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历史《东方的诱惑》 考题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东方的诱惑》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教师给学生展示 15 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 16 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 学生认真观察、对比。进而提问: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世界是怎样走向密切联系的? 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有东西方商路受阻 教师多媒体出示“15 世纪以前欧亚贸易路线”图,提问:原有的东西方商路有哪些?15 世纪 中叶以后,东西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配图讲解,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西欧同东方贸易更加困难。 2.“寻金热”的出现 (1)教师带领学生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 女主人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反映当时欧洲人普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 崇拜。 (2)追问: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崇拜黄金的心态呢? 总结:15 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 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3)幻灯片出示《马可·波罗行纪》,提问:请学生思考,欧洲人会向哪里寻求黄金呢? 《马可·波罗行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 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 3.精神动力 除了有形的黄金的魔力外,开辟新航路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请同学结合课本进行勾画。 教师总结:①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②此时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教师设问:假如你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会做哪些准备呢?请学生们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 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客观条件 (1)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2)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 (3)造船技术:已经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4)地理知识: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已很先进。 2.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 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增强在欧洲的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请学生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我们今天吃的红薯、玉米、番茄以及喝的咖啡,是否原 产自中国,如果不是,这些分别是从哪里传入我国的?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参考答案】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多世纪。 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 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 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 的交流,贡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 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同时, 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说一说你是怎样突破本节课难点的? 【参考答案】 首先,本节课的难点为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其次,为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原因和条件的区别是学生需 要感知的重要内容,学生已经通过材料等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而通过不同观点的汇总和碰撞,学生会对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 识,这样就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批) 高中历史《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是如 何重新确立的?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体系又是如何建立的?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 教师出示材料,提问: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从材料中进行提炼和总结。教师继续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主要国家就如何建 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会 议通过了一系列文件,根据这一系列文件成立了两个金融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行。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以下图片分别是哪个国际机构的标志? 学生结合课本进行回答:分别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图标。 教师播放关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纪录片,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分析两个国际 组织成立的时间和宗旨。 学生认真观看,并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三)世界货币体系的影响 教师引导: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出示相关材料,要求学生以历史小 组为单位,进行 5 分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总结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世界银行对中国发展提供的援助等资料,并写一篇相关的历史小论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种体系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 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 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 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 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 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 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缺陷发展的必然结果。 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 一门艺术,贵在创新,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 法。”但作为一堂好课,还是有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的。 一堂好课,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相长,师生都是 学习者,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教师不应一味地教,学生也不能被动地“学”。 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
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没有个性就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样课堂气氛就不会热烈,授课效果达不到,更谈不上创造。 (第三批) 高中历史《从盟友到对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从盟友到对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米诺骨牌游戏展示。 教师提问:第一块骨牌倒了,其后的骨牌会随之而倒。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其周围的地区是否也会成为红色的国家 呢?为了防止此效应的发生,美国会出台什么政策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教师提问:在杜鲁门总统任内,美国在外交上发生了许多的大事,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就 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事件。那么,其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播放有关杜鲁门主义的历史纪录片,然后由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内、国 际两个方面来总结。 (二)内容 教师提问: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支撑下,美国提出要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以防止共 产主义的渗入。那么,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展示相关史料。 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得出杜鲁门主义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美国打着“遏制共产 主义”的旗号,将矛头直指苏联。 (三)影响 教师提问: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美苏战时同盟 关系开始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请学生课下写一篇以美苏冷战为核心的小论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美苏争霸期间缓和的表现。 【参考答案】 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首次访问美国,访美期间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 会谈,双方表示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 1969 年 1 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他被迫改变对外政策,提 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在这种对外战略指导下,美国对苏联采取 “缓和”外交。 2.本堂课的三维目标是怎么确定的? 【参考答案】 首先要根据题本确定,通过题本内容的通读和分析,理解本堂课中需要讲解的内容有哪些, 梳理内容间逻辑层次,确定教学目标。 之后根据试讲要求进一步确定,根据试讲要求中具体内容,比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一步 补充完善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批)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对老红军的采访视频,师生共同观看,通过老红军的视角感受长征。 学生畅谈感想,之后教师提问:长征是如何开始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历程?从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教师提问: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的?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总结。 学生发表各自看法,教师总结: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是博古等人的“左” 倾错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