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rm0031 表格清单
表格清单 rm0031
1 中央处理单元(CPU).
1.1 导言
1.2 CPU寄存器
1.2.1 CPU寄存器的描述
蓄能器(A).
索引寄存器(X和Y)
程序计数器(PC).
图1. 编程模型
堆栈指针(SP)
况码寄存器(CC).
表1. 中断等级
1.2.2 STM8CPU寄存器映射
1.3 全局配置寄存器(CFG_GCR).
1.3.1 启动级别
1.3.2 SWIM禁用
1.3.3 全局配置寄存器的描述(CFG_GCR).
1.3.4 全局配置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3 CFG_GCR注册地图
2 启动ROM
3闪存程序存储器和数据EEPROM(Flash)
3.1 导言
3.2 词汇
3.3 Flash的主要功能
3.4 记忆组织
3.4.1 用户引导区(UBC).
图4. UBC区域大小定义
3.4.2 数据EEPROM(DATA)
3.4.3 主要节目区
3.4.4 选项字节
3.5 记忆保护
3.5.1 读出保护
3.5.2 内存访问安全系统(MASS).
启用对主程序内存的写入访问
启用对数据区域的写入访问
3.5.3 启用对选项字节的写入访问
3.6 内存编程
3.6.1 读写(RWW)
3.6.2 字节编程
自动快速字节编程.
3.6.3 文字编程
3.6.4块编程
标准块编程
快速块编程
整块擦除
3.6.5 选项字节编程
3.7 闪光低功耗模式
3.8 ICP和IAP
表5. 内存访问与编程方法(1)
3.9 闪存寄存器
3.9.1 闪控寄存器1(FLASH_CR1).
3.9.2 闪控寄存器2(FLASH_CR2).
3.9.3 闪存程序内存不保护密钥寄存器(FLASH_PUKR)
3.9.4 数据EEPROM无保护密钥寄存器(FLASH_DUKR).
3.9.5 闪存状态寄存器(FLASH_IAPSR)
3.9.6 闪存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6 闪存寄存器地图
4 单线接口模块(SWIM)和调试模块(DM)
4.1 导言
4.2 主要特征
4.3 SWIM模式
5 内存和寄存器映射
5.1 注册描述缩写
6 功率控制(PWR).
6.1 供电
图6. 供电概况
6.2 通电复位(POR)/断电复位(PDR).
6.3 棕色复位(BOR)
表7. 中止/主动中止模式期间的BOR配置(1)
图7. v dd 电压检测:BOR阈值
6.4 可编程电压检测器(PVD)
6.5 电压调节器
6.6 压水堆登记册
6.6.1 电源控制和状态寄存器1(PWR_CSR1).
6.6.2 压水堆控制和状态寄存器2(PWR_CSR2)
6.6.3 压水堆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9 压水堆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7 低功耗模式
表10. 低功耗模式汇总.
7.1 减慢系统时钟
7.2 外围时钟门控(PCG)
7.3 等待模式(WFI或WFE模式)
7.4 等待中断(WFI)模式.
7.5 等待事件(WFE)模式
7.5.1 WFE注册
WFE控制寄存器1(WFE_CR1)
WFE控制寄存器2(WFE_CR2)
WFE控制寄存器3(WFE_CR3)
7.5.2 WFE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11. WFE注册地图
7.6 低功耗运行模式.
7.6.1 进入低功耗运行模式
7.6.2 退出低功耗运行模式
7.7 低功耗等待模式.
7.8 停止模式
7.8.1 进入暂停模式
7.8.2 退出暂停模式
7.9 主动停止模式
8 复位(RST).
8.1 “重置状态”和“重置下”定义
8.2 外部复位(NRST引脚)
8.2.1 异步外部复位描述.
8.2.2 配置NRST/PA1引脚作为通用输出
8.3 内部重置
8.3.1 电源复位(POR)
8.3.2 独立的看门狗复位
8.3.3 窗口看门狗复位
8.3.4 SWIM复位
8.3.5 非法操作码重置
8.4 RST寄存器
8.4.1 复位引脚配置寄存器(RST_CR).
8.4.2 重置状态寄存器(RST_SR)
8.4.3 RST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12. RST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9 时钟控制(CLK)
9.1 导言
图10 时钟结构
9.2 HSE时钟
外源(HSE旁路).
9.3 HSI时钟
校准
后备来源
快速唤醒功能
9.4 伦敦时间
外源(LSE旁路).
9.5 LSI时钟
9.6 系统时钟源
9.6.1 系统启动
9.6.2系统时钟切换程序.
自动切换
手动切换
图12. 时钟切换流程图(自动模式示例).
9.7 外围时钟门控(PCG)
9.8 时钟安全系统(CSS).
9.8.1 时钟安全系统上的HSE
9.9 RTC和LCD时钟
9.10 BEEP时钟
9.11 可配置时钟输出能力(CCO)
9.12 与时钟无关的TIM2/TIM3系统时钟源
9.13 CLK中断
9.14 CLK寄存器
9.14.1 系统时钟分频器寄存器(CLK_CKDIVR).
9.14.2 时钟RTC寄存器(CLK_CRTCR)
9.14.3 内部时钟寄存器(CLK_ICKCR)
9.14.4 外围时钟门控寄存器1(CLK_PCKENR1)
9.14.5 外围时钟门控寄存器2(CLK_PCKENR2)
表15 外围时钟门控位
9.14.6 可配置时钟输出寄存器(CLK_CCOR)
9.14.7 外部时钟寄存器(CLK_ECKCR)
9.14.8 系统时钟状态寄存器(CLK_SCSR).
9.14.9 系统时钟开关寄存器(CLK_SWR).
9.14.10 开关控制寄存器(CLK_SWCR).
9.14.11 时钟安全系统寄存器(CLK_CSSR).
9.14.13 HSI校准寄存器(CLK_HSICALR)
9.14.14 HSI时钟校准微调寄存器(CLK_HSITRIMR)
9.14.15 HSI解锁寄存器(CLK_HSIUNLCKR)
9.14.16 主调节器控制状态寄存器(CLK_REGCSR).
9.14.17 CLK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16 CLK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10 通用I/O端口(GPIO)
10.1 导言
10.2 GPIO主要功能
图14 GPIO框图
10.3 端口配置和使用.
表17 I/O端口配置摘要
10.3.1 输入模式
10.3.2 输出模式
10.4 重置配置
10.5 未使用的I/O引脚
10.6 低功耗模式
10.7 输入模式细节
10.7.1 交替功能输入.
10.7.2 中断能力
中断掩蔽
10.8 输出模式细节
10.8.1 交替功能输出.
例子:
10.8.2 坡度控制
10.9 GPIO寄存器
10.9.1 口x输出数据寄存器(Px_ODR).
10.9.5 端口x控制寄存器2(Px_CR2).
10.9.6 周边交替功能重映.
10.9.7 GPIO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19 GPIO注册地图
11 路由接口(RI)和系统配置控制器(SYSCFG).
11.1 导言
11.2 国际扶轮主要特色
11.3 国际扶轮功能描述
11.3.1 I/O组
表20 I/O组和选择
11.3.2 TIM1输入捕获路由
表21 TIM1输入捕获路由
11.3.3 比较器路由
11.3.4 DAC路由
图16 DAC互连
11.3.5 内部参考电压路由
图17 内部参考电压输出.
11.4 国际扶轮注册
11.4.1 定时器输入捕获路由寄存器1(RI_ICR1).
11.4.2 定时器输入捕获路由寄存器2(RI_ICR2).
11.4.3 输入寄存器1(RI_IOIR1)
11.4.4 输入寄存器2(RI_IOIR2)
11.4.5 输入寄存器3(RI_IOIR3)
11.4.6 I/O控制模式寄存器1(RI_IOCMR1)
11.4.7 I/O控制模式寄存器2(RI_IOCMR2)
11.4.8 I/O控制模式寄存器3(RI_IOCMR3)
11.4.9 I/O开关寄存器1(RI_IOSR1)
11.4.10 I/O开关寄存器2(RI_IOSR2)
11.4.11 I/O开关寄存器3(RI_IOSR3)
11.4.12 IO组控制寄存器(RI_IOGCR)
11.4.13 模拟开关寄存器1(RI_ASCR1).
11.4.14 模拟开关寄存器2(RI_ASCR2).
11.4.15 电阻控制寄存器(RI_RCR).
11.4.16 RI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11.5 SYSCFG寄存器
11.5.1 SYSCF G重映射控制寄存器1(SYSCFG_RMPCR1)
11.5.2 SYSCF G重映射控制寄存器2(SYSCFG_RMPCR2)
11.5.3 SYSCFG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12 中断控制器(ITC)
12.1 贸易中心的介绍
12.2 中断掩蔽和处理流程
表24 软件优先级别
12.2.1 为挂起的中断提供服务
12.2.2 中断的消息来源
不可掩蔽的中断源
可屏蔽中断源.
12.3 中断和低功率模式
12.4 激活电平/低功耗模式控制
12.5 并发和嵌套中断管理.
12.5.1 并发中断管理模式.
12.5.2
警告: 堆栈溢出可能发生,而不通知软件故障。
12.6
12.7 中断指令
12.8 中断映射
12.9 ITC和EXTI注册
12.9.1 CPU条件代码寄存器中断位(CCR).
12.9.2 软件优先级寄存器x(ITC_SPRx).
12.9.3 外部中断控制寄存器1(EXTI_CR1).
12.9.4 外部中断控制寄存器2(EXTI_CR2).
12.9.5 外部中断控制寄存器3(EXTI_CR3).
12.9.6 外部中断状态寄存器1(EXTI_SR1).
12.9.7 外部中断状态寄存器2(EXTI_SR2).
12.9.8 外部中断端口选择寄存器(EXTI_CONF1).
12.9.9 ITC和EXTI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28 ITC和EXTI注册地图
13 直接存储器访问控制器(DMA).
13.1 DMA简介
词汇
13.2 DMA主要特点
13.3 DMA功能描述
13.3.1 DMA交易
13.3.2 DMA仲裁人
13.3.3 DMA频道
可编程数据大小
图23 在16位模式下的Endianess
指针递增
通道配置过程
循环模式(自动重新加载模式)
内存到内存模式
源和目的地址.
图24 普通频道
图25 内存通道与MEM=0
DMA事务暂停
13.3.4 DMA1请求映射
表30 DMA1通道请求映射
DMA硬件请求描述
SPIx DMA请求
USARTx DMA请求
I2C1DMA请求
ADC1DMA请求
TIMx DMA请求
表33 TIMx DMA请求
DAC DMA请求
13.4 DMA低功耗模式
13.5 DMA中断
表35 DMA中断请求
13.6 DMA寄存器
13.6.1 DMA全局配置和状态寄存器(DMA_GCSR)
13.6.3 DMA通道配置寄存器(DMA_CxCR)
13.6.4 DMA信道状态和优先级寄存器(DMA_CxSPR)
13.6.5 数据到传输寄存器(DMA_CxNDTR)的DMA数
13.6.6 DMA外围地址高寄存器(DMA_CxPARH)
13.6.7 DMA外围地址低寄存器(DMA_CxPARL)
13.6.8 DMA通道3外围地址高&内存1地址高寄存器(DMA_C3PARH_C3M1ARH)
13.6.9 DMA通道3外围地址低&内存1地址低寄存器(DMA_C3PARL_C3M1ARL)
13.6.12 DMA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36 DMA注册地图
14 模数转换器(ADC).
14.1 ADC介绍
14.2 ADC主要功能
14.3 ADC功能描述
14.3.1 一般说明
图28 ADC框图
14.3.2 模拟通道数.
14.3.3 ADC开关控制
14.3.4 单一转换模式
ADC外部触发器
14.3.5 连续转换模式
14.3.6 ADC时钟
14.3.7 模拟看门狗
14.3.8 干扰
14.3.9 通道选择(扫描模式).
图30 顺序示例
14.3.10 数据完整性
14.3.11 DMA转移
14.3.12 可配置的分辨率
14.3.13 数据比对
14.3.14可编程采样时间.
表38 授权取样周期
14.3.15 施密特触发禁用
14.3.16 温度传感器
如何读取温度
14.3.17 内部参考电压转换.
14.4 ADC低功耗模式
14.5 ADC中断
14.6 ADC寄存器
14.6.1 ADC配置寄存器1(ADC_CR1)
14.6.2 ADC配置寄存器2(ADC_CR2)
14.6.3 ADC配置寄存器3(ADC_CR3)
14.6.4 ADC状态寄存器(ADC_SR)
14.6.5 ADC数据寄存器高(ADC_DRH)
14.6.6 ADC数据寄存器低(ADC_DRL)
14.6.7 ADC高阈值寄存器高(ADC_HTRH)
14.6.8 ADC高阈值寄存器低(ADC_HTRL)
14.6.9 ADC低阈值寄存器高(ADC_LTRH)
14.6.10 ADC低阈值寄存器低(ADC_LTRL)
14.6.11 ADC通道序列1寄存器(ADC_SQR1)
14.6.12 ADC通道序列寄存器2(ADC_SQR2)
14.6.13 ADC通道选择扫描3(ADC_SQR3)
14.6.14 ADC通道选择扫描4(ADC_SQR4)
14.6.15 ADC触发器禁用1(ADC_TRIGR1)
14.6.16 ADC触发器禁用2(ADC_TRIGR2)
14.6.17 ADC触发器禁用3(ADC_TRIGR3)
14.6.18 ADC触发器禁用4(ADC_TRIGR4)
14.6.19 ADC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15 数字到模拟转换器(DAC)
15.1 发援会介绍
15.2 DAC的主要特性
15.3 DAC功能说明
15.3.1 DAC通道x启用
15.3.2 DAC输出缓冲区启用
15.3.3 DAC输出开关配置
15.3.4 DAC数据格式
15.3.5 DAC转换序列
15.3.6 DAC输出电压
15.3.7 DAC触发器选择
15.3.8 DAC DMA请求
15.3.9 DAC DMA欠运行中断
15.4.3 DAC软件触发寄存器(DAC_SWTRIGR)
15.4.7 DAC左对齐数据保持寄存器高(DAC_LDHRH)
15.4.12 DAC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45. DAC寄存器映射
16 比较器(COMP).
16.1 COMP介绍
16.2 主要功能
16.3 比较器1(COMP1).
图34 COMP1互连
16.4 比较器2(COMP2).
图35 COMP2互连
16.5 在窗口模式下使用比较器
图37 在窗口模式下配置比较器
16.6 COMP低功耗模式
表47 比较器在低功耗模式下的行为
16.7 通讯中断
16.8 COMP寄存器
16.8.1 比较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1(COMP_CSR1).
16.8.2 比较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2(COMP_CSR2).
16.8.3 比较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3(COMP_CSR3).
16.8.4 比较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4(COMP_CSR4).
16.8.5 比较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5(COMP_CSR5).
16.8.6 COMP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17 液晶控制器
17.1 液晶控制器介绍
17.1.1 定义
词汇
17.2 液晶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17.3 液晶显示功能说明
17.3.1 一般说明
17.3.2 频率发生器
表50 输入频率为16.384kHz的典型帧速率计算
17.3.3 普通司机
图39 三分之一的偏见,四分之一的责
图40 静态任务
图41 液晶显示与终端连接(静态值班).
图43 液晶显示与端子连接(三分之一占空,三分之一偏置).
17.3.4 分段驱动程序
17.3.5 启用一个部分
17.3.6 眨眼
17.3.7 产生LCD电压电平.
图45 电阻网络
17.4 液晶控制器低功耗模式
表52 低功耗模式下的LCD行为
17.5 液晶控制器中断
图47 SOF中断信号
17.6 液晶控制器寄存器
17.6.1 控制寄存器1(LCD_CR1).
17.6.2 控制寄存器2(LCD_CR2).
17.6.3控制寄存器3(LCD_CR3).
17.6.4 频率选择寄存器(LCD_FRQ).
17.6.5 端口掩码寄存器(LCD_PM)
17.6.6 液晶显示存储器(LCD_RAM).
17.6.7 液晶显示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LCD注册地图
18 计时器概述
18.1 计时器特征比较
18.2 计时器信号名称词汇表
表56. 内部计时器信号词汇表
表57 指数“i”、“n”和“x”的解释(1)
19 16位高级控制定时器(TIM1)
19.1 导言
19.2 TIM1主要功能
19.3 TIM1时间基准单元
图49 时间基准单位
19.3.1 读写到16位计数器.
19.3.2 为16位TIM1_ARR寄存器编写序列
19.3.3 普雷斯卡勒
19.3.4 计数模式
图51 计数器处于计数模式
19.3.5 向下计数模式
图54 计数器在向下计数模式
图55 计数器更新时,ARPE=0(ARR未预装)与预分频器=2
19.3.6 中心对齐模式(上下计数)
图57 计数器在中心对齐模式
图58 计数器时序图f. ck_cnt =f ck_psc ,TIM1_ARR=06h,ARP
19.3.7 反反复复
19.4 TIM1时钟/触发控制器
19.4.1 预置时钟(CK_PSC)
19.4.2 内部时钟源(f. 赛斯克)
19.4.3 外部时钟源模式1.
图62 TI2外部时钟连接示例
19.4.4 外部时钟源模式2.
图64 外部触发输入框图.
19.4.5 触发同步
触发标准模式.
程序
触发复位模式.
例如
触发门控模式
例如
将触发模式与外部时钟模式2相结合
例如
19.4.6 定时器之间的同步
图70. 定时器连锁系统实现实例.
使用一个定时器来启用另一个定时器
示例1
例2
使用一个计时器启动另一个计时器
示例1
例2
响应外部触发器同步启动2个定时器
例如
19.5 TIM1捕获/比较通道
图78 捕获/比较通道1主电路
图79 捕获模式下TIM1_CCRi寄存器的16位读取序列
19.5.1 为16位TIM1_CCRi寄存器编写序列
19.5.2 投入阶段
图80. 通道输入阶段框图.
19.5.3 输入捕获模式
程序
图82 PWM输入信号测量
19.5.4 产出阶段
图84 通道输出阶段框图.
19.5.5 强制输出模式
19.5.6 输出比较模式
程序
19.5.7 PWM模式
PWM边缘对齐模式
向上计数配置
例如
向下计数配置
PWM中心对准模式
一个脉冲模式
图89 一个脉冲模式的例子
例如
特殊情况:OCI快速启用
互补输出和死区插入
图90. 具有死区插入的互补输出
图92 延迟大于正脉冲的死区波形
将OCI重新定向到OCI或OCIN
用于电机控制的六步PWM产生.
19.5.8 使用中断函数
图94 输出响应中断的行为(通道没有互补输出)
19.5.9 清除外部事件上的OCI参考信号
19.5.10 编码器接口模式.
表58 计数方向与编码器信号
图97 编码器接口模式下的计数器操作示例
图98 编码器接口模式的例子,IC1极性倒置
19.5.11 定时器输入异或函数
19.5.12 与霍尔传感器接口
19.6 TIM1中断
19.6.1 TIM1等待事件能力
19.7 提姆1DMA
19.7.1 DMA单模
19.7.2 DMA突发模式
19.8 TIM1寄存器
19.8.1 控制寄存器1(TIM1_CR1).
19.8.2 控制寄存器2(TIM1_CR2).
19.8.3 从模式控制寄存器(TIM1_SMCR)
19.8.4 外部触发寄存器(TIM1_ETR).
19.8.5 DMA请求启用寄存器(TIM1_DER)
19.8.6 中断启用寄存器(TIM1_IER).
19.8.7 状态寄存器1(TIM1_SR1).
19.8.8 状态寄存器2(TIM1_SR2).
19.8.9 事件生成寄存器(TIM1_EGR).
19.8.10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1(TIM1_CCMR1)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19.8.11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2(TIM1_CCMR2)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19.8.12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3(TIM1_CCMR3)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19.8.13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4(TIM1_CCMR4)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19.8.14 捕获/比较启用寄存器1(TIM1_CCER1)
表59. 具有中断特性的互补OCI和OCIN通道的输出控制(1)
19.8.15 捕获/比较启用寄存器2(TIM1_CCER2)
19.8.16 计数器高(TIM1_CNTRH).
19.8.17 计数器低(TIM1_CNTRL).
19.8.18预置位高(TIM1_PSCRH).
19.8.19 预置位低(TIM1_PSCRL).
19.8.20 自动重新加载寄存器高(TIM1_ARRH)
19.8.21 自动重新加载寄存器低(TIM1_ARRL)
19.8.22 重复计数器寄存器(TIM1_RCR).
19.8.23 捕获/比较寄存器1高(TIM1_CCR1H)
19.8.24 捕获/比较寄存器1低(TIM1_CCR1L)
19.8.25 捕获/比较寄存器2高(TIM1_CCR2H)
19.8.26 捕获/比较寄存器2低(TIM1_CCR2L)
19.8.27 捕获/比较寄存器3高(TIM1_CCR3H)
19.8.28 捕获/比较寄存器3低(TIM1_CCR3L)
19.8.29 捕获/比较寄存器4高(TIM1_CCR4H)
19.8.30 捕获/比较寄存器4低(TIM1_CCR4L)
19.8.31 中断寄存器(TIM1_BKR)
19.8.32 死期寄存器(TIM1_DTR).
19.8.33 输出空闲状态寄存器(TIM1_OISR).
19.8.37 TIM1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60 TIM1注册地图
20 16位通用定时器(TIM2,TIM3)
20.1 导言
20.2 TIMx主要功能
20.3 TIMX功能说明
图101 TIMX框图
20.3.1 时间基准单位
图102 时间基准单位
柜台操作
20.3.2 时钟/触发控制器
20.3.3 捕获/比较通道
投入阶段
图103 输入阶段框图.
产出阶段
图105 产出阶段
休息
20.3.4 定时器输入异或函数
20.4 TIMx中断
20.5.2 控制寄存器2(TIMx_CR2).
表61 TIMX内部触发连接
20.5.5 DMA请求启用寄存器(TIMx_DER)
20.5.10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1(TIMx_CCMR1)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20.5.11 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2(TIMx_CCMR2)
在输出中配置的通道
在输入中配置的通道
20.5.12 捕获/比较启用寄存器1(TIMx_CCER1)
20.5.15 预卡器寄存器(TIMx_PSCR).
20.5.18 捕获/比较寄存器1高(TIMx_CCR1H)
20.5.19 捕获/比较寄存器1低(TIMx_CCR1L)
20.5.20 捕获/比较寄存器2高(TIMx_CCR2H)
20.5.21 捕获/比较寄存器2低(TIMx_CCR2L)
表62 具有中断特性的OCI通道的输出控制位(中断特性已实现,互补输出未实现)
20.5.24 TIMx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63 TIMx注册地图
21 8位基本定时器(TIM4)
21.1 导言
21.2 TIM4主要特点
21.3 TIM4中断
21.4 TIM4时钟选择
普雷斯卡勒
21.5.4 DMA请求启用寄存器(TIM4_DER)
21.5.11 TIM4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64. TIM4注册地图
22 红外(IRTIM)接口.
22.1 导言
22.2 主要特征
22.3 IRTIM寄存器
22.3.1 控制寄存器(IR_CR).
22.3.2 IRTIM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3 蜜蜂(BEEP)
23.1 导言
23.2 BEEP功能描述
23.2.1 蜜蜂手术
23.2.2 蜜蜂校准
23.2.3LSI时钟频率测量
23.3 BEEP登记册
23.3.1 BEEP控制/状态寄存器1(BEEP_CSR1)
23.3.2 BEEP控制/状态寄存器2(BEEP_CSR2)
23.3.3 BEEP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4 实时时钟(RTC).
24.1 导言
24.2 RTC主要功能
24.3 RTC功能描述
24.3.1 时钟和预分频器
24.3.2 实时时钟和日历
24.3.3 可编程报警
24.3.4 周期性自动唤醒
24.4 RTC初始化和配置
24.4.1 RTC寄存器写保护
24.4.2 日历初始化和配置.
24.4.3 阅读日历
24.4.4 夏令时
24.4.5 编程报警
24.4.6 编程自动唤醒计时器
24.5 重新设置RTC
24.6参考时钟输出
24.7 RTC低功耗模式
表67 低功率模式对RTC的影响
24.8 RTC中断
表68 中断控制位
24.9 RTC注册
24.9.1 时间寄存器1(RTC_TR1).
24.9.2 时间寄存器2(RTC_TR2).
24.9.3 时间寄存器3(RTC_TR3).
24.9.4 日期寄存器1(RTC_DR1).
24.9.5 日期寄存器2(RTC_DR2).
24.9.6 日期寄存器3(RTC_DR3).
24.9.7 控制寄存器1(RTC_CR1).
24.9.8 控制寄存器2(RTC_CR2).
24.9.9 控制寄存器3(RTC_CR3).
24.9.10 初始化和状态寄存器1(RTC_ISR1).
24.9.11 初始化和状态寄存器2(RTC_ISR2).
24.9.12 同步预分频器寄存器高(RTC_SPRERH).
24.9.13 同步预分频器寄存器低(RTC_SPRERL).
24.9.14 异步预分频器寄存器(RTC_APRER)
24.9.15 唤醒计时器寄存器高(RTC_WUTRH)
24.9.16 唤醒计时器寄存器低(RTC_WUTRL)
24.9.17 编写保护寄存器(RTC_WPR).
24.9.18 报警A寄存器1(RTC_ALRMAR1).
24.9.19 报警A寄存器2(RTC_ALRMAR2).
24.9.20 报警A寄存器3(RTC_ALRMAR3).
24.9.21 报警A寄存器4(RTC_ALRMAR4).
24.9.22 RTC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表69 RTC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5 独立看门狗(IWDG)
25.1 导言
25.2 IWDG功能描述
暂停期
在Halt/Active-Halt模式下使用IWDG
25.3 IWDG注册
25.3.1 密钥寄存器(IWDG_KR).
25.3.2 预卡器寄存器(IWDG_PR).
25.3.3 重装寄存器(IWDG_RLR).
25.3.4 IWDG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6 窗口看门狗(WWDG)
26.1 导言
26.2 WWDG主要功能
26.3 WWDG功能描述
图112 看门狗框图
26.4 如何编程看门狗超时
警告: 当写入WWDG_CR寄存器时,始终在T6位中写入1,以避免产生立即重置。
26.5 WWDG低功耗模式
表73 低功耗模式对WWDG的影响
26.6 硬件看门狗选项
26.7 WWDG中断
26.8 WWDG注册
26.8.1 控制寄存器(WWDG_CR).
26.8.2 窗口寄存器(WWDG_WR).
26.9 窗口看门狗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7 集成电路(I.2 C)接口
27.1 导言
27.2 i2 主要特征
27.3 i2 C一般说明
模式选择
图114 i2 C总线协议
图115 i2 C方框图
27.4 i2 C功能说明
27.4.1 i2 从模式
传送器
图116 从发射机的传输顺序图
奴隶接收器
图117 从接收机的传输序列图
关闭奴隶通讯
27.4.2 i2C主模式
开始状态
从地址传输
总发射器
关闭通讯
图118 主发射机的传输顺序图
主接收器
关闭通讯
图119 方法一:主接收机的转移顺序图.
图120. 方法2:当N>2时,主接收机的传递顺序图
图121 方法2:当N=2时,主接收机的传递顺序图
图122 方法2:当N=1时,主接收机的传递顺序图
27.4.3 错误条件
总线错误(BERR).
承认失败(AF).
仲裁败诉(ARLO).
过运行/过运行错误(OVR)
27.4.4 SDA/SCL线路控制
27.4.5 桑巴斯
导言
SMBus和I的相同点2 c
SMBus和I的区别2 c
SMBus应用程序的使用
设备标识
总线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唯一设备标识符(UDID)
SMBus警报模式
超时错误
如何在SMBus模式下使用接口
27.4.6 DMA请求
使用DMA传输
使用DMA接收
27.4.7 数据包错误检查
27.5 i2 低功耗模式
27.6 i2 C中断
表77. i2 中断请求
27.7 i2 C登记册
27.7.1 控制寄存器1(I2C_CR1).
27.7.2 控制寄存器2(I2C_CR2).
27.7.3 频率寄存器(I2C_FREQR).
27.7.4 自己的地址寄存器LSB(I2C_OARL)
27.7.5 自己的地址注册MSB(I2C_OARH)
27.7.6 数据寄存器(I2C_DR).
27.7.7 状态寄存器1(I2C_SR1).
27.7.8 状态寄存器2(I2C_SR2).
27.7.9 状态寄存器3(I2C_SR3).
27.7.10 中断和DMA寄存器(I2C_ITR).
27.7.11 时钟控制寄存器低(I2C_CCRL).
27.7.12 时钟控制寄存器高(I2C_CCRH).
27.7.15 i2 注册映射和重置值
28 通用同步/异步接收机发射机(USART)
28.1 USART简介
28.2 USART主要功能
28.3 USART功能描述
28.3.1 USART字符描述
28.3.2 发射机
字符传输
可配置停止位在传输过程中
程序
单字节通信
图127 传输时的TC/TXE行为
打破角色
无聊的角色
28.3.3 接收器
启动位检测
图128 启动位检测
人物接待
打破角色
无聊的角色
运行错误
噪音误差
图129 噪声检测的数据采样.
表80 来自采样数据的噪声检测.
框架错误
接收期间可配置停止位
28.3.4 高精度波特率发生器.
图130 如何在BRR寄存器中编码USART_DIV
表81 波特率编程和误差计算
28.3.5 USART接收机对时钟偏差的容忍度
表82 当USART_DIV为0时,USART接收机的公差
28.3.6 平等控制
表84 框架格式
28.3.7 多处理器通信
怠速线检测(Wake=0).
地址标记检测(Wake=1)
图132 静音模式采用地址标记检测.
28.3.8 USART同步通信
图133 同步传输的USART示例
28.3.9 单线半双工通信.
28.3.10 智能卡
图137 ISO7816-3异步协议
图138 奇偶误差检测使用1.5停止位
28.3.11 IrDA SIR ENDEC区块
IrDA低功耗模式
变送器:.
接收者:
28.3.12 使用DMA进行连续通信
使用DMA传输
使用DMA接收
多缓冲区通信中的错误标记和中断生成
28.4 USART低功耗模式
28.5 USART中断
表86 USART中断请求
图143 USART中断映射图
28.6.3 波特率寄存器1(USART_BRR1)
28.6.4 波特率寄存器2(USART_BRR2)
28.6.5 控制寄存器1(USART_CR1).
28.6.6 控制寄存器2(USART_CR2).
28.6.7 控制寄存器3(USART_CR3).
28.6.8 控制寄存器4(USART_CR4).
28.6.9 控制寄存器5(USART_CR5).
28.6.10 守时间登记簿(USART_GTR).
28.6.11 预卡器寄存器(USART_PSCR).
28.6.12 USART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29 串行外围接口(SPI)
29.1 导言
29.2 SPI的主要特性
29.3 SPI功能描述
29.3.1 一般说明
图144 SPI框图
图145 单主/单从应用程序
时钟相位和时钟极性
图147 数据时钟时序图.
框架格式
29.3.2 在从模式下配置SPI
29.3.3 配置SPI主模式
29.3.4 配置用于单纯形通信的SPI
一个时钟和一个双向数据线
一个时钟和一个单向数据线(BDM=0)
29.3.5 数据传输和接收程序.
Rx和TX缓冲区
在主模式下启动序列
从模式下启动序列
处理数据传输和接收.
全双工在主模式或从模式下发送和接收过程(BDM=0和RXONLY=0)
图148 全双工模式下的TXE/RXNE/BSY行为(R XONLY=0)。
只传输过程(BDM=0RXONLY=0).
图150 TXE/BSY在主只传输模式下
图151 从发送模式下的TXE/BSY(BDM=0和RXONLY=0)。
双向传输过程(BDM=1和BDOE=1)
单向只接收过程(BDM=0和RXONLY=1).
图152 只接收模式下的RXNE行为(BDM=0和RXONLY=1)。
双向接收程序(BDM=1和BDOE=0)
连续和不连续的转移.
图153. 发送时的TXE/BSY行为(BDM=0和RXLONY=0)。
29.3.6 CRC计算
29.3.7 状态标志
TX缓冲区空标志(TXE)
RX缓冲区不为空(RXNE)
繁忙的旗帜(BSY)
29.3.8 禁用SPI
在主或从全双工模式(BDM=0,RXONLY=0):
在主或从单向传输模式(BDM=0,RXONLY=0)或双向传输模式(BDM=1,BDOE=1):
在主单向接收模式(MSTR=1,BDM=0,RXONLY=1)或双向接收模式(MSTR=1,BDM
在从只接收模式(MSTR=0,BDM=0,RXONLY=1)或双向接收模式(MSTR=0,BDM=
29.3.9 使用DMA(直接内存寻址)的SPI通信
图154 使用DMA传输
29.3.10 错误标志
主模式故障(MODF).
过度的状况
CRC错误
29.3.11 SPI低功耗模式
限制只接收模式
29.3.12 SPI中断
表89SPI中断请求
29.4.2 SPI控制寄存器2(SPI_CR2)
29.4.3 SPI中断控制寄存器(SPI_ICR)
29.4.4 SPI状态寄存器(SPI_SR)
29.4.5 SPI数据寄存器(SPI_DR)
29.4.6 SPI CRC多项式寄存器(SPI_CRCPR)
29.4.7 SPI RxCRC寄存器(SPI_RXCRCR)
29.4.8 SPI TXCRC寄存器(SPI_TXCRCR)
29.5 SPI寄存器映射和重置值
30 修订历史
表91 文件修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