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四项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荸荠 苹果 完璧归赵 无精打采
B. 恫吓 茄子 无动于衷 歇斯底里
C. 悱恻 讹诈 再接再励 宏伟蓝图
D. 奇葩 瘸子 处心积虑 奋发图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7 月 21 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购买到《哈利•波特》完结篇的书迷们欣喜若狂
B. 中国武侠电影以其高深莫测的功夫和博大精深的哲理,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
C. 在记者的记忆中,洪灾区是这样的:大堤上绵延数里的救灾帐篷,数万群众安土重
迁,在救灾帐篷里,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叮虫咬
D.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
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的共性都是能给观众留下足够的
想象空间。_____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
①空间的想象,
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
③想象的空间,
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
A. ③②①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③⑤④①②
D. ①⑤④③②
4.“飢”和“餓”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A. 语法功能不同:“飢”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定语;“餓”则只能做谓语
B. 程度深浅不同:“飢”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餓”是严重的饿,
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C. 范围广狭不同:“飢”可以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餓”只能用于人
D. 侧重的方面不同:“飢”侧重于内在感受;“餓”侧重于外在表现
5.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
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A. 成长纪录袋
B. 考试成绩
D. 结果评价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这一系列
中的一项是( )。
C. 学习习惯评价
A. 诗歌与散文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B. 小说与戏剧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C. 新闻与写作
D. 文化论著研读
(1)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苏轼则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解嘲:“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则在
《虞美人》词中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
一声长叹:“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吾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
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9.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__________”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
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20 分)
10. 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8 分)
11. 试分析丁玲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沙菲的形象。(6 分)
12. 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6 分)
四、鉴赏题(26 分)
13. 赏析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易卜生是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却提不出拯救社会的办法,在《玩偶
之家》中对娜拉出走以后往何处去未能解答。因此,列维陀夫说:“易卜生是天才的问号。”
萧伯纳是英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的特征常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平民看了
为之感叹,统治者看了感到吃惊和不安。因此,列维陀夫评论说:“萧伯纳却是一个伟大的
惊叹号。”我国著名作家唐弢在分析鲁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后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
唐弢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请从鲁迅的一生和鲁迅的作品两个方面分别
作出简要的回答。
14. 赏析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①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花
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华:盛开的花朵。
(1)这两首诗都以什么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倾向?(2 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8 分)
15. 试赏析《离骚》的开篇艺术。(10 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五、案例分析题(12 分)
16.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开头导入环节,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
(6 分)
教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
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
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
《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
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
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17.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较早接
触的文言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断。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
堂实际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的看法。(6 分)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
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
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
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
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
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孔子箴言名
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
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
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
没什么联系?先向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
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六、技能应用题(14 分)
1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
(1)如果请你来为九年级学生命制试题,请以这首诗为阅读材料,设计两道阅读理解
测试题,并注明参考答案及分值。(8 分)
(2)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学生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为这堂课设计一
份板书。(6 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C[解析] C 项中的“再接再励”应为“再接再厉”。
2. C[解析]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极点,高兴得像发了狂,也指十分高兴的样子。高深莫
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多指学问、技术)。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与语
境不符。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
3. A[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横线前面说的是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必然
谈想象空间,所以排除 BD 项;再来看文段最后一句,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
所以之前的内容应是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影片,也丰富了自己。故选 A 项。
4. B[解析] “餓”与“飢”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 “飢”是一般的饿,即感到
肚子空,想吃东西;“餓”是严重的饿,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后来通用,现在又简化成了“饿”字。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
吃不饱,但是不至于饿着。《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是同样的道
理。
5. A[解析] 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6. C[解析] 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
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故选 C 项。
二、 填空题
7. (1)便纵有千种风情早生华发
(2)不尽长江滚滚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一个愁字了得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之所存也
8. 《文心雕龙》
9.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简答题
10.(1)梦幻与现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
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
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梦幻与现实的交
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趋势。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 3 部,每部 33 歌,加“序曲”,共 100 歌。各部
篇章基本相等,《地狱》4720 行,《炼狱》4755 行,《天堂》4758 行。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
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象征痛苦和绝望
的地狱色调阴暗,象征苦修和希望的炼狱则柔和明朗,作为幸福境界的天堂则色调绚烂明丽。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狮、豹、狼
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
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之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
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
作品中许多人物也都有寓意,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 部、33 篇、3 韵句)
就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4)《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这就打破了正统
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神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
11.(1)她是“五四”退潮后背负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伤的现代女性。
(2)她蔑视封建礼教,憧憬个性解放,追求灵肉统一的理想爱情。
(3)理想的幻灭使她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而陷入颓废,内心充满着矛盾和骚乱,以玩世
不恭的态度对社会作病态的反抗。
(4)莎菲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
无主的真实写照。
12.(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
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鉴赏题
13.(1)从鲁迅的一生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一生是完美的无憾的,完全做到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从鲁迅的作品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作品是冷静的,理性地剖析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14.(1)①杨柳(或柳树);②赞美(或褒扬)。
(2)①白诗采用了双关(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看,抒发的是对永丰柳独
处荒园、无人观赏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又借此表达了人才不被欣赏和任用而遭埋没的感慨和
愤懑。
②吴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同样面对春风,百花痛恨不已,恨自己的花瓣被吹落了,
美貌被吹走了;而杨花则在春风中尽显自己的风采。
15.(1)追溯身世以示其高贵与清白,与下文的曲折人生形成鲜明对比。
(2)开篇就交代了诗人的“内美”,这实际上蕴含了楚国民族精神,是楚国精神的内化。
(3)熔铸神话传说,定下全篇浪漫主义基调。
(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
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五、案例分析题
16.《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
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
体验”。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
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之初,向学生适当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将有利于学
生的主动阅读。不过,必须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述案例中的教师,
在散文鉴赏教学之初,就简单化地将相关的背景信息,尤其是带有明显态度倾向性的结论性
意见直接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的积极阅读及独特感受体验的获得产生极大的干扰及制约,
是不可取的。
17.从正面论,优点有三:(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发挥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功能;
(3)注重拓展运用语文教学资源。
从反面论,不足有三:(1)在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迷住”(吸引)学生,而将许
多并非必要的东西纳入课堂;(2)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方面,同样为了照顾学生的兴趣,
过多地采用了并非必要的上网、看电视等活动;(3)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还存在着脱离七
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实际的问题,比如“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许
多人不解的问题”进行所谓的探究。
六、技能应用题
(1)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 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
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
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②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4 分)
参考答案: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
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
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所依。
(2)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爱
∣∣
——→土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