地政府和税务机构进行有效的 沟通和谈判;36 个企业对海外项目的税务监管不予重视、未建立合规审查机制。此外,只有 49%的企业购买保险,如人身、财产保险、政治风险保险、信用保险;46%的企业设立标准合 同流程,并设专职合同审查人员;43%的企业建立财务和金融上的风险控制机制,如金融风险 预判机制以防范汇率风险,财务预警机制加快资金回收等;43%的企业设立项目定期评估机制 和退出机制;仅有 34%的企业选择已经与中国签订投资保护协议的东道国进行投资。 从 2014 年起,中国财团对国外体育俱乐部产生浓厚兴趣。2014 年 7 月,合力万盛国际体育 发展公司以 800 万欧元的价格购买了荷兰海牙俱乐部 100%的股权。2015 年 9 月,万达以 4500 万欧元的价格购买了马德里竞技 20%的股权。而海外体育并购案异常火热的时间段出现在 2016 年,从 1 月至 8 月共有 10 宗入股或收购宣告,其中手笔最大的是中欧体育投资管理长 兴有限公司以 5.2 亿欧元的价格购买了意大利 AC 米兰俱乐部 99.93%的股权;其次是苏宁以 2.7 亿欧元的价格购买了国际米兰 70%的股权。据不完全统计,自 2014 年至今,至少有 15 家海外足球俱乐部的股权被中国资本收购,总耗费资金超过 150 亿元人民币。海外足球俱乐 部很少有经营状况良好的,且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濒临倒闭。从 2016 年年底开始, 商务部、发改委、外汇管理局、央行多部门要求 5000 万美元及以上的转移出境业务须获得 特别批准。2017 年 2 月 21 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提到,在对 外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开展非主业、非理性的大额对外投资,盲目投资房地产、 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2016 年 11 月初,万达 集团宣布 10 亿美元收购美国好莱坞电视制作公司 Dick Clark Productions。但在 2017 年 初,在线娱乐新闻网站 The Wrap 引述匿名消息人士报道,中国房地产和娱乐巨擘—大连万 达集团以 10 亿美元收购美国 Dick Clark Productions Inc(DCP 集团))的交易已经破裂。The Wrap 表示,收购破裂的主因是中国政府方面的监管批准问题。 2016 年,中国企业进行了 2500 亿美元的海外收购交易。在海外并购越是凶猛的中企,其背 负的债务负担越重,其中包括:万达、复星、海航集团、中联重科、安邦保险、罗森内里等 公司。其中,中联重科债务是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收入)的 83 倍;复星集团截至 2015 年 6 月,其债务总额是自身 EBITDA 的 55.7 倍;中国远洋控股集团负债总额达到企业自 身 EBITDA 的 41.5 倍;中粮集团下属子公司中粮国际债务总额相当于其自身 EBITDA 的 52 倍; 光明食品债务总额是自身 EBITDA 的 24 倍。 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日本夏普公司的“联姻”显然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据了解, 日本夏普公司长期在液晶显示、净离子群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然而,由于近年来在
投资方向、创新活力、商业运作等方面乏善可陈,优势尽失。对此,富士康经过充分调研后 敏锐地发现,自身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成本管控及优化整个垂直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 恰好可以与处于低谷的夏普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因此便积极寻求与夏普“联姻”并对 其进行注资。经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与磨合之后,夏普强势回归中国市场并在“6•18”电商节 一举夺得大屏电视销售冠军,富士康也借此形成了一个“日本并购、大陆设厂、本地化供货、 全球化移植”的共贏新模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投资争端解决统计,2016 年,投资者依据国际投资协定起诉 东道国的已知仲裁案件共计 62 件,累计达到 767 件。该案件数低于 2015 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74 件),但高于此前十年的平均数(49 件),仍然处于增长态势。同时,从被诉东道国的分 布上看,东欧和中亚国家占 31%,南美国家占 17%,西欧国家占 15%,中东和北非国家占 11%, 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占 8%,北美三国、中美和加勒比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各占 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超过一半。从公开的数据来看,除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 于 2014 年受理的北京城建集团公司诉也门政府案外,中国企业通过国际投资仲裁机制解决 与东道国之间的海外工程承包投资争议的案例少之又少,说明中国企业运用国际投资仲裁机 制的经验和实践仍不充分。 参考答案: 1.重视投资地域风险评估。企业要收集研究投资地国别安全形势动态数据,对海外投资进行 利益风险评估。 2.规避税务争议。企业要充分调研,准确理解东道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在技术、人员、预算、 管理等方面要积累经验,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实现和当地政府与税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谈判; 重视海外项目的税务监管,建立合规审查机制。 3.加强投资风险防范。购买人身、财产等保险;设立标准合同流程,并设专职合同审查人员; 建立财务和金融上的风险控制机制;设立项目定期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优先选择与中国签 订投资保护协议的东道国进行投资。 4.理性选择投资项目。政府部门应加强大额对外投资的监管审批,引导企业审慎投资;企业 要审慎开展非主业的大额对外投资,充分调研,积极寻求能与自身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的投资对象。 5.企业要充分运用国际投资仲裁机制解决投资争端。
申论(资料 7) 三、“给定资料 7”中划线句子提到,“中国企业不可能总是在风平浪静时‘走出去’,而 注定只能‘在深海里练就游泳能力’,在一次次的弄潮中成长”。请围绕对这句话的思考, 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 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 1000 字左右。 资料 7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在全球布局已成为常态。然而,随着一些 国家和地区反全球化的声音不断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一部分企业家开始犹豫还要不 要继续“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 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领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 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曾经,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 过忐忑。但是,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 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 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 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变。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形势,和 17 年前加入 WTO 时完全不一样。过去,我们开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全球化的回应,如今中国企业无论到海外建厂、投资并购,还是搞品牌合作、购买专利, 更多是主动拥抱全球化。无论潮流如何,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走出去”仍 是大势所趋,不用犹豫。 “走出去”是为了抢抓机遇,不能等待命运的垂青。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 远不能到达彼岸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需要慢慢练就迎击风浪的经验和能力。中国企业不 可能总在风平浪静时“走出去”,而注定只能“在深海里练就游泳能力”,在一次次的弄潮 中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 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 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稳定的投资环境,这不仅为境外 企业到中国投资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建立了稳定的大后方。在中国经济转 型升级之际,中国企业抓住时机走向国际舞台,在硬碰硬、真较量中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更 合理的布局,才能打开一片新天地,找到发展新动能。
参考答案: 中国企业“走出去”搏击风浪 当前,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逆的经济发展趋势,国际上很多企业都会在发展壮大后选择走 出国门,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国际间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还能不断创造出互利共赢的新的经 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稳定的投资环境,为中国企业 建立了稳定的后方,而中国经济力量的发展,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撑。因此, 中国企业不应只局限于国内有限的发展空间,而是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走出去”, 持续加强对外投资、布局全球。 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并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 一些风险和问题。一方面,中国企业进入国外,在面临新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 的情况,比如国外政策可能会妨碍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甚至还会有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存 在误解,在观念上排斥我国企业;也有部分国家地区处于动荡状态,轻则出现社会治安混乱, 重则出现恐袭情况,都会给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平添阻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自身也会 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存在盲目投资现象,可能导致企业亏 损,甚至背负极重的债务。 即便是走出去的过程中阻力重重,但我们更要认识到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够带来更 多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最直接的效果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产 业,相当于在国内市场之外,打开了新的国际市场资源,最终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企业销 售收入的提升。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就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还 能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乃至品牌竞争力,最终打造出真正的“世界品牌”。从更 长远的角度看,企业走到国外,能够在与国外同行进行的交流与竞争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管理经验,乃至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资源的优化配 置。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主动去拥抱全球化,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一切 机遇,应对一切挑战。时代的发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机遇,必须充分把握。首先是充分利 用政策红利。当前,中国政府努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 资金支持、发展平台,还不断改善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环境,降低跨国经营风险。 同时,在国内创新创业热潮的推动下,企业不断研发技术、创造新模式,新事物层不出穷, 充分发挥这种“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就能及时填补国外市场,如共享单车、中国高铁都 成功走出国门。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企业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成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