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 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 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 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 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 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 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 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8.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 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设置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B.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C.通过场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 D.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 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10.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 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人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11.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演讲针对什么人? (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示了 100 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梳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 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
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 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内容 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12.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 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 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 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 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阅读某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4 分)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 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 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 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图体会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14.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 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 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 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 “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15.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 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自愿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 1~2 个优秀 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 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 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案例: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 16 题。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 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 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 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 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 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 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 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 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 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 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 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 满期盼) 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 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 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 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 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 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 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 16.(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10 分)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0 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 17--18 题。 寻找 ④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风一吹就散,飞到各处,但是只有一处最为适合。说的不 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们的未来。 ②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物质.而生 活需要的是精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本只考虑自己的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 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而这就是在寻找快乐。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得到 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 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 又会让我们成长。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 ③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在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中,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把青春给了知识,把羞涩给了勇 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 换更重要的东西。寻找.就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④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 题。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但是这个社会中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 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也许游戏里的“满级”成为了我们 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的游戏,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因为在 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啊!找到自我有多难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逐渐走向成功。 ⑤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许我们寻找的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同, 目标不同。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同的东西,经过不同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充满着 坚辛和喜悦,侵润着汗水和泪水。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边,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相信你的 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问题: 17.请从第②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 分) 18.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 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 分。共 65 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 19~21 题。 洛夫《边界望乡》原文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①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②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③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④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后记:1979 年 3 月中旬我应邀访港,16 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 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 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①落马洲:又名“勒马洲”,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改革开放前,一度成为游客眺望内 地的旅游点。②杜鹃, 又名映山红、山踯躅,与杜鹃鸟同名。③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④福田村、水围 村都在深圳。 作者简介 洛夫,1928 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 年赴台湾。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 《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本单
元精读课文为《河床》(昌耀);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 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 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 知作品蕴含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密 切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致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 歌的“肉”和“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联翩,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 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 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 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重运用比喻、象征 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感情、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 本单元诗歌的想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 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 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 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重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 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 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式。(20 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 分) 【研讨与练习】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 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A 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B 项,《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C 项,《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叙事性散文;D 项,《拿来主 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杂文。 2.【答案】B。解析:A 项,《闺塾》出自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牡丹亭》;B 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剧;C 项,《长亭送别》出自元 代戏曲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戏剧作品《西厢记》;D 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明代小说家 冯梦龙创作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其中,A、C 两项均属于中国古代戏剧作品,B 项属
于中国现当代戏剧作品,D 项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作品。 3.【答案】A。解析:第一幅对联所赞人物为屈原。对联借助屈原作品《招魂》《呵壁》(即 《天问》)、《九歌》的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屈原爱国之心的颂扬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凭吊。第 二副对联所赞人物为韩愈。“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空八代”源自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江山姓氏著千秋”是对韩氏历朝历代多出名人望族的 褒扬。第三副对联所赞人物为汤显祖。“玉茗堂”是汤显祖的居所,“临川集”代指汤显祖创 作的戏剧作品“临川 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4.【答案】C。解析:题干教师设置教学目标为“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 在品读小说语言的同时,体会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其强调的是小说语言与人物形 象塑造之间的关系。而 A 项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B 项要求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 关系,D 项要求学生体会小说的创作风格,其与题干教学目标均不相符:C 项要求学生通过 对与王熙凤相关的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感受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符合题干要求。 5.【答案】D。解析:D 项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陆惠心的七言绝句《咏松》。诗人通过对青松与 “瘦石”“寒梅”结邻共度寒冬,傲雪凌霜,风度不改等内容的描写,展现并颂扬了青松的 高洁的品格以及傲然的风骨。故本诗与意象“竹”无关。 6.【答案】A。解析:“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主要包 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A 项,《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 其作品类型符合题干要求。B 项,《庄子》是道家经典,但《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文学 家颜之推所写的家训。C 项,《商君书》是法家经典,但《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 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D 项,《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文言 志人小说集,《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7.【答案】C。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 与鉴赏”教学的目标指出,学生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 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生应注重个性 化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C 项,教师 替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统一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与个性化阅读,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8.【答案】B。解析:题干教师要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情节的紧张感以及人 物在情节中展现出来的心理、个性特点,其目的在于以读促思.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人物 特点.进而由人物分析切入对作品的深入思考。A、C 两项混淆了“分角色朗读”与“设置情 境”“场景再现”的概念。设置情景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 材内容相呼应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而场景再现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表 演情景剧等方式来实现的。D 项,分角色朗读虽是角色扮演的一种,但单一的角色扮演并不 能替代对课文的分析,它只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一种方式。 9.【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而语文读本属于课外读物,应由教师推荐、指导在课外 由学生自主阅读。故 B 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说法错误。 10.【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采 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题干教学案例中,教师播放赤壁的实 景图以及与其气势相符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快速感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与阅读的兴趣,而 实景图的播放虽易限制学生的想象,但不会直接降低教学效率。D 项说法有误。 11.【答案】D。解析:D 项,任务四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虽然从一定程 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其实际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体悟作者蕴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