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C1700_um_1
第1章 概述
1.1 简介
1.2 特性
1.3 应用
1.4 订购信息
1.4.1 器件选项汇总
1.5 简化方框图
1.6 结构概述
1.7 ARM Cortex-M3处理器
1.7.1 Cortex-M3配置选项
1.8 片上Flash存储器系统
1.9 片上静态RAM
1.10 方框图
LPC1700_um_2
第2章 存储器映射
2.1 存储器映射和外设寻址
2.2 存储器映射
2.3 APB外设地址
2.4 存储器重映射
2.5 预取指中止和数据中止异常
LPC1700_um_3
第3章 系统控制
3.1 简介
3.2 引脚描述
3.3 寄存器描述
3.4 复位
3.4.1 复位源标识寄存器(RSID - 0x400F C180)
3.5 掉电检测
3.6 外部中断输入
3.6.1 寄存器描述
3.6.2 外部中断标志寄存器(EXTINT - 0x400F C140)
3.6.3 外部中断模式寄存器(EXTMODE - 0x400F C148)
3.6.4 外部中断极性寄存器(EXTPOLAR - 0x400F C14C)
3.7 其它系统控制和状态标志
3.7.1 系统控制和状态寄存器(SCS - 0x400F C1A0)
LPC1700_um_4
第4章 计时和功率控制
4.1 计时和功率控制功能汇总
4.2 寄存器描述
4.3 振荡器
4.3.1 内部RC振荡器
4.3.2 主振荡器
4.3.3 RTC振荡器
4.4 时钟源选择多路复用
4.4.1 时钟源选择寄存器(CLKSRCSEL – 0x400F C10C)
4.5 PLL0(锁相环0)
4.5.1 PLL0操作
4.5.2 PLL0寄存器描述
4.5.3 PLL0控制寄存器(PLL0CON – 0x400F C080)
4.5.4 PLL0配置寄存器(PLL0CFG – 0x400F C084)
4.5.5 PLL0状态寄存器(PLL0STAT – 0x400F C088)
4.5.6 PLL0中断:PLOCK0
4.5.7 PLL0模式
4.5.8 PLL0馈送寄存器(PLL0FEED – 0x400F C08C)
4.5.9 PLL0和掉电模式
4.5.10 PLL0频率计算中的参数
4.5.11 确定PLL0频率参数的过程
4.5.12 PLL0频率计算举例
4.5.13 PLL0设置步骤
4.6 PLL1(锁相环1)
4.6.1 PLL1寄存器描述
4.6.2 PLL1控制寄存器(PLL1CON – 0x400F C0A0)
4.6.3 PLL1配置寄存器(PLL1CFG – 0x400F C0A4)
4.6.4 PLL1状态寄存器(PLL1STAT – 0x400F C0A8)
4.6.5 PLL1中断:PLOCK1
4.6.6 PLL1馈送寄存器(PLL1FEED – 0x400F C0AC)
4.6.7 PLL1和掉电模式
4.6.8 PLL1频率计算中的参数
4.6.9 确定PLL1频率参数的过程
4.7 时钟分频器
4.7.1 CPU时钟配置寄存器(CCLKCFG – 0x400F C104)
4.7.2 USB时钟配置寄存器(USBCLKCFG – 0x400F C108)
4.7.3 IRC调整寄存器(IRCTRIM – 0x400F C1A4)
4.7.4 外设时钟选择寄存器0和1(PCLKSEL0 – 0x400F C1A8和PCLKSEL1 – 0x400F C1AC)
4.8 功率控制
4.8.1 睡眠模式
4.8.2 深度睡眠模式
4.8.3 掉电模式
4.8.4 深度掉电模式
4.8.5 外设功率控制
4.8.6 寄存器描述
4.8.7 功率模式控制寄存器(PCON – 0x400F C0C0)
4.8.8 从低功耗模式中唤醒
4.8.9 外设功率控制寄存器(PCONP – 0x400F C0C4)
4.8.10 功率控制注意事项
4.8.11 电源域
4.9 唤醒定时器
4.10 外部时钟输出引脚
4.10.1 时钟输出配置寄存器(CLKOUTCFG – 0x400F C1C8)
LPC1700_um_5
第5章 存储器加速模块
5.1 简介
5.2 操作
5.3 存储器加速模块
5.3.1 Flash存储器组
5.3.2 Flash编程问题
5.4 存储器加速模块配置
5.5 寄存器描述
5.6 存储器加速模块配置寄存器(FLASHCFG – 0x400F C000)
LPC1700_um_6
第6章 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
6.1 特性
6.2 描述
6.3 中断源
LPC1700_um_7
第7章 引脚配置
7.1 LPC176x引脚配置
7.1.1 引脚布局
7.1.2 LPC1768引脚描述
LPC1700_um_8
第8章 引脚连接模块
8.1 如何阅读该章
8.2 描述
8.3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
8.4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
8.5 寄存器描述
8.5.1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0(PINSEL0 - 0x4002 C000)
8.5.2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1(PINSEL1 - 0x4002 C004)
8.5.3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2(PINSEL2 - 0x4002 C008)
8.5.4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3(PINSEL3 - 0x4002 C00C)
8.5.5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4(PINSEL4 - 0x4002 C010)
8.5.6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5(PINSEL5 - 0x4002 C014)
8.5.7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6(PINSEL6 - 0x4002 C018)
8.5.8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7(PINSEL7 - 0x4002 C01C)
8.5.9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8(PINSEL8 - 0x4002 C020)
8.5.10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9(PINSEL9 - 0x4002 C024)
8.5.11 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10(PINSEL10 - 0x4002 C028)
8.5.12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0(PINMODE0 - 0x4002 C040)
8.5.13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1(PINMODE1 - 0x4002 C044)
8.5.14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2(PINMODE2 - 0x4002 C048)
8.5.15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3(PINMODE3 - 0x4002 C04C)
8.5.16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4(PINMODE4 - 0x4002 C050)
8.5.17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5(PINMODE5 - 0x4002 C054)
8.5.18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6(PINMODE6 - 0x4002 C058)
8.5.19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7(PINMODE7 - 0x4002 C05C)
8.5.20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8(PINMODE8 - 0x4002 C060)
8.5.21 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9(PINMODE9 - 0x4002 C064)
8.5.22 开漏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0(PINMODE_OD0 - 0x4002 C068)
8.5.23 开漏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1(PINMODE_OD1 - 0x4002 C06C)
8.5.24 开漏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2(PINMODE_OD2 - 0x4002 C070)
8.5.25 开漏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3(PINMODE_OD3 - 0x4002 C074)
8.5.26 开漏引脚模式选择寄存器4(PINMODE_OD4 - 0x4002 C078)
8.5.27 I2C引脚配置寄存器4(I2CPADCFG - 0x4002 C07C)
LPC1700_um_9
第9章 通用输入/输出(GPIO)
9.1 基本配置
9.2 特性
9.2.1 数字I/O端口
9.2.2 可产生中断的数字端口
9.3 应用
9.4 引脚描述
9.5 寄存器描述
9.5.1 GPIO端口方向寄存器FIOxDIR(FIO0DIR(FIO4DIR- 0x2009 C000(0x2009 C080)
9.5.2 GPIO端口输出设置寄存器FIOxSET(FIO0SET(FIO7SET - 0x2009 C018(0x2009 C098)
9.5.3 GPIO端口输出清零寄存器FIOxCLR(FIO0CLR(FIO07CLR - 0x2009 C01C(0x2009 C09C)
9.5.4 GPIO端口引脚值寄存器FIOxPIN(FIO0PIN(FIO7PIN- 0x2009 C014(0x2009 C094)
9.5.5 高速GPIO端口屏蔽寄存器FIOxMASK(FIO0MASK(FIO7MASK - 0x2009 C010(0x2009 C090)
9.5.6 GPIO中断寄存器
1. GPIO整体中断状态寄存器(IOIntStatus – 0x4002 8080)
2. 上升沿寄存器的GPIO中断使能(IO0IntEnR - 0x4002 8090和IO2IntEnR - 0x4002 80B0)
3. 下降沿寄存器的GPIO中断使能(IO0IntEnF - 0x4002 8094和IO2IntEnF - 0x4002 80B4)
4. 上升沿寄存器的GPIO中断状态((IO0IntStatR – 0x4002 8084和IO2IntStatR - 0x4002 80A4)
5. 下降沿寄存器的GPIO中断状态((IO0IntStatF - 0x4002 8088和IO2IntStatF - 0x4002 80A8)
6. GPIO中断清零寄存器((IO0IntClr - 0x4002 808C和IO2IntClr - 0x4002 80AC)
9.6 GPIO使用注意事项
LPC1700_um_10
第10章 以太网
10.1 基本配置
10.2 简介
10.3 特性
10.4 结构与操作
10.5 DMA引擎功能
10.6 DMA操作概述
10.7 以太网包
10.8 综述
10.8.1 分区
10.8.2 PHY器件实例
10.9 引脚描述
10.10 寄存器和软件接口
10.10.1 寄存器映射
10.11 以太网MAC寄存器定义
10.11.1 MAC配置寄存器1(MAC1 - 0x5000 0000)
10.11.2 MAC配置寄存器2(MAC2 - 0x5000 0004)
10.11.3 连续两包的内部包间隔寄存器(IPGT-0x5000 0008)
10.11.4 非连续的两包的内部包间隔寄存器((IPGR - 0x5000 000C)
10.11.5 冲突窗口/重试寄存器(CLRT - 0x5000 0010)
10.11.6 最大帧寄存器(MAXF - 0x5000 0014)
10.11.7 PHY支持寄存器(SUPP - 0x5000 0018)
10.11.8 测试寄存器(TEST - 0x5000 001C)
10.11.9 MII Mgmt配置寄存器(MCFG - 0x5000 0020)
10.11.10 MII Mgmt命令寄存器(MCMD - 0x5000 0024)
10.11.11 MII Mgmt地址寄存器(MADR - 0x5000 0028)
10.11.12 MII Mgmt写数据寄存器(MWTD - 0x5000 002C)
10.11.13 MII Mgmt读数据寄存器(MRDD - 0x5000 0030)
10.11.14 MII Mgmt指示寄存器(MIND - 0x5000 0034)
10.11.15 站地址0寄存器(SA0 - 0x5000 0040)
10.11.16 站地址1寄存器(SA1 - 0x5000 0044)
10.11.17 站地址2寄存器(SA2 - 0x5000 0048)
10.12 控制寄存器定义
10.12.1 命令寄存器(Command - 0x5000 0100)
10.12.2 状态寄存器(Status - 0x5000 0104)
10.12.3 接收描述符基址寄存器(RxDescriptor - 0x5000 0108)
10.12.4 接收状态基址寄存器(RxStatus - 0x5000 010C)
10.12.5 接收描述符数目寄存器(RxDescriptor - 0x5000 0110)
10.12.6 接收产生索引寄存器(RxProduceIndex - 0x5000 0114)
10.12.7 接收消耗索引寄存器(RxConsumeIndex - 0x5000 0118)
10.12.8 发送描述基址寄存器(TxDescriptor - 0x5000 011C)
10.12.9 发送状态基址寄存器(TxStatus- 0x5000 0120)
10.12.10 发送描述符数目寄存器(TxDescriptorNumber - 0x5000 0124)
10.12.11 发送产生索引寄存器(TxProduceIndex- 0x5000 0128)
10.12.12 发送消耗索引寄存器(TxConsumeIndex – 0x50000 012C)
10.12.13 发送状态向量0寄存器(TSV0 - 0x5000 0158)
10.12.14 发送状态向量1寄存器(TSV1- 0x5000 015C)
10.12.15 接收状态向量寄存器(RSV - 0x5000 0160)
10.12.16 流控制计数器寄存器(FlowControlCounter- 0x5000 0170)
10.12.17 流控制状态寄存器(FlowControlStatus-0x5000 0174)
10.13 接收过滤寄存器定义
10.13.1 接收过滤器控制寄存器(RxFilterCtrl- 0x5000 0200)
10.13.2 接收过滤器WoL状态寄存器(RxFilterWoLStatus- 0x5000 0204)
10.13.3 接收过滤器WoL清零寄存器(RxFilterWoLClear - 0x5000 0208)
10.13.4 Hash过滤器表LSBs寄存器(HashFilterL- 0x5000 0210)
10.13.5 Hash过滤器表MSBs寄存器(HashFilterH- 0x5000 0214)
10.14 模块控制寄存器的定义
10.14.1 中断状态寄存器(IntStatus- 0x5000 0FE0)
10.14.2 中断使能寄存器(IntEnable- 0x5000 0FE4)
10.14.3 中断清零寄存器(IntClear- 0x5000 0FE8)
10.14.4 中断置位寄存器(IntSet - 0x5000 0FEC)
10.14.5 掉电寄存器(PowerDown - 0x5000 0FF4)
10.15 描述符和状态格式
10.15.1 接收描述符和状态
10.15.2 发送描述符和状态
10.16 以太网模块功能描述
10.16.1 概述
10.16.2 AHB接口
10.17 中断
10.17.1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1. 描述符数组
2. 描述符的拥有权
3. 连续的顺序及封包设计
4. 描述符数组的满状态和空状态
5. 中断位
6. 帧片段
10.17.2 初始化
10.17.3 发送过程
1. 概述
2. 设备驱动程序建立描述符和数据
3. Tx DMA管理器读取Tx描述符数组
4. Tx DMA管理器发送数据
5. 更新ConsumeIndex
6. 写发送状态
7. 发送错误处理
8. 发送触发中断
9. 发送示例
10.17.4 接收过程
1. 设备驱动软件建立描述符
2. RxDMA管理器读取Rx描述符数组
3. RxDMA管理器接收数据
4. 更新ProduceIndex
5. 写接收状态
6. 接收错误处理
7. 接收触发中断
8. 设备驱动程序处理接收数据
9. 接收示例
10.17.5 发送重试
10.17.6 状态Hash CRC计算
10.17.7 双工模式
10.17.8 IEEE802.3/条款31流控制
1. 概述
2. 接收流控制
3. 发送流控制
4. 发送流控制示例
10.17.9 半双工模式背压
10.17.10 接收过滤
1. 接收过滤的特性
2. 概述
3. 单播、广播和多播
4. 完全地址匹配
5. 不完全Hash过滤
6. 过滤功能的使能和禁能
7. 短帧(runt frame)
10.17.11 功率管理
10.17.12 LAN上唤醒
1. 概述
2. 通过过滤实现WoL
3. 魔法包WoL
10.17.13 接收和发送的使能与禁能
1. 接收操作的使能与禁能
2. 发送操作的使能与禁能
10.17.14 发送填充和CRC
10.17.15 超长帧和帧长度检验
10.17.16 统计计数器
10.17.17 MAC状态向量
10.17.18 复位
1. 硬复位
2. 软复位
10.17.19 以太网错误
10.18 AHB带宽
10.18.1 DMA访问
1. 假设
2. DMA访问类型和它们的带宽要求
10.18.2 CPU访问的类型
10.18.3 总带宽
10.19 CRC计算
LPC1700_um_11
第11章 USB设备控制器
11.1 如何阅读本章
11.2 基本配置
11.3 简介
11.4 特性
11.5 固定的端点配置
11.6 功能描述
11.6.1 模拟收发器
11.6.2 串行接口引擎(SIE)
11.6.3 端点RAM(EP_RAM)
11.6.4 EP_RAM访问控制
11.6.5 DMA引擎和总线主机接口
11.6.6 寄存器接口
11.6.7 SoftConnect
11.6.8 GoodLink
11.7 操作概述
11.8 引脚描述
11.9 时钟和功率管理
11.9.1 功率要求
11.9.2 时钟
11.9.3 功率管理支持
11.9.4 远程唤醒
11.10 寄存器描述
11.10.1 时钟控制寄存器
1. USB时钟控制寄存器(USBClkCtrl - 0x5000 CFF4)
2. USB时钟状态寄存器(USBClkSt - 0x5000 CFF8)
11.10.2 设备中断寄存器
1. USB中断状态寄存器(USBIntSt - 0xE01F C1C0)
2. USB设备中断状态寄存器(USBDevIntSt - 0x5000 C200)
3. USB设备中断使能寄存器(USBDevIntEn - 0x5000 C204)
4. USB设备中断清除寄存器(USBDevIntClr - 0x5000 C208)
5. USB设备中断设置寄存器(USBDevIntSet - 0x5000 C20C)
6. USB设备中断优先级寄存器(USBDevIntPri – 0x5000 C22C)
11.10.3 端点中断寄存器
1. USB端点中断状态寄存器(USBEpIntSt - 0x5000 C230)
2. USB端点中断使能寄存器(USBEpIntEn - 0x5000 C234)
3. USB端点中断清除寄存器(USBEpIntClr - 0x5000 C238)
4. USB端点中断设置寄存器(USBEpIntSet - 0x5000 C23C)
5. USB端点中断优先级寄存器(USBEpIntPri - 0x5000 C240)
11.10.4 端点使用寄存器
1. EP RAM要求
2. USB使用端点寄存器(USBReEp - 0x5000 C244)
3. USB端点索引寄存器(USBEpIn - 0x5000 C248)
4. USB MaxPacketSize寄存器(USBMaxPSize - 0x5000 C24C)
11.10.5 USB传输寄存器
1. USB接收数据寄存器(USBRxData - 0x5000 C218)
2. USB接收包长度寄存器(USBRxPLen - 0x5000 C220)
3. USB发送数据寄存器(USBTxData - 0x5000 C21C)
4. USB发送包长度寄存器(USBTxPLen - 0x5000 C224)
5. USB控制寄存器(USBCtrl - 0x5000 C228)
11.10.6 SIE命令代码寄存器
1. USB命令代码寄存器(USBCmdCode - 0x5000 C210)
2. USB命令数据寄存器(USBCmdData - 0x5000 C214)
11.10.7 DMA寄存器
1. USB DMA请求状态寄存器(USBDMARSt - 0x5000 C250)
2. USB DMA请求清除寄存器(USBDMARClr - 0x5000 C254)
3. USB DMA请求设置寄存器(USBDMARSet - 0x5000 C258)
4. USB UDCA Head寄存器(USBUDCAH- 0x5000 C280)
5. USB EP DMA状态寄存器(USBEpDMASt- 0x5000 C284)
6. USB EP DMA使能寄存器(USBEpDMAEn- 0x5000 C288)
7. USB EP DMA禁能寄存器(USBEpDMADis- 0x5000 C28C)
8. USB DMA中断状态寄存器(USBDMAIntSt- 0x5000 C290)
9. USB DMA中断使能寄存器(USBDMAIntEn- 0x5000 C294)
10. USB传输结束中断状态寄存器(USBEoTIntSt- 0x5000 C2A0)
11. USB传输结束中断清零寄存器(USBEoTIntClr- 0x5000 C2A4)
12. USB传输结束中断置位寄存器(USBEoTIntSet- 0x5000 C2A8)
13. USB新DD请求中断状态寄存器(USBNDDRIntSt- 0x5000 C2AC)
14. USB新DD请求中断清零寄存器(USBNDDRIntClr- 0x5000 C2B0)
15. USB新DD请求中断置位寄存器(USBNDDRIntSet- 0x5000 C2B4)
16. USB系统错误中断状态寄存器(USBSysErrIntSt- 0x5000 C2B8)
17. USB系统错误中断清零寄存器(USBSysErrIntClr- 0x5000 C2BC)
18. USB系统错误中断置位寄存器(USBSysErrIntSet- 0x5000 C2C0)
11.11 中断处理
11.12 串行接口引擎命令描述
11.12.1 设置地址(命令:0xD0,数据:写1个字节)
11.12.2 配置设备(命令:0xD8,数据:写1个字节)
11.12.3 设置模式(命令:0xF3,数据:写1个字节)
11.12.4 读当前帧编号(命令:0xF5,数据:读1个或2个字节)
11.12.5 读测试寄存器(命令:0xFD,数据:读2个字节)
11.12.6 设置设备状态(命令:0xFE,数据:写1个字节)
11.12.7 获得设备状态(命令:0xFE,数据:读1个字节)
11.12.8 获得错误代码(命令:0xFF,数据:读1个字节)
11.12.9 读错误状态(命令:0xFB,数据:读1个字节)
11.12.10 选择端点(命令0x00- 0x1F,数据:读1个字节(可选))
11.12.11 选择端点/清除中断(命令:0x40-0x5F,数据:读1个字节)
11.12.12 设置端点状态(命令:0x40-0x55,数据:写1个字节(可选))
11.12.13 清空缓冲区(命令:0xF2,数据:读1个字节(可选))
11.12.14 确认缓冲区(命令:0xFA,数据:无)
11.13 USB设备控制器的初始化
11.14 从模式操作
11.14.1 中断的产生
11.14.2 OUT端点的数据传输
11.14.3 IN端点的数据传输
11.15 DMA操作
11.15.1 传输术语
11.15.2 USB设备通信区域
11.15.3 触发DMA引擎
11.15.4 DMA描述符
1. Next_DD_pointer
2. DMA_mode
3. Next_DD_Valid
4. Isochronous_endpoint
5. Max_packet_size
6. DMA_buffer_length
7. DMA_buffer_start_addr
8. DD_retired
9. DD_status
10. Packet_valid
11. LS_byte_extracted
12. MS_byte_extracted
13. Present_DMA_count
14. Message_length_position
15. Isochronous_packetsize_memory_address
11.15.5 非同步端点操作
1. 设置DMA传输
2. 查找DMA描述符
3. 传输数据
4. 优化的描述符读取操作
5. 结束信息包传输
6. No_Packet DD
11.15.6 同步端点操作
1. 设置DMA传输
2. 查找DMA描述符
3. 传输数据
4. DMA描述符结束
5. 同步OUT端点操作举例
11.15.7 自动长度传输提取(ATLE)模式操作
1. ATLE模式中的OUT传输
2. ATLE模式中的IN传输
3. 设置DMA传输
4. 查找DMA描述符
5. 传输数据
6. 结束包传输
11.16 双缓冲的端点操作
11.16.1 批量端点
11.16.2 同步端点
LPC1700_um_12
第12章 USB设备控制器
12.1 如何阅读本章
12.2 基本配置
12.3 简介
12.3.1 特性
12.3.2 结构
12.4 接口
12.4.1 管脚描述
1. USB主机使用注意事项
12.4.2 软件接口
1. 寄存器映射
2. USB主机寄存器定义
LPC1700_um_13
第13章 USB OTG控制器
13.1 如何阅读本章
13.2 基本配置
13.3 简介
13.4 特性
13.5 结构
13.6 操作模式
13.7 引脚配置
13.7.1 连接USB端口到外部OTG收发器
13.7.2 将USB作为主机的连接
13.7.3 将USB作为设备的连接
13.8 寄存器描述
13.8.1 USB中断状态寄存器(USBIntSt-0xE01F C1C0)
13.8.2 OTG中断状态寄存器(OTGIntSt-0xE01F C100)
13.8.3 OTG中断使能寄存器(OTGIntEn-0x5000 C104)
13.8.4 OTG中断置位寄存器(OTGIntSet-0x5000 C20C)
13.8.5 OTG中断清除寄存器(OTGIntClr-0x5000 C10C)
13.8.6 OTG状态和控制寄存器(OTGStCtrl-0x5000 C110)
13.8.7 OTG定时器寄存器(OTGTmr-0x5000 C114)
13.8.8 OTG时钟控制寄存器(OTGClkCtrl-0x5000 CFF4)
13.8.9 OTG时钟状态寄存器(OTGClkSt-0x5000 CFF8)
13.8.10 I2C接收寄存器(I2C_RX-0x5000 C300)
13.8.11 I2C发送寄存器(I2C_TX-0x5000 C300)
13.8.12 I2C状态寄存器(I2C_STS-0x5000 C304)
13.8.13 I2C控制寄存器(I2C_CTL-0x5000 C308)
13.8.14 I2C时钟高电平寄存器(I2C_CLHHI-0x5000 C30C)
13.8.15 I2C时钟低电平寄存器(I2C_CLHLO-0x5000 C310)
13.8.16 中断处理
13.9 支持HNP
13.9.1 B设备从外设切换至主机
13.9.2 A-设备:主机切换到外设
13.10 时钟和功率管理
13.10.1 设备时钟请求信号
13.10.2 掉电模式支持
13.11 USB OTG控制器初始化
LPC1700_um_14
第14章 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1
14.1 基本配置
14.2 特性
14.3 管脚描述
14.4 寄存器描述
14.4.1 UART1接收器缓冲寄存器(U1RBR - 0X4001 0000,DLAB=0,只读)
14.4.2 UART1发送保持寄存器(U1THR – 0x4001 0000,DLAB=0,只写)
14.4.3 UART1除数锁存器LSB和MSB寄存器(U1DLL – 0x4001 0000和U1DLM – 0x4001 0004,DLAB=1)
14.4.4 UART1中断使能寄存器(U1IER – 0x4001 0004,DLAB=0)
14.4.5 UART1中断标识寄存器(U1IIR – 0x4001 0008,只读)
14.4.6 UART1 FIFO控制寄存器(U1FCR – 0x4001 0008,只写)
14.4.7 UART1线控制寄存器(U1LCR – 0x4001 000C)
14.4.8 UART1 Modem控制寄存器(U1MCR – 0x4001 0010)
14.4.9 Auto-flow控制
1. Auto-RTS
2. Auto-CTS
14.4.10 UART1线状态寄存器(U1LSR – 0x4001 0014,只读)
14.4.11 UART1 Modem状态寄存器(U1MSR – 0x4001 0018,只读)
14.4.12 UART1高速缓存寄存器(U1SCR – 0x4001 001C)
14.4.13 UART1 Auto-baud控制寄存器(U1ACR – 0x4001 0020)
14.4.14 自动波特率(Auto-baud)
14.4.15 Auto-baud模式
14.4.16 UART1小数分频器寄存器(U1FDR - 0x4001 0028)
14.4.17 UART1发送使能寄存器(U1TER - 0x4001 0030)
14.4.18 UART1 RS485控制寄存器(U1RS485CTRL – 0x4001 004C)
14.4.19 UART1 RS-485地址匹配寄存器(U1RS4858ADRMATCH – 0x4001 0050)
14.4.20 UART1 RS-485延时值寄存器(U1RS485DLY – 0x4001 0054)
14.4.21 RS-485/EIA-485模式的操作
1. RS-485/EIA-485正常多点模式(NMM)
2. RS-485/EIA-485自动地址检测(AAD)模式
3. RS-485/EIA-485自动方向控制
4. RS485/EIA-485驱动器延时
5. RS485/EIA-485输出反置
14.4.22 UART1 FIFO水平寄存器(U1FIFOLVL - 0x4001 0058,只读)
14.5 结构
LPC1700_um_15
第15章 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0/2/3
15.1 基本配置
15.2 特性
15.3 管脚描述
15.4 寄存器描述
15.4.1 UARTn接收器缓冲寄存器(U0RBR - 0X4000 C000,U2RBR - 0X4009 8000,U3RBR - 0X4009 C000,DLAB=0,只读)
15.4.2 UARTn发送保持寄存器(U0THR – 0x4000 C000,U0THR – 0x4009 C000,U0THR – 0x4009 C000,DLAB=0,只写)
15.4.3 UARTn除数锁存器LSB(U0DLL – 0x4000 C000,U2DLL – 0x4009 C000,U3DLL – 0x4009 C000,DLAB=1)和UARTn除数锁存器MSB寄存器(U0DLM – 0x4000 C004,U0DLM – 0x4009 C004,U0DLM – 0x4009 C004,DLAB=1)
15.4.4 UARTn中断使能寄存器(U0IER – 0x4000 C004,U2IER – 0x4009 8004,U3IER – 0x4009 C004,DLAB=0)
15.4.5 UARTn中断标识寄存器(U0IIR – 0x4000 C008,U2IIR – 0x4009 8008,U3IIR – 0x4009 C008,只读)
15.4.6 UARTn FIFO控制寄存器(U0FCR – 0x4000 C008,U2FCR – 0x4009 C008,U3FCR – 0x4009 C008,只写)
15.4.7 UARTn线控制寄存器(U0LCR – 0x4000 C00C,U2LCR – 0x4009 800C,U3LCR – 0x4009 C00C)
15.4.8 UARTn线状态寄存器(U0LSR – 0x4000 C014,U2LSR – 0x4009 8014,U3LSR – 0x4009 C014,只读)
15.4.9 UARTn高速缓存寄存器(U0SCR – 0x4000 C01C,U2SCR – 0x4009 801C,U3SCR – 0x4009 C01C)
15.4.10 UARTn Auto-baud控制寄存器(U0ACR – 0x4000 C02C,U2ACR – 0x4009 801C,U3ACR – 0x4009 C020)
1. 自动波特率(Auto-baud)
2. Auto-baud模式
15.4.11 IrDA控制寄存器(U3ICR – 0x4009 C024,仅存在于UART3)
15.4.12 UARTn小数分频器寄存器(U0FDR - 0x4000 C028,U2FDR – 0x4009 8028,U3FDR – 0x4009 C028)
15.4.13 UARTn发送使能寄存器(U1TER - 0x4000 C030,U2TER – 0x4009 8030,U3TER – 0x4009C030)
15.4.14 UARTn FIFO水平寄存器(U0FIFOLVL - 0x4000 C058,U2FIFOLVL - 0x4009 8058,U3FIFOLVL - 0x4009 C058,只读)
15.5 结构
LPC1700_um_16
第16章 CAN1/2
16.1 基本配置
16.2 CAN控制器
16.3 特性
16.3.1 通用CAN特性
16.3.2 CAN控制器特性
16.3.3 验收滤波器特性
16.4 引脚描述
16.5 CAN控制器结构
16.5.1 APB接口模块(AIB)
16.5.2 接口管理逻辑(IML)
16.5.3 发送缓冲器(TXB)
16.5.4 接收缓冲器(RXB)
16.5.5 错误管理逻辑(EML)
16.5.6 位时序逻辑(BTL)
16.5.7 位流处理器(BSP)
16.5.8 CAN控制器自测试
1. 全局自测试
2. 局部自测试
16.6 CAN模块的内存映像
16.7 CAN控制器寄存器
16.7.1 CAN模式寄存器
16.7.2 CAN命令寄存器
16.7.3 CAN全局状态寄存器
1. RX错误计数器
2. TX错误计数器
16.7.4 CAN中断和捕获寄存器
16.7.5 CAN中断使能寄存器
16.7.6 CAN总线时序寄存器
1. 波特率预分频
2. 同步跳转宽度
3. 时间段1和时间段2
16.7.7 CAN错误报警界限寄存器
16.7.8 CAN状态寄存器
16.7.9 CAN接收帧状态寄存器
16.7.10 CAN接收标识符寄存器
16.7.11 CAN接收数据寄存器A
16.7.12 CAN接收数据寄存器B
16.7.13 CAN发送帧信息寄存器
1. 自动发送优先级检测
2. Tx DLC
16.7.14 CAN发送标识符寄存器
16.7.15 CAN发送数据寄存器A
16.7.16 CAN发送数据寄存器B
16.7.17 CAN睡眠清零寄存器
16.7.18 CAN唤醒标志寄存器
16.8 CAN控制器操作
16.8.1 错误处理
16.8.2 睡眠模式
16.8.3 中断
16.8.4 发送优先级
16.9 集中CAN寄存器
16.9.1 集中发送状态寄存器
16.9.2 集中接收状态寄存器
16.9.3 集中其它状态寄存器
16.10 全局验收滤波器
16.11 验收滤波器模式
16.11.1 验收滤波器关闭模式
16.11.2 验收滤波器旁路模式
16.11.3 验收滤波器操作模式
16.11.4 FullCAN模式
16.12 ID查找表RAM的各个区
16.13 ID查找表RAM
16.14 验收滤波器寄存器
16.14.1 验收滤波器模式寄存器
16.14.2 区配置寄存器
16.14.3 标准帧单个起始地址寄存器
16.14.4 标准帧组起始地址寄存器
16.14.5 扩展帧起始地址寄存器
16.14.6 扩展帧组起始地址寄存器
16.14.7 AF表结束寄存器
16.14.8 状态寄存器
16.14.9 LUT错误地址寄存器
16.14.10 LUT错误寄存器
16.14.11 全局FullCANInterrupt使能寄存器
16.14.12 FullCAN中断和捕获寄存器
16.15 配置和搜索算法
16.15.1 验收滤波器搜索算法
16.16 FullCAN模式
16.16.1 FullCAN中断
1. FullCAN报文中断使能位
2. 报文丢失位和CAN通道编号
3. 置位中断挂起位(IntPnd 63~0)
4. 清零中断挂起位(IntPnd 63~0)
5. 置位一个FullCAN报文对象的报文丢失位(MsgLost 63~0)
6. 清零一个FullCAN报文对象的报文丢失位(MsgLost 63~0)
16.16.2 FullCAN中断的置位和清零机制
1. 状况1:正常情况,无报文丢失
2. 状况2:报文丢失
3. 状况3:报文被改写,由信号量位来指示
4. 状况3.1:报文被改写,由信号量位和报文丢失来指示
5. 状况3.2:报文被改写,由报文丢失来指示
6. 状况4:清零报文丢失位
16.17 验收了滤波器表格和ID索引值举例
16.17.1 示例1:只使用一个区
16.17.2 示例2:所有的区都被使用
16.17.3 示例3:多个区(但并非所有区)被使用
16.17.4 配置示例4
16.17.5 配置示例5
16.17.6 配置示例6
1. 明确的标准帧格式标识符区(11位CAN ID)
2. 标准帧组格式标识符区(11位CAN ID)
3. 明确的扩展帧格式标识符区(29位CAN ID)(见图16.20)
4. 扩展帧组格式标识符区(29位CAN ID)(见图16.20)
16.17.7 配置示例7
1. FullCAN明确的标准帧格式标识符区(11位CAN ID)
2. 明确的标准帧格式标识符区(11位CAN ID)
3. FullCAN报文对象数据区
16.17.8 查找表编程规则
LPC1700_um_17
第17章 SPI控制器
17.1 基础配置
17.2 特性
17.3 SPI概述
17.4 SPI数据传输
17.5 SPI外设详述
17.5.1 概述
17.5.2 主机操作
17.5.3 从机模式
17.5.4 异常状况
1. 读溢出
2. 写冲突
3. 模式错误
4. 从机中止
17.6 管脚描述
17.7 寄存器描述
17.7.1 SPI控制寄存器
17.7.2 SPI状态寄存器
17.7.3 SPI数据寄存器
17.7.4 SPI时钟计数器寄存器
17.7.5 SPI测试控制寄存器
17.7.6 SPI测试状态寄存器
17.7.7 SPI中断寄存器
17.8 结构
LPC1700_um_18
第18章 SSP0/1接口
18.1 基础配置
18.2 特性
18.3 描述
18.4 管脚描述
18.5 总线描述
18.5.1 TI同步串行(SSI)数据帧格式
18.5.2 SPI帧格式
1. 时钟极性(CPOL)和相位(CPHA)控制
2. CPOL=0,CPHA=0时的SPI格式
3. CPOL=0,CPHA=1时的SPI帧格式
4. CPOL=1,CPHA=0时的SPI帧格式
5. CPOL=1,CPHA=1时的SPI帧格式
18.5.3 半导体Microwire帧格式
18.6 寄存器描述
18.6.1 SSPn控制寄存器0
18.6.2 SSPn控制器寄存器1
18.6.3 SSPn数据寄存器
18.6.4 SSPn状态寄存器
18.6.5 SSPn时钟预分频寄存器
18.6.6 SSPn中断使能置位/清零寄存器
18.6.7 SSPn原始中断状态寄存器
18.6.8 SSPn使能中断
18.6.9 SSPn中断清除寄存器
18.6.10 SSPn DMA控制寄存器
LPC1700_um_19
第19章 I2C0/1/2接口
19.1 基本配置
19.2 特性
19.3 应用
19.4 概述
19.5 引脚描述
19.6 I2C操作模式
19.6.1 主发送模式
19.6.2 主接收模式
19.6.3 从接收模式
19.6.4 从发送模式
19.6.5 I2C的实现和操作
19.6.6 输入滤波器和输出级
19.6.7 地址寄存器,I2ADDR0~I2ADDR3
19.6.8 地址屏蔽寄存器,I2MASK0~I2MASK3
19.6.9 比较器
19.6.10 移位寄存器I2DAT
19.6.11 仲裁和同步逻辑
19.6.12 串行时钟发生器
19.6.13 时序和控制
19.6.14 控制寄存器,I2CONSET和I2CONCLR
19.6.15 状态译码器和状态寄存器
19.7 寄存器描述
19.7.1 I2C控制置位寄存器
19.7.2 I2C控制清零寄存器
19.7.3 I2C状态寄存器
19.7.4 I2C数据寄存器
19.7.5 I2C监控模式寄存器
19.7.6 I2C数据缓冲器寄存器
19.7.7 I2C从地址寄存器
19.7.8 I2C屏蔽寄存器
19.7.9 I2C SCL高电平占空比寄存器
19.7.10 I2C SCL低电平占空比寄存器
19.7.11 选择合适的I2C总线速率和占空比
19.8 I2C操作模式的详解
19.8.1 主发送模式
19.8.2 主接收模式
19.8.3 从接收模式
19.8.4 从发送模式
19.8.5 其他状态
19.8.6 I2STAT=0xF8
19.8.7 I2STAT=0x00
19.8.8 一些特殊情况
19.8.9 两个主机同时启动重复起始条件
19.8.10 仲裁丢失后的数据传输
19.8.11 强制访问I2C总线
19.8.12 SCL或SDA低电平妨碍I2C总线的操作
19.8.13 总线错误
19.8.14 I2C状态服务程序
19.8.15 初始化
19.8.16 I2C中断服务
19.8.17 状态服务程序
19.8.18 实际应用中的状态服务
19.9 软件示例
19.9.1 初始化程序
19.9.2 启动主机发送功能
19.9.3 启动主机接收功能
19.9.4 I2C中断程序
19.9.5 无指定模式的状态
19.9.6 主发送器状态
19.9.7 主接收状态
19.9.8 从接收器状态
19.9.9 从发送器状态
LPC1700_um_20
第20章 I2S接口
20.1 基本配置
20.2 特性
20.3 概述
20.4 引脚描述
20.5 寄存器描述
20.5.1 数字音频输出寄存器
20.5.2 数字音频输入寄存器
20.5.3 发送FIFO寄存器
20.5.4 接收FIFO寄存器
20.5.5 状态反馈寄存器
20.5.6 DMA配置寄存器1
20.5.7 DMA配置寄存器2
20.5.8 中断请求控制寄存器
20.5.9 发送时钟速率寄存器
20.5.10 接收时钟速率寄存器
20.5.11 发送时钟速率寄存器
20.5.12 接收时钟速率寄存器
20.5.13 发送模式控制寄存器
20.5.14 接收模式控制寄存器
20.6 I2S的发送和接收接口
20.7 I2S操作模式
20.8 FIFO控制器
LPC1700_um_21
第21章 定时器0/1/2/3
21.1 基本配置
21.2 特性
21.3 应用
21.4 概述
21.5 引脚描述
21.6 寄存器描述
21.6.1 中断寄存器
21.6.2 定时器控制寄存器
21.6.3 计数器控制寄存器
21.6.4 定时器计数器寄存器
21.6.5 预分频寄存器
21.6.6 预分频计数器寄存器
21.6.7 匹配寄存器(MR0-MR3)
21.6.8 匹配控制寄存器
21.6.9 捕获寄存器(CR0-CR1)
21.6.10 捕获控制寄存器
21.6.11 外部匹配寄存器
21.6.12 DMA操作
21.7 定时器操作举例
21.8 结构
LPC1700_um_22
第22章 重复中断定时器(RIT)
22.1 特性
22.2 概述
22.3 寄存器描述
22.3.1 RI比较值寄存器
22.3.2 RI屏蔽寄存器
22.3.3 RI控制寄存器
22.3.4 RI计数器寄存器
22.4 重复中断定时器的操作
LPC1700_um_23
第23章 系统节拍定时器
23.1 基本配置
23.2 特性
23.3 概述
23.4 操作
23.5 寄存器描述
23.5.1 系统定时器控制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
23.5.2 系统定时器重载值寄存器
23.5.3 系统定时器当前值寄存器
23.5.4 系统定时器校准值寄存器
LPC1700_um_24
第25章 脉宽调制器(PWM)
25.1 基本配置
25.2 特性
25.3 概述
25.4 单边沿和双边沿控制的PWM的波形举例
25.4.1 单边沿控制的PWM输出规则
25.4.2 双边沿控制的PWM输出规则
25.5 引脚描述
25.6 PWM基址
25.7 寄存器描述
25.7.1 PWM中断寄存器
25.7.2 PWM定时器控制寄存器
25.7.3 PWM计数控制寄存器
25.7.4 PWM匹配控制寄存器
25.7.5 PWM捕获控制寄存器
25.7.6 PWM控制寄存器
25.7.7 PWM锁存使能寄存器
LPC1700_um_25
第25章 电机控制PWM
25.1 简介
25.2 概述
25.3 引脚描述
25.4 方框图
25.5 配置其它模块用于MCPWM
25.6 一般操作
25.7 寄存器描述
25.7.1 MCPWM控制寄存器
25.7.2 捕获控制寄存器
25.7.3 中断寄存器
25.7.4 MCPWM计数控制寄存器
25.7.5 MCPWM定时器/计数器0-2寄存器
25.7.6 MCPWM界限0-2寄存器
25.7.7 MCPWM匹配寄存器0-2
25.7.8 MCPWM死区时间寄存器
25.7.9 MCPWM通信格式寄存器
25.7.10 MCPWM捕获寄存器
25.8 PWM操作
25.8.1 脉宽调制
25.8.2 映射寄存器和同时更新
25.8.3 快速中止(FAB)
25.8.4 捕获事件
25.8.5 外部事件计数(计数模式)
25.8.6 三相DC模式
25.8.7 三相AC模式
25.8.8 中断
LPC1700_um_26
第26章 正交编码接口(QEI)
26.1 基本配置
26.2 特性
26.3 简介
26.4 功能概述
26.4.1 输入信号
26.4.2 位置捕获
26.4.3 速度捕获
26.4.4 速度比较
26.5 引脚描述
26.6 寄存器描述
26.6.1 寄存器汇总
26.6.2 控制寄存器
26.6.3 位置、索引和定时器寄存器
26.6.4 中断寄存器
LPC1700_um_27
第27章 实时时钟和备份寄存器
27.1 基本配置
27.2 特性
27.3 概述
27.4 结构
27.5 引脚描述
27.6 寄存器描述
27.6.1 RTC中断
27.6.2 混合寄存器组
27.6.3 完整时间寄存器
27.6.4 时间计数器组
27.6.5 校准过程
27.6.6 通用寄存器
27.6.7 报警寄存器组
27.7 RTC使用注意事项
LPC1700_um_28
第28章 看门狗定时器(WDT)
28.1 特性
28.2 应用
28.3 描述
28.4 寄存器描述
28.4.1 看门狗模式寄存器
28.4.2 看门狗定时器常数寄存器
28.4.3 看门狗喂狗寄存器
28.4.4 看门狗定时器值寄存器
28.4.5 看门狗定时器时钟源选择寄存器
28.5 方框图
LPC1700_um_29
第29章 模数转换器(ADC)
29.1 基本配置
29.2 特性
29.3 描述
29.4 引脚描述
29.5 寄存器描述
29.5.1 A/D控制寄存器
29.5.2 A/D全局数据寄存器
29.5.3 A/D中断使能寄存器
29.5.4 A/D数据寄存器
29.5.5 A/D状态寄存器
29.5.6 A/D调节寄存器
29.6 基本操作
29.6.1 硬件触发的转换
29.6.2 中断
29.6.3 精度和数字接收器
29.6.4 DMA控制
LPC1700_um_30
第30章 数模转换器(DAC)
30.1 基本配置
30.2 特性
30.3 引脚描述
30.4 寄存器描述
30.4.1 D/A转换寄存器
30.4.2 D/A转换控制寄存器
30.4.3 D/A转换计数值寄存器
30.5 操作
30.5.1 DMA计数器
30.5.2 双缓冲
LPC1700_um_31
第31章 通用DMA(GPDMA)
31.1 基本配置
31.2 简介
31.3 特性
31.4 功能描述
31.4.1 DMA控制器的功能描述
31.4.2 DMA系统连接
31.5 寄存器描述
31.5.1 DMA中断状态寄存器
31.5.2 DMA中断终端计数请求状态寄存器
31.5.3 DMA中断终端计数请求清除寄存器
31.5.4 DMA中断错误状态寄存器
31.5.5 DMA中断错误清除寄存器
31.5.6 DMA原始中断终端计数状态寄存器
31.5.7 DMA原始错误中断状态寄存器
31.5.8 DMA使能通道寄存器
31.5.9 DMA软件突发请求寄存器
31.5.10 DMA软件单次请求寄存器
31.5.11 DMA软件最后一个突发请求寄存器
31.5.12 DMA软件最后一个单次请求寄存器
31.5.13 DMA配置寄存器
31.5.14 DMA同步寄存器
31.5.15 DMA请求选择寄存器
31.5.16 DMA通道寄存器
31.5.17 DMA通道源地址寄存器
31.5.18 DMA通道目标地址寄存器
31.5.19 DMA通道链表项寄存器
31.5.20 DMA通道控制寄存器
31.5.21 DMA通道配置寄存器
31.6 使用DMA控制器
31.6.1 编程DMA
31.6.2 流控制
31.6.3 中断请求
31.6.4 地址的产生
31.6.5 分散/聚集
LPC1700_um_32
第32章 Flash存储器接口和编程
32.1 简介
32.2 特性
32.3 描述
32.3.1 复位后的存储器映射
32.3.2 通信协议
32.4 Boot处理流程图
32.5 扇区号
32.6 代码读保护(CRP)
32.7 ISP命令
32.7.1 解锁<解锁代码>
32.7.2 设置波特率<波特率><停止位>
32.7.3 回应<设定>
32.7.4 写RAM<起始地址><字节数>
32.7.5 读存储器<地址><字节数>
32.7.6 准备写操作的扇区<起始扇区号> <结束扇区号>
32.7.7 将RAM内容复制到Flash<字节数>
32.7.8 运行<地址><模式>
32.7.9 擦除扇区<起始扇区号><结束扇区号>
32.7.10 扇区查空<起始扇区号><结束扇区号>
32.7.11 读器件标识号
32.7.12 读Boot代码版本
32.7.13 读器件序列号
32.7.14 比较<地址1><地址2><字节数>
32.7.15 ISP返回代码
32.8 IAP命令
32.8.1 准备写操作扇区
32.8.2 将RAM内容复制到Flash
32.8.3 擦除扇区
32.8.4 扇区查空
32.8.5 读器件标识号
32.8.6 读取Boot代码版本号
32.8.7 读器件序列号
32.8.8 比较<地址1><地址2><字节数>
32.8.9 重新调用ISP
32.8.10 IAP状态代码
32.9 JTAG Flash编程接口
LPC1700_um_33
第33章 JTAG、串行调试和跟踪(SWD)
33.1 特性
33.2 简介
33.3 描述
33.4 引脚描述
33.5 调试注释
LPC1700_um_34
第34章 JTAG、串行调试和跟踪(SWD)
34.1 首字母缩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