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转十三年职场经验总结.doc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资料共4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前记: 30 岁那年,回首自己磕磕碰碰的职场历程,经验与教训一起涌上心头,不禁产生一种冲动, 为自己的而立之年写一本书做纪念。凭着一股热情,和天涯众多朋友的鼓励,居然写成了,还出 版了。到现在,每个月都还能收到读者来信,自己的一点心得对别人有所帮助,自然开心。 不知不觉间,五年过去了,应该说,对职场的体会和领悟,比 5 年前深了许多,很多当年要 苦苦思索的东西,现在看一眼就明白了。但,却失去了写下来的欲望。记得当年写道:“高手往 往不言。”我自知还不是高手,却也失去了言语的冲动。 三个月前,当年为我出书的朋友找到我,问我有没有意思写本新书。我坚决地回答:没有。 她很聪明,过几天又来说:“出版社觉得五年前我那本书不错,想出新版,你愿不愿意?”我自 然高兴,说好啊。她说:“那就麻烦你把书再翻一下,觉得需要修改的做些修改,增删一下吧。” 我想想劳动量不大,也就同意了。 答应下来,再去翻自己的旧书,才知道“上当”了,这五年的经历,使我对原书的内容基本 都不满意。真要修改,几乎等于写本新书。虽然也可敷衍了事,反正现在市面上的职场书泛滥成 灾,有几个人会认真看呢?但我的个性,却是不做则已,做就要尽力做好,对得住自己,对得住 别人。只好打点精神,勉为其难了。 不料俗事颇多,自己这几年养尊处优又懒了,一眨眼三个月过去了只字未动,下个月 20 号 必须交稿,不能再拖了。还好我的职务让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不操心具体工作。从本周起,加 紧动手。 日期:2009-06-25 17:52:31 正文开始: 刚毕业那会儿,幼稚得可笑,老跟同学打电话,明面上聊聊近况,暗地里比较,你要比我工 资多一百块,心里特不平衡,凭什么呀,在学校那公认的我比你强。你要带个头衔,而我啥也不 是,普通员工一个,感觉特没面子,又特羡慕。同学小聚,如果你递来一张名片,我没有,级别 太低公司不给印,心里特不是滋味,觉得白混了。如果情况正好反过来,自己比别人强一点,嘴 上虽然在安慰同学,心里偷着乐,就是嘛,这个社会还是公平的,我觉得我就是比你强。现在回 头看,大家都是在些不入流的小企业混,有什么好比的,但也就为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和自我感 觉,还是有人不断跳槽。纷纷扰扰几年后,大家才各自尘埃落定,各就各位。 一眨眼,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十年早就过去了。记得多年前有前辈说:“毕业的第一个十年聚 会,除了极少数人,大家情况相差不远。真正的差距,是毕业的第二个十年聚会,那就是天差地 别,各式各样了。”她告诫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与人比较,应 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我笑着说:“岂不是勾践灭吴,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她也笑。回头再看前辈的教导,真是字字良言,句句是金啊。可是当年的我, 跟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就象张爱玲所说:30 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象一眨眼那样短暂,而 20 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象一生那样漫长----十年对我太遥远了,我等不及。 当年的我,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雄心壮志,虽然不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但一般人不 放在眼里。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些那些短短几年就火箭式成功者的传奇故事。最能自 我安慰的,就是想:“我比他年轻,等我到他那个年纪,我也行!”如果不幸看到同龄人的成功 故事,就自我安慰:“他肯定有背景。不然不可能。”
就这样,心飘在天上人匍匐在土中,一年一年就往三十岁走了。孔子说:“三十而立”,无 形给中国人设了一道心理门槛。越走得近,心里的困惑就越大,对现实的不满意就越大。几千人 来困扰无数人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如何才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很恐慌当自己推开三十岁这道门,发现一切都现在一样,任你心比高天, 你也得接受事实。但我不愿接受现实,我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懒,为什么我就不能象别人那样 成功? 日期:2009-06-25 17:55:48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里波特》里有个情节,魔法学院六年级的学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高二吧—就要接受老 师一对一辅导,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读到这个情节时,我不禁深深叹惜,如果当年高二文 理分科前,老师先与我探讨未来的职业方向,那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上中学的时候迷上文学,幻想着做个李白,做个余光中,但天资平平,卷全国的经济潮涌起 时,同学们几乎全考的财经金融专业,我也不例外,但学的是财经,却最讨厌算帐,学得一塌糊 涂。毕业了才发现除了雄心壮志和一堆所谓兴趣爱好一无所长。如果让我重新走一遍人生路,我 肯定会换个走法,但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唯一的办法,是走好现在的路,走好未来的路。 在过往多年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成熟进来。回头再看,毕业前十年的困惑与弯 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生规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中国式教育下,绝大多数 人都别人干嘛我干嘛,一路随大流走过来。所以,绝大多数人,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自我的角 度来评价,都是不成功的。 人生没有规划的可怕之处,在年轻的时候体会可能不深,十年前我曾劝一位朋友做做规划, 无论收入多少每月都存点钱,积累几年也可以交个房屋首付了,他不听,他认为自己年轻,只要 抓住一个机会,一套别墅都买得回来。在这种追求暴富的心态下,他的职业发展起起伏伏,变动 无常,十年过去了,这位朋友的收入与十年前一样,也还在租房子住,银行存款等于零。偶尔说 起往事,他也有点懊悔,真要是有个规划,按月储蓄,房子早就到手了。我劝他亡羊补牢为时未 晚,他还是摇头,说年纪大了,等不了慢慢来了,还是得抓机会。我也只能摇摇头,我想机会是 不会来了,一个十年的证明,已经足够预测一个人的一生了。赫伯特说:一个人如果 20 岁时不 美丽、30 岁时不健壮、40 岁时不富有、50 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日期:2009-06-25 20:55:28 【没有目标就会迷失人生】 西方有句谚语:“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的风向都是逆风。”道出了目标对于航程的重要 性,试问: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又怎么知道该上哪一班车呢?在人生低潮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失去自信,寄希望于求神问卜,无论哪一个神庙前,总能看见不少年轻人在磕头许愿, 听到他们喃喃祷告:菩萨保佑我有钱,有权、幸福……我总是要想:多少钱才算有钱?什么样才 算有权?什么状态才算幸福?你的目标不清晰,就算神仙恐怕也不知道该给你什么啊。 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就仿佛随波逐流的扁舟,不成功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除非奇迹出 现,否则无法顺利到达对岸。很多人说:“做好眼前工作,一步步来嘛。”态度是诚恳的,但如
果你没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为导向,注定会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就会 有正确的结果”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但我要强调,先认清对你来说,什么是“正确的结果”, 再根据结果去设计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才有得到“正确的结果”。这 绝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式的无厘头讨论。因为,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你 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目标既是我们成功的终点,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还 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尺度。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 成功,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 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职场之路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会对 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蛛丝马迹都特别敏感。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的人。与其 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尽情展现才能的冲动,也特别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往往什么 事都愿意尝试,什么事都肯抢着做。小张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网络策划,工作内容非常的庞杂, 什么都做,产品策划、为销售人员提供方案支持、给市场部写新闻稿、做活动策划、给设计部写 广告文案等等,甚至还以老总的名字写过一本书,整天忙,隔三岔五就加班。他颇为自己的“多 面手”角色而沾沾自喜的,觉得自己很能干,同事们也这么说。 一年后,他的工作开始变成了不断地粘贴与复制,渐渐厌烦了这个枯燥的、没有激情的工作, 兼之收入太低,于是他毅然辞职。原以为凭能力和经验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想到接连碰 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不需要一个“多才多艺”却不专业的员工,而是需要一个专业而“多 才多艺”的员工。小张尴尬的发现:自己什么都做过,但去应聘任何岗位,都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他的特点只适合去小公司,因为在小公司里人手少,需要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做多种事情。但 这意味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又不是他想要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断碰壁之后,小张失去 了自信,最终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 他沉痛地告诫学弟学妹们说:初入职场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无 论工作多忙多闲,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好好设计一下自己的职 业发展规划。 日期:2009-06-25 20:57:44 【没有目标就会为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你不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不代表你没有目标,不知不觉中别人就会把他的目标给你。比 如你今天下午有空,不知道做什么好,正在网上乱逛,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她想买件衣服, 你陪陪吧,于是你同意了。看,你的半天时间就被她所占用,或者说,她的目标就成了你的目标。 请仔细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时,是真正用于你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里,没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人,注定是当别人进步的铺路石,别人向上爬的垫脚石。就 算他靠着年资、业绩和勤奋慢慢升上去,也绝对比那些有明确目标,24 小时睁大双眼抓机会的 人慢得多。而且,一般来说,没有人生目标的人,都比较随着天性自然发挥,因而比较没有心机, 往往会被别人利用。我见过一件真实的事情,小李与小常同一天进某外企,两人关系很好,很有 共同语言。小李年轻几岁,性格直率,对未来没什么规划,没考虑过一言一行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因此经常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而小常年长几岁,有一定阅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步一 步在职场向上走,做个高阶职业经理人。因此,凡是有利于这个目标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 说,而遇到不利的,或者不吭声,或者就私下鼓动小李出头。小李也愿意出头,因为那些事,那 些话,也是他自己本性想干的,并没有被利用的感觉。不过两三年功夫,小常被列入接班人计划, 升成中层管理者,而小李仍然原地打转。小李还自个纳闷呢,自己能力不弱,业绩不弱,样样不 逊色,为什么就不升自己呢?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一天到晚兢兢业业做了那么多事情,被表扬的却是别人,或者, 当你发现自己做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工作,被提升的却是别人时,你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所做的 一切,是为了我的目标,还是为了别人的目标? 很多企业教育员工:要以企业目标为目标,以团队目标为目标,只要企业成功,个人也一定 成功,只要团队成功,个人也一定成功。很多员工也就相信了这个说法,但我们还得明白事情的 另一面,不管你的企业多么强调文化,强调奉献,强调团队,强调共同目标,企业跟你都不能划 等号,团队跟你也不能划等号,你就是你,如果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切都是空话。 站在普通员工这个角色位置上,相信企业的情感,相信企业的事业,这是对企业的忠诚,但 你还要清楚,企业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家,企业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做强那首先是高层管理者的事 情,而我们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选择这个企业我能得到什么?从这个 企业得到的东西对实现个人的人生战略目标有多大的意义?这种选择是不是最理智的?如果你 对企业绝对忠诚,那你为自己设个目标,去做个高层管理者,岂不是会对企业贡献更大?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你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只盯着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及旁人或企业的需要的 人,那样的人下场未必很妙。我鼓励的,是确立自己合理的目标,并把它与旁人的目标、企业的 目标相挂钩,换句老话,这叫“双赢”。 日期:2009-06-25 22:18:00 【不同目标 不同人生】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有一派意见是:不 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份,至于做不做得到将军,那 得看能力和机遇。这种说法确有其道理,而我的看法是:“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但 一个没想过做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一定做不了将军。”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学生,做过一个长达 25 年的跟 踪调查,调查内容是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 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 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 年来几乎都不 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 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 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 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 27%的 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不如人意,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 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有了目标以后会让你把精力集中到 对实现你的目标最有生产力的事情方面。很多的决策就变得简单,那就是这个事情对实现你的目 标有没有帮助。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你每一次的决策就等于没有原则,都是根据当时的某种感 觉作决定,这种决定会把你带向不同的方向,几次这样的决定以后你的职业积累就消失殆尽了。 不少的人看两天英语又学两天财务,想考研又下定不了决心,想考某个证却因为没有动力准备不 充分虽然交了报名费都没有参加考试,时光慢慢地从身边溜走,最后逐渐地习惯于惯常的工作, 偶尔搬家的时候翻出以前努力学习的材料,呆呆的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努力过, 仅此而已。 仿佛是为了印证哈佛大学调查结果的正确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道: “法学院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个小伙子,十分期待着马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时,我突发奇想, 把本来想要看的小说和历史书暂时束之高阁,出去买了本‘如何做’一类的书:《如何掌控自己 的时间和生活》,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必须开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按其 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例如 A 组最为重要,B 组次之,C 组第三等等。然后,在每一个目标下列出 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本简装书我依然保留着,距今已近 30 个年头。我敢肯定,这个单 子准还埋藏在某个故纸堆中,尽管一时无从查找。然而,那个 A 组的单子我还真没忘记。我要当 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30 年后功成名就的克林顿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唯有一点不好意思自夸,他调侃 道:“当然,我是不是个好人,得由上帝来判断。” 著名职业经理人唐骏在回答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打工皇帝”时,说:“每个人的职业 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有些人有规 划,但又不切实际。也有人说:我不管,我自己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 也没有用,而且 5 年、10 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 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唐骏以三年为一期,用了六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 到加入微软;从微软公司的一般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终生荣誉总裁;从专家型的职业经 理人,上升到跳槽时拿到超过 10 个亿“签约奖金”的职场明星。他很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的 目标很明确,他的话绝对值得参考。 【目标让你更有成就感】 以前,每当别人问我大学四年什么感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意思。久了,我才反思到, 没意思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活本身造成的,而是自己在考入大学之后,没有了什么目标和追求。 同理,如果你说工作没意思,一般也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些有职业目标的人正围绕 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的添砖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步就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怎么会觉得工 作没有没劲呢。 一个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对自己更满意,在人生道路上更有耐力,面对人生的挑战 更加平静,更加自信。因为人在评估自己时,不外乎三种方式:与别人横向对比,与自己的过去 做纵向对比,将现状与自己的目标对比。三种方式一定要结合起来,横向对比的不足,是往往使 人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等各种负面情绪,与自己的过去对比的不足,是使人眼界狭窄容易满足,而
与目标对比,则能弥补前两者的不足,并保持前进的动力。 一次有个业务员跟我说:“去年一个月只赚一千的时候,看着别人赚上万,觉得很丢脸。但 当时只是想着不干活就得挨饿,一门心思地为业务忙,当时那个苦啊,但是生存有压力,也不觉 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赚上万甚至更多了,心里却比去年还慌,老想着这个月上万了,下个月要是 业务掉下去怎么办,那个脸不丢大了。再看看别人,好象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赶 上他们。天天心里慌得很。”他问我怎么办?如何才能保持业绩并超过别人? 我告诉他:如果是这样,当你一个月赚二万甚至十万的时候,你还是要心慌的。你永远都有 业绩下降的压力,而比你强的人永远都有啊。现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强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 一天你超过他们,更强的人还在后面,就算你再强,赚得再多,你能强过比尔盖茨? 我问他:你应该算一算,在你想得到的未来,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 算一算,要赚多少钱就足够了?你想用多少时间赚到这些钱?把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眼前,你 每天该做多少工作量?做到了你就可以安心休息。因为你不用再跟别人比了。只要你每天的工作 做好做到,到时间你的目标就实现,有什么可心慌的? 约翰•D•洛克菲勒曾说:“目标是我领导的依据,目标就是一切。我习惯于在做任何事情之 前先确立目标,而且每天我都要设定目标,无数的目标,譬如与合伙人谈话的目标,召集会议的 目标,制定计划的目标,等等。我在做事之前也会先检视自己设定的目标。通常在我到达公司时, 我已经成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所以,在我心里从未出现过诸如‘我没有办法’、‘我不管了’、 ‘没有希望了’等具有吞噬性的声音。每一天确立的目标,已经抵消了这些失败的力量。” 日期:2009-06-25 22:39:54 【人生要算总帐】 在文章开头,我写道一个前辈曾教导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 与人比较,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著名职业经理人何经华也 有个相似的“人生三十年规划论”,他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人生要算总帐”。 他在演讲中说:“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你应该要投资自己。什么叫投资自己?你有没有花很长 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练功夫一样,先把马步练好。第一个十年你不要追求工资。我常常告诉我们 公司一些年轻的员工,我说你今天的工资可能是五千块六千块,我说我现在加你两千块钱一个月 的工资,你告诉我你的生活会改变吗?不会的,奔驰宝马你还是买不起,大房子你也买不起。在 第一个十年大家工资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你的同学也许早你一年升个什么组长、什么经理,那 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在第一个十年你要扎扎实实地投资自己。 我们在今天跟往后的社会里凭借着两个东西在竞争,一个叫知识,一个叫技巧。我再举个例 子,我每次出差,经常给分公司员工演讲。我一站到台上,我说今天如果说每一个人都给我自我 介绍一下,何总我是谁谁谁。我说待会你们介绍完了我就全部都忘记了,我一个都不记得。公司 今天有四千多个员工,我说你要怎么让何总认识你。如果你是销售,如果你能够做到全国的销售 状元,到北京来我给你颁个奖,我一定认识你了。如果你是一个实施顾问,很困难的项目交到你 手里面能迎刃而解,我会认识你。如果你是售前顾问,你设计一个 PPT,这个 PPT 是全国售前顾 问都在用的,因为是你弄的,我也会认识你。
要能够做到这个岗位因你而不同,而不是你因为这个岗位而不同。我常常说,如果我是上海 开出租车的司机,我如果用全部心血来开这部车,我相信我可以把这部车开得全上海最特别。 现在年轻人会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如何优秀,薪水有多高。但我常常说,人生要 算总账。从你学校毕业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钱到你退休后领的最后一毛钱总共加起来你能挣多少 钱。第一个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有机会成 为一个部门主管。第一个十年是你这一辈子工资最微薄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单身,你的这 个收入也就能支撑你的生活所需。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也结婚了,可能有个孩子,如果干得还 不错,你能干到一个部门经理,你的收入勉勉强强还能支撑一个家庭要的。所以你还是不够,你 上餐厅点菜的时候,你还做不到把价钱盖起来,爱点什么点什么,你上超市买东西可以不要看价 钱。第二个十年你要学第二个东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处事的技巧,处理复杂事物的技 巧。前面两个十年如果你走得很扎实,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是什么,做到一个公司真正的大老总。第三个十年才是你财富积累的开始,那个 时候你的收入会远大于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财富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计较。可是很不幸,绝大部 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虽然咱们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一个科系毕业的,上课的时候坐在你 旁边的同学,十年十五年之后这两个同学的发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何经华总结说:“我认为人口中前 5%聪明的叫天才,后 5%聪明的人叫白痴,大部分人都 在 90%。今天现场做一个 IQ 测试,我可能不会考第一名,因为大部分的人 IQ 是一样的。差别 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比较早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然后可以系统地去积累自己要的东西,奔着你 的那个梦,奔着你的目标去奋斗。有些人基本上没有梦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一月过一月,一 年过一年。” 或许,你会觉得“人生规划三十年”,要到第三个十年才真正积累财富,太遥远,太漫长, 太痛苦。是,的确是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了,所以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很多人甚 至在第一个十年就放弃了,他们没有这个毅力,他们的理想坚持不了这么久。 但如果你对自己有期望,你对未来有渴望,那么你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遵循这个规律,90% 以上的人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别想抄近道,抄近道的结果,只会让自己随着 时间的流逝被越丢越远。 日期:2009-06-26 01:24:21 【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如果找到人生应该专注的目标,方法很多,吉姆•柯林斯研究总结后认为:如果某件事你做 起来特别有热情,而做这件事你又很有天赋,并且你所做的事能给他人带来有价值的贡献,那么, 这件事就应该成为你专注的人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热情”、“有天赋”、“有价值的贡献”三者俱备,才是真 正的目标。如果你只找到两个,那生活可能会失衡。比如,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 但你却毫无热情,你会越做越苦闷。假使你有热情,有能力,但你做的事对别人没有用,结果可想 而知。如果你拥有热情,又找到别人为你买单,但你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也不是好的组合。所以 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齐这三样因素。 第一个“热情”, 指的是一种能让你充满热情,很享受、很喜欢做这件事的感觉。这个应该
是我们寻找自己人生目标时最应该重视的因素。刚刚工作的前几年,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容易为 了几百块的薪水差异,选择去做自己没有热情的工作,短期看你得到了相对的高薪,但长远看来, 即使从金钱的角度,你也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不用说你失去的工作乐趣、由热情而带来的学习进 步等等其他方面的东西。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工作上有一定成绩,收入也不错,但并不开心,带上了所谓“职业金 手铐”,根源就在于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又难以下决心去改行。人一旦到这种境地,人 生前景就比较暗淡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模式,如果职业发展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工作热忱就很难持久,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80 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小学,有一个老师拿来一个大键盘似的东西给我们展示,那是我和 我的同学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电脑,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番电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 用,并说未来的世界,将是电脑的世界。老师口才很好,所有的同学,一个除外,都津津有味地 听了一回故事会。但那唯一例外的同学,我的好朋友,放学后就拉着我去找那老师,要求了解更 多的电脑知识。老师同意了,于是我也跟着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学习 BASIC 语言来。我是陪太子读 书,自身没有多大兴趣,天资也低,小学一毕业就全忘记了。而那朋友,则兴趣始终不减,一路 自学上去,后来考入电子信息专业,从小学到大学,拿了无数电脑竞赛奖状。读书的时候,他成 绩没我好,但走上工作岗位,他的成就却远超过我。究其根源,就是他很早找到了自己热情所在, 而且很幸运地又有足够的天赋去配合这份热情。 你对什么事情有热情,不是凭空幻想或做梦梦到的,你必须要在过去的人生经验里去找到一 些证据,看看到底你对什么有热情。不少人看到什么热,就对什么有热情,比如当年我们这些同 学一窝蜂全去报考财经金融专业,最热门是带“国际”两个字的专业,好象很有热情,其实都不 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观 察自己,你做什么事最有成就感?做什么最来劲?对什么最有学习兴趣?对哪些人最羡慕?如果 你已经富得不用考虑钱,你最愿意做什么?等等,同时还可以请熟悉你的人反馈他们观察的结果。 当然,热情虽然重要,但不要寄希望于一份工作能够满足你的所有热情。再好的工作,总有 你喜欢的一面和不喜欢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工作,你会喜欢它的全部。比如做管 理,我喜欢管人,不喜欢管流程。有些演员喜欢演戏,但并不喜欢商业走秀。一个。一个教授, 可能很喜欢讲课但不喜欢做学术研究。等等。但只要这份工作能满足你最有兴趣的部分,就已经 很好了。你要接受一个现实,再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后,它总是会失掉一些趣味的,西谚云: “爱她,还要爱她的猫。”诚如斯言。 第二个“有天赋”,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当你在做一件你有天赋的事情 时,你会觉得如鱼得水。值得注意的是,你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有天赋。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甚至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而语文却刚及格。但我依然 选择读文科,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理科是题海战术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天赋,而语文虽然我不擅 长,至少让我有种愉悦感。事实证明这个直觉是对的,高中数学公式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 语文我却还背得不少。 所之,你在某件事上天赋,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件事上一定表现得比别人优秀。天赋主要是 自己的各项才能之间的比较,天赋有以下特点:学得快、领悟高,不易出错;某些方面似乎有天 生优势,无师自通;通常能使你感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充实感。 要找到你的天赋,同样应该要回头去看你过去的历史,在你过去的人生经验中,有哪些线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