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年山东普通高中会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2 年山东普通高中会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全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第一部分(42 分 共同必做) 注意事项: 1.答第一部分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卡 一并收回。 2.第一部分中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 需改动,要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一、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选对的得 3 分,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 1.下列几组共点力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7 N,5 N,1 N B.3 N,4 N,8 N C.4 N,10 N,5 N D.4 N,12 N,8 N 2.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成正比 C.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D.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不可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B.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自然界中的总能量越来越少 C.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D.能量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自然界中的总能量越来越多 4.一个物体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s—t图象如图所示.如果规定向东为正方向,下列关于物体运动 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前 1s 内的速度是 8m/s B.物体在前 4s 内通过的位移是 0 s/m t/s 1 2 3 4 5 8 4 0 -4 -8
C.物体在 3.5s 时向东运动 D.物体在 5s 末位于出发点西侧 5.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第 4 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 4 s 内的平均速度 B.第 4 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 4 s 末的瞬时速度 C.第 4 s 内的位移小于前 4 s 内的位移 D.第 3 s 末的速度等于第 4 s 初的速度 6.一个小球自 45m 的空中由静止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若取 g=10 m/s2,则从它开始下落直至落地, 小球所用的时间是 A.2 s B.3 s C.4 s D.4.5 s 7.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的运行速度不变 B.卫星不受万有引力的作用 C.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D.卫星中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 8.一条船沿垂直河岸的方向航行,它在静水中航行速度大小一定,当船行驶到河中心时,河水流速突然 增大,这使得该船 A.渡河时间增大 B.到达对岸时的速度不变 C.渡河通过的路程增大 D.渡河通过的路程比位移 9.一铁块 m被竖直悬挂着的磁性黑板紧紧吸住不动,如图所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铁块受到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三个力的施力物体是黑板 B.铁块与黑板间在水平方向有两对相互作用力——互相吸引的磁力和互相推斥的弹力 C.磁力和弹力是互相平衡的力 D.磁力大于弹力,黑板才能吸住铁块不动 10.水滴从某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则
A.风速越大,水滴下落的时间越长 B.风速越大,水滴下落的时间越短 C.水滴着地时的瞬时速度与风速无关 D.水滴下落的时间与风速无关 11.电梯中有一质量为 m的人,当电梯以 A. mg 9 10 B.mg 1 10 g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压力的大小是 C. mg 10 11 D. mg 11 10 12.有两个大小恒定的力,作用在一点上,当两力同向时,合力为 A,反向时合力为 B,当两力相互垂直 时,其合力大小为 A. 2 B A  2 C. BA  B. ( 2 B A  2 2/) D. ( BA  2/) 13.如图所示,一个重为 G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一个与水平方 向成θ角的推力 F推动木箱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推力的水平分力等于 A.Ftanθ B.μG/(cosθ-μsinθ) C.μG/(1-μtanθ) D.Fsinθ 14.右图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 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1s 内汽车做匀速运动 B.1—3s 内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0—1s 内汽车的加速度不断变大 D.1s 末汽车的速度最大 υ/.ms-1 4 O 1 2 3 4 t/s 第二部分(33 分 共同必做) 注意事项: 1.第二部分答卷前要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试题卷中直接作答。
二、本题包括 2 个小题,共 13 分。根据题目要求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指定的位置上。 15.如图所示,在“共点力合成”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于 P点,另一端连接两个弹簧秤,分别用 F1 与 F2 拉两个弹簧秤,将这端的结点拉至 O点.现让 F2 大小不变,方向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某一角度,要 使这端的结点仍位于 O点,则 F1 的大小及图中β角相应作如下哪些变化才有可能( ) A.增大 F1 的同时增大β角 B.增大 F1 而保持β角不变 C.增大 F1 的同时减小β角 D.减小 F1 的同时增大β角 16.某同学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忘了记下槽末端的位置 O,如图所示,A为物体运动一 段时间后的位置,根据图象求出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g取 10 m/s2) A.10 m/s B.10 cm/s C.20 m/s D.200 cm/s 三、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20 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 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计算天体的质量。假设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公转的轨道半径为 r, 公转周期为 T,引力常量用 G表示,求太阳的质量。 18.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质量为 20kg,现用一个大小为 60N 的水平推力使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块移动 9.0m 时,速度达到 6.0m/s。取 g=10m/s2。求: (1)物块的加速度; (2)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25 分 选做题) 考生可从下列两个选修模块试题中选做一组,不可跨模块选做。如果考生选做了多个模块的试题,以 选做模块试题中先呈现的一组计分。 四-1、本组共 4 个小题,共 25 分。根据题目要求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指定的位置。1-19.提出分子电流假 第 1 组(选修 1-1) 说的科学家是( ) A.奥斯特 C.法拉第 B.安培 D.麦克斯韦 1-20.关于电磁波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是横波 B.电磁波是纵波 C.电磁波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 3×108m/s D.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1-21.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的下列哪个物理量成正比( ) A.磁通量 B.磁感应强度 C.磁通量的变化率 D.磁通量的变化量 1-22.如图表示在磁场中有一个闭合的弹簧线圈. 先把线圈撑开(图甲),再让线圈收缩(图乙)。在线圈收缩的 过程中,线圈中_____(填“有”或“无”)感应电流产生。 第 2 组(选修 3-1) 四-2、本组共 4 个小题,共 25 分。根据题目要求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指定 的位置。 2-19.多用电表的面板如图所示。 表盘 调零螺丝 调零旋钮 选择开关 表笔插孔
(1)使用多用电表的电流和电压挡时,应先检查指针是否停在左端的“0”位置上。如果指针没有指 “0”,应该调节 ,使指针指在左端的“0”位置上。 (2)使用欧姆挡时,应先将红表笔和黑表笔接触,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右端的“0”位置上。如果指针 没有指“0”,应该调节 ,使指针指在右端的“0”位置上。 2-20.电场中某区域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a 、b是电场中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电势高于 b点的电势 B.a点的电势低于 b点的电势 C.a点的场强小于 b点的场强 D.a点的场强大于 b点的场强 · a a a · b a a 2-21.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动势为 E ,内阻为 r ,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 S,当滑动变阻器 R的 滑动触头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电压表 和电流表 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B.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V ) A A R V S 。 E r 2-22.在赤道上,地磁场可看成是沿南北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 0.50×10-4T。如果赤道 上有一根沿东西方向的直导线,长为 10m,载有从东向西的电流 50A,地磁场对这根导线的作用力有 多大?方向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 1.D 2.A 3.C 4.D 5.B 6.B 7.C
8.C 9.D 10.D 11.D 12.B 13.C 14.D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 1 组 第 2 组 二、本题共 2 小题 2,共 13 分。 15.ABC 16.D 三、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20 分。 17. 324 r 2 GT 18.(1)2m/s2 (2)0.1 四-1、本组共 4 个小题,共 25 分。 1-19.B 1-20.AD 1-21.C 1-22.有 四-2、本组共 4 个小题,共 25 分。 2-19.调零螺丝,调零旋钮 2-20.AC 2-21.B 2-22. 5.2  210  N,竖直向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