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山西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9 年山西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2 页,第卷 3 至 4 页.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清楚 ,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 B, 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积公式 ( P A B  )  ( ) P A  ( P B ) S  2 4π R 如果事件 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 P A B  )  ( ( P A P B )  ) 如果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 ,那么 球的体积公式 V  3 4 π R 3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 ) P k n  k C P k n (1  P ) n k  ( k  0 1,2 n , , , ) 一、选择题 (1) sin 585 o 的值为 (A)  2 2 (B) 2 2 (C)  3 2 (D) 3 2 【解析】本小题考查诱导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基础题。 解: sin 585 o  sin( 360 o  o 225 )  sin( 180 o  o 45 )  sin 45 o  2 2 ,故选择 A。 (2)设集合 A={4,5,7,9},B={3,4,7,8,9},全集U A B   ,则集合 ( U A B ð ) 中
的元素共有 (A) 3 个 (B) 4 个 (C)5 个 (D)6 个 【解析】本小题考查集合的运算,基础题。(同理 1) 解: A B  {3,4,5,7,8,9} , A B   {4,7,9}  ð U ( A B  ) {3,5,8}  故选 A。也可用摩根 定律: ( 痧 U A B  )  ( ) A  ( B ) U U (3)不等式 x x   1  1 1 的解集为 (A) x  (C) 0  1 x   x 1 x   x x   1    0 (B) x  (D) 0  1 x  x x  0 【解析】本小题考查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基础题。 解: x x   1 1 |1  1 x | | x  |1 x ( 2 )1  ( x  2 )1  4 x 0 0 x 0 , 故选择 D。 (4)已知 tan a =4,cot= (A) 7 11 (B)  7 11 1 3 (C) ,则 tan(a+)= 7 13 (D)  7 13 【解析】本小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正切的和角公式,基础题。 解:由题 tan  , 3 tan( )    tan  tan    tan tan   1  34  12 1   7 11 ,故选择 B。 (5)设双曲线 2 2 x a 离心率等于 - =1 > , > 的渐近线与抛物线  a 0 b 0  2 2 y b y=x + 相切,则该双曲线的 2 1 (A) 3 (B)2 (C) 5 (D) 6 【解析】本小题考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双曲线的离心率, 基础题。 解:由题双曲线 2 2 x a - =1 > , >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 a 0 b 0  2 2 y b y  ,代入抛物线方程 bx a 整 理 得 2 ax  bx  a 0 , 因 渐 近 线 与 抛 物 线 相 切 , 所 以 2 b 4 2  a  0 , 即
2 c  5 2 a  e 5 ,故选择 C。 (6)已知函数 ( ) f x 的反函数为 ( ) 1 g x = +2lgx > ,则  x 0  f )1(  g )1(  (A)0 (B)1 (C)2 (D)4 【解析】本小题考查反函数,基础题。 解:由题令 lg21  故选择 C。 x 得  1 1x ,即 f )1(  1 ,又 g )1(  1 ,所以 f )1(  g )1(  2 , (7)甲组有 5 名男同学、3 名女同学;乙组有 6 名男同学、2 名女同学,若从甲、乙两组中 各选出 2 名同学,则选出的 4 人中恰有 1 名女同学的不同选法共有 (A)150 种 (B)180 种 (C)300 种 (D)345 种 【解析】本小题考查分类计算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组合等问题,基础题。 解:由题共有 CCC 2 5 1 6 1 2  CCC 1 5 1 3 2 6  345 ,故选择 D。 (8)设非零向量 a 、 b 、 c 满足 | a |  | b |  | |, ac  b c ,则  ba,  (A)150° (B)120° (C)60° (D)30° 【解析】本小题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基础题。 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 a 、b 可构成菱形的两条相邻边,且 a 、b 为起点处 的对角线长等于菱形的边长,故选择 B。 (9)已知三棱柱 ABC A B C 1 1 1 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 1A 在底面 ABC 上的射影为 B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AB 与 1C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A) 3 4 (B) 5 4 (C) 7 4 (D) 3 4 【解析】本小题考查棱柱的性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基础题。(同理 7) 解:设 BC 的中点为 D,连结 1A D,AD,易知   1A AB 即为异面直线 AB 与 1CC 所成的角, 由三角余弦定理,易知 c os  cos  A AD 1 co  s DAB  AD AD A A AB 1   3 4 .故选 D (10) 如果函数 3cos(2  y ) x   的图像关于点 (A)  6 (B)  4 (C)  3  2 ,0) 中心对称,那么  的最小值为 4(  3 (D)
【解析】本小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基础题。 解: 函数 y =3  cos 2  x  + 的图像关于点 ,0 中心对称    4   3  13 (  6 42    3      k  2      k k Z    由此易得 min ) | |  6 .故选 A (11)已知二面角 l   为 600 ,动点 P、Q 分别在面 ,内,P 到 的距离为 3 ,Q 到的距离为 2 3 ,则 P、Q 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为 【解析】本小题考查二面角、空间里的距离、最值问题,综合题。(同理 10) 解:如图分别作 QA   于 , A AC l C PB 于  ,   B 于 , PD l D  于 ,连 , CQ BD 则  ACQ   PBD  60 ,  Q AQ  2 3, BP  , 3  AC PD   2 又  PQ  2 AQ AP  2  12  2 AP  2 3 C B A D P 当且仅当 AP  ,即 A 0 点 与点 重合时取最小值。故答案选 C。 P (12)已知椭圆 2 y 1  的右焦点为 F,右准线l ,点 A l ,线段 AF 交 C 于点 B。若 2 xC : 2  ,则 AF =  FA  3 FB  (A) 2 (B) 2 (C) 3 (D) 3 【解析】本小题考查椭圆的准线、向量的运用、椭圆的定义,基础题。 解:过点 B 作 BM l 于 M,并设右准线l 与 X 轴的交点为 N,易知 FN=1.由题意  FA  3 FB  , 故 | BM  .又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得 | 2 3 | | BF  2 2   3 2 2 3 AF | |  2 .故选 A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数学(必修  选修Ⅰ)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Ⅱ卷共 7 页,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本卷共 10 小题,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13) ( x y 10 ) 的展开式中, 7 3 x y 的系数与 3 x y 的系数之和等于_____________. 7 【解析】本小题考查二项展开式通项、基础题。(同理 13) 解: 因 T r  1  )1( r r xC 10 10  r r y 所以有 3 C 10  (   7 C 10 )   3 2 C 10   240 (14)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9 S  ,则 2 a 72  a 4  a 9  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小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前 n 项和,基础题。(同理 14) 解:  na 是等差数列,由 9 S  72 ,得   S 9 9 , a 5 a  5 8 a  2  a 4  a 9  ( a 2  a 9 )  a 4  ( a 5  a 6 )  a 4  3 a 5  。 24 (15)已知OA 为球O 的半径,过OA 的中点 M 且垂直于 OA 的平面截球面得到圆 M ,若 圆 M 的面积为3,则球O 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小题考查球的截面圆性质、球的表面积,基础题。 解:设球半径为 R ,圆 M 的半径为 r ,则 所以 2 R  4 2 4 R   16  。 2 r  3  ,即 2 r 3 由题得 2 R  R ( 2 2 )  3 , l (16)若直线 m 被两平行线 1 : x 则 m 的倾斜角可以是    1 0 y l 与 2 : x    3 0 y 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 22 , ①15 ②30 ③ 45 ④ 60 ⑤75 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的斜率、直线的倾斜角、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考查数形结合的思 想。
解: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 d |13|  11   2 ,由图知直线 m 与 1l 的夹角为 o30 , 1l 的倾斜 角为 o45 ,所以直线 m 的倾斜角等于 30 o 0 45  0 75 或 45 o 0 30  0 15 。故填写①或⑤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 (17)(本小题满分 10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为 nT ,已知 a 1  1, b 1  3, a 3  b 3  17, T 3  S 3  求{a 12, },{ } n n b 的通项公式. 【解析】本小题考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基础题。 解:设 na 的公差为 d ,数列 nb 的公比为 0q , a 由 3 b 3  得 17 1 2  d 2  3 q  17 T 3 S 3  得 2 q 12    q d 4 由①②及 0 q  解得 q  ,2 d  2 ① ② 故所求的通项公式为 a n   1 2( n 1)   2 n  1, b n   3 2 n 1  。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注意:在试用题卷上作答无效) 在 ABC 中 , 内 角 A B C、 、 的 对 边 长 分 别 为 a b c、 、 . 已 知 2 a 2  c  , 且 2 b sin B  4cos A sin C ,求b . 【解析】本小题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解:由余弦定理得 2 a  2 c  2 b  2 bc cos A , 又 2 a  2 c  ,2 bb  0 , 2 b  2 bc cos A  2 b ,   2 sin sin B  即 b  2 c cos 由正弦定理得 A b c 又由已知得 sin sin sin 所以 4 cos B C b 4cos A   c , A ① B C 4cos A sin C ②
故由①②解得 4b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注决: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如图,四棱锥 S ABCD  中,底面 ABCD 为矩形, SD  底面 ABCD , AD  2 , DC SD  , 点 M 在 侧 棱 SC 上 , 2 ABM   60 (Ⅰ)证明: M 是侧棱 SC 的中点; (Ⅱ)求二面角 S AM B   的大小。(同理 18) 解法一: (I) 作 ME ∥CD 交 SD 于点 E,则 ME ∥ AB , ME  平面 SAD 连接 AE,则四边形 ABME 为直角梯形 作 MF AB ,垂足为 F,则 AFME 为矩形 设 ME x ,则 SE x , AE  2 ED AD  2  (2  x 2 )  2 MF AE   (2  2 x )  2, FB 2   x 由 MF FB   tan 60 , 。 得 (2  x ) 2   2 3(2  x ) 解得 1x  即 1ME  ,从而 1 2 所以 M 为侧棱 SC 的中点 ME  (Ⅱ) MB  2 BC MC  DC 2  ,又 2  ABM  60 ,  AB  2 ,所以 ABM 为等边三角形, 又由(Ⅰ)知 M 为 SC 中点 SM  2, SA  6, AM  ,故 2 SA 2  2 SM AM  2 ,  SMA   90 取 AM 中点 G,连结 BG,取 SA 中点 H,连结 GH,则 为二面角 S AM B  的平面角  BG AM GH AM   , ,由此知 BGH 连接 BH ,在 BGH 中, BG  3 2 AM  3, GH  1 2 SM  2 2 , BH  AB 2  AH 2  22 2
所以 cos  BGH  2 BG GH    2 2 BG GH  BH 2   6 3 二面角 S AM B  的大小为  arccos(  6 3 ) 解法二: 以 D 为坐标原点,射线 DA 为 x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D-xyz 设 ( 2,0,0) A ,则 ( 2,2,0), B C (0,2,0), S (0,0,2) (Ⅰ)设 MC   ( 0) ,则 SM  2 2  ), 1     (0,2,0),  1 , M (0, 又 AB MB  ( 2, MB AB ,  , 2 2  )      1 1 60 故 MB AB MB |   |  | AB | cos60  即 4    1 ( 2) 2  2 )   ( 1 2  2 2  )   ( 1 解得 1 ,即 SM MC 所以 M 为侧棱 SC 的中点 (II) 由 (0,1,1), M ( 2,0,0) A ,得 AM 的中点 G ( 2 1 1 , 2 2 2 , ) 又 GB  ( 2 3 2 2 , ,  1 2 ), MS  (0, 1,1),  AM (   2,1,1) GB AM   0, MS AM   0 所以 因此 GB AM MS  ,  AM ,GB MS 等于二面角 S AM B  的平面角  cos GB MS ,  | GB MS GB MS   | |   | 6 3 所以二面角 S AM B  的大小为  arccos(  6 3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