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个小题.第 1-15 小题,每小题 3 分,第 16-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
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3 分)能源、信息和新材料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课题,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风能、水能、太阳能、电能及核能等均属于一次能源
B.医院检查身体所使用的 B 超主要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C.WiFi 是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它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
D.半导体是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特殊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解析:(1)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例: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电能、乙醇汽
油、氢能、沼气;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进行探测;
(3)WiFi 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4)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来制成二极管、三极
管。
参考答案:解:
A、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是一次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故 A 错误;
B、医院检查身体所用的 B 超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 B 错误;
C、WiFi 是利用了电磁波中的微波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故 C 错误;
D、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具
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可制作二极管、三极管灯,故 D 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能源分类,以及超声波、电磁波和半导体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3 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源振动就可以听到声音
B.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类要广
C.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中传播,不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隔音墙能隔音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这一方面控制噪声的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
(2)人的听觉范围在 20 赫兹到 20000 赫兹,低于 20 赫兹的是次声波,高于 20000 赫兹的超声波,无论
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而有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里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参考答案:解:A、我们听到的声音首先频率范围必须要在 20~20000HZ,且有传播介质,否则声源振动
也听不到声音;故 A 错误;
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类要广,有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会听到;故 B 正确;
C、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故 C 错误;
D、隔音墙能隔音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 D 错误。
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是一道基础题,比较简单。
3.(3 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一种叫“测温枪”的测温仪器,只要把“枪口”对准人的
额头或手腕,“枪尾”的显示屏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人体的温度,测温枪测温利用的是(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红光
D.紫光
解析: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做成遥控器、红外线探测仪等,它还具有热效应;
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所
以医院用紫外线来杀菌;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使用紫外线来鉴别钞票和商标的真假;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参考答案:解:
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测温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 A 符合题
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性质的掌握情况,要知道红外线的具体应用,还要了解紫外线的
基本常识。
4.(3 分)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
是(
)
A.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变化小
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
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
解析:(1)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
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水蒸发时吸热,可以降温。
参考答案:解:
A、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砂石的比热容,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
度少,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故 A 不符合题意;
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晚上向
秧苗田里放水,水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以防冻坏秧苗,故 B 不符合题意。
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水蒸发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
点,故 C 符合题意;
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循
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蒸发吸热的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的
要求。
5.(3 分)体育课上,老师根据爱好与特长将全班同学分成 4 组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A.足球组的同学踢出的球在场上沿直线越滚越慢是因为没有继续施加力
B.跑步组的同学跑步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
C.乒乓球组的同学所用新球的重心一定不在其几何中心
D.体操组的同学在腾空跳起离地后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解析:(1)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未发生相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
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4)在空中的物体在忽略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作用。
参考答案:解:A、踢出去的足球在场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足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不是没有受到力
的作用,故 A 错误;
B、人跑步时,鞋底与地面没有打滑,鞋底相对地面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后,地面给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向前
的,从而使人向前运动,故 B 正确;
C、新球是形状规则的球体,所以重心应在球心处,故 C 错误;
D、腾空跳起离地后,不考虑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不受支持力作用,故 D 错误。
故选:B。
点拨:本题集中考查了校园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包括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分析等,但都属于力学的基
础知识。
6.(3 分)如图甲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由静止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0~6s 内拉力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如图乙,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丙,则在 2~4s 内,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A.10J
B.30J
C.50J
D.80J
解析:分析图丙可知,在 2~4s 内,物体做匀速运动以及速度大小,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摩擦力,利
用 s=vt 求物体运动的距离;由图乙可知,在 2~4s 内,拉力 F 大小,利用 W=Fs 求物体克服摩擦力所
做的功。
参考答案:解:由图乙可知,在 2~4s 内,拉力 F=3N,
由图丙可知,在 2~4s 内,物体做匀速运动,v=5.0m/s,此时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f=F=3N,
由 v= 可得,物体运动的距离:
s=vt=5.0m/s×2s=10m,
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W=fs=3N×10m=30J。
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功的公式的应用,分析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7.(3 分)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上的容器中盛有密度为 0.8×103kg/m3 的液体,质量为 0.3kg、边长为
5cm 的正方体用细绳悬挂在容器上方的位置 A,已知正方体底部距液面的高度为 0.4m,剪断细绳后该正
方体沿竖直方向下落,最终停在容器底部 B 点,此时液体的深度为 0.8m。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正方体静止在位置 A 时拉力的大小为 0.3N
B.正方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3N
C.正方体从开始下落至其底部刚与液面接触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 2.4J
D.正方体静止在容器底部 B 时,液体对正方体底面的压力为 16N
解析:(1)正方体静止在位置 A 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和自身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
等,根据 F=G=mg 求出拉力;
(2)正方体在液体中沉底并浸没,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 F 浮=ρ液 gV 排求出受到的浮
力;
(3)分析题意,看是否能得出正方体下落的高度,进而分析能否利用 W=Gh 计算重力做的功;
(4)正方体静止在容器底部 B 时,根据 p=ρgh 求出水对正方体底面的压强,利用 F=pS 求出水对正方
体底面的压力。
参考答案:解:
A.正方体静止在位置 A 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和自身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
则拉力 F=G=mg=0.3kg×10N/kg=3N,故 A 错误;
B.正方体在液体中沉底并浸没,受到的浮力 F 浮=ρ液 gV 排=ρ液 gV=0.8×103kg/m3×10N/kg×(0.05m)
3=1N,故 B 错误;
C.由题意可知,正方体底部距液面的高度为 0.4m,在液体中浸没时液体的深度为 0.8m,
因无法确定容器内原来液体的深度,所以无法确定正方体下落的高度,也就无法计算正方体从开始下落
至其底部刚与液面接触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故 C 错误;
D.正方体静止在容器底部 B 时,水对正方体底面的压强 p=ρ液 gh=0.8×103kg/m3×10N/kg×0.8m=
6400Pa,
由 p= 可得,水对正方体底面的压力 F′=pS=6400Pa×(0.05m)2=16N,故 D 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和阿基米德原理、做功公式、液体压强公式以及压强定义式的综
合应用,要注意本题中正方体 A 下降的高度不能确定导致重力做的功无法计算。
8.(3 分)在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中,学校举办了一次安全用电知识的抢答赛。以下比赛题目中,应回答“对”
的是(
)
A.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B.手机充电结束后,充电器可一直插在通电的插座上
C.家用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应安装在零线上
D.雷雨天气可打伞在开阔地上行走
解析:(1)有人触电,应首先切断电源,让触电者脱离带电体,然后采取其它抢救措施;
(2)在用电器不使用时,应将用电器脱离电源,防止电热造成火灾;
(3)保险装置应安装在火线上,这样由于电流过大时,保险装置断开,可使用电器与火线分离;
(4)雷雨天气尽量避免在野外、打伞或大树下等。
参考答案:解:
A、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让人迅速脱离带电体,故 A 正确;
B、充电器长时间插在插座上会发热,易引起火灾,故 B 错误;
C、家用电路中的保险装置装在零线上,当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装置切断电路,家用电器也会带电,在
检查电路时,人易触电,故 C 错误;
D、雷雨天气撑着雨伞在户外行走,雷电会通过伞导入人体,造成触电,故 D 错误。
故选:A。
点拨: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安全用电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9.(3 分)如图所示,AB 和 BC 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段导体,将它们串联后接
入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 段电阻大,电流小
B.BC 段电阻小,电流小
C.AB 段电阻一定大,电流与 BC 段相等
D.BC 段电阻可能大,电流与 AB 段相等
解析:(1)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通过两段导体的电流关系;
(2)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段导体,
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参考答案:解:
AB、因为两段导体串联,所以通过两导体的电流相等,即 IAB=IBC;故 AB 错误;
CD、已知导体 AB 和 BC 由不同材料制成、长度相同,由图可知导体 AB 横截面积比 BC 的小,由于电阻的
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所以不能判断电阻的大小;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注意 AB 和 BC 只是长度
相同,材料和横截面积都不同,不能比较导体的电阻大小。
10.(3 分)将电阻 R 和灯泡 L 接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图乙为电阻 R 和灯泡 L 的 I﹣U
图象。闭合开关 S,电流表示数为 0.3A,则电源电压和电阻 R 的大小分别是(
)
A.8V
6.67Ω
B.12V 20Ω
C.8V
20Ω
D.12V
10Ω
解析:(1)由图示图象求出电阻两端电压与对应的电流,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分析电路连接,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找出灯与 R 对应的电压,然后由串联电路特点求出电源
电压。
参考答案:解:(1)电阻 R 为定值,故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为一直线,根据图象,由 I= 可得,电
阻 R 的阻值:
R= =
=20Ω;
(2)由电路图可知,电阻 R 和灯泡 L 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由图象可知,电流 I=0.3A 时,UL=2V,UR=6V,
则电源电压:U=UL+UR=2V+6V=8V;
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能从图象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 19 小题,共 90 分.
11.(3 分)小蓓同学上学前走向穿衣镜整理校服,她在不断靠近镜子的过程中,所成 虚 (选填“实”
或“虚”)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眼睛近视的同学为了能看清老师写在
黑板上的字,需要佩戴镜片为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的眼镜。
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的特点和成像原理得出答案;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矫正。
参考答案:解:
(1)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与物距的大小无关,小蓓同学上学前走向穿衣镜整理校服,她在
不断靠近镜子的过程中,所成虚像的大小不变;
(2)而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眼睛近视的同学为了能看清老
师写在黑板上的字,需要佩戴镜片为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故答案为:虚;不变;凹。
点拨:此题结合近视眼的纠正方法考查对凹透镜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12.(4 分)2020 年 6 月 23 日 9 时 23 分,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经过 8 天长途跋涉、5 次变轨于 6 月 30 日 14 时 15 分定点在距地球 3 万 6 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面建成。地面测控人员是通过 电磁波 对太空中卫星进行测控的,
变轨是通过施加 力 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目前该卫星相对地球处于 静止 状态。大多数人造卫星沿
椭圆轨道运动,卫星在远地点和近地点之间运行的过程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是 动能和势能 的
相互转化。
解析:(1)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
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4)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质量、被举的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参考答案:解:(1)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地面测控人员是通过电磁波对太空中
卫星进行测控的;
(2)变轨是改变运动的方向,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知,变轨是通过施加力改变其运动状态的;
(3)卫星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进行的,故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