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广东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本大题 11 小题,共 26 分(1~10 题每题 2 分,11 题 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要论近三十年来,最“上进”的物件,那非手机莫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手机是商务人士才拥
有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手机一□成为人手一部或者多部的重要之物。
手机不离手,成为一种常态:走路看手机撞.到电线杆.上、坐车看手机坐过站,吃饭用手机拍照把手机
掉菜里,躺着刷朋友圈手机砸脸上……我们不禁产生一种疑问:手机是拿在手上的,还是长在手上的
(
)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沃
B.袄
C.妖
D.跃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uànɡ
ɡān
B.zhuànɡ
ɡǎn
C.chuànɡ
ɡān
D.chuànɡ
ɡǎn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世界级课题,________“城市蔓延”的问题一直是规划师挥之不去的“痛点”,无论何种设
计,都不能阻止快速城市化的“粗暴”________,有人认为,城市对耕地的占用将使世界在 20 多年
后不能供给全部人口粮食,而城市的无序化会使这一矛盾________。
A.规避 扩张 加剧
B.回避 扩张 加速 C.规避 扩大 加速
D.回避 扩大 加
剧
5.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焕然一新....。所谓“工
匠精神”,指的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
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
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A.焕然一新
C.脚踏实地
B.精益求精
D.粗制滥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满足自己虚荣心,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具。
B.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在短短几个月里持续发酵,引发了韩国政坛的震荡。
C.与其他的写作技巧相比,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画面刻画让人更加感到悚然心惊。
D.数字化时代,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能否很好的传承。
7.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要深挖井,才能出甘泉。
B.没有求知欲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飞不起来。
C.故乡是一个人最初的滋养之地,也是一个人运行的支点。
D.风吹老了树林,吹瘦了河流,吹散了村里那些熟悉的面孔。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你要乔迁新居,若定好日期,届时我一定光临..。
B.我叫小雨,今年芳龄..20 岁,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领奖。
C.这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取得了圆满成功。
D.您曾多次索要我的墨宝..,不好意思。有暇一定写好奉上。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想要人知道所说的是鹿,就精心画一只鹿。
②人们习惯了这种图画之后,就把原来画的复杂图画简化成一定的图案符号,人们见到这个符号,也
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了。
③这些图画是非常生动逼真的,人们一看便知道画的是什么。
④上古人常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画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
⑤有时还同时画几件东西来表示一件事情。
A.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①⑤②
C.①③⑤②④
D.①⑤②④③
10.下列各项表述中,与其他项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很难还原历史的真实。
B.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并非不易还原历史的真实。
C.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难道容易还原历史的真实吗?
D.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不易还原历史的真实。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氓之蚩蚩,___________。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二、本大题 6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①四库②,
.....、.子孙弃...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
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轭省记。通籍③后,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
.....,.天下物皆然
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
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
自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删改)
注:①七略:书目名。②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内府藏书。③通籍:指做官。④素蟫:蛀蚀书籍的蠱
虫,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牛塞屋
C.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3.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使……出汗
已经
)(2 分)
)(2 分)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
D.其切如是. 这样
A.“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判断句。
B.“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是定语后置句。
C.“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表示被动关系。
D.“为一说,使与书俱”,“使”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认为帝王和富贵人家虽然藏书丰富,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
B.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早年借书不得的经历,劝勉黄生专心读书。
C.文章通过正反对比等方法,多角度论说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
D.文章借“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渴望得到的道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3 分)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3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6~17 题。(6 分)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鹊的活泼欢乐。
D.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17.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4 分)
三、本大题 3 小题,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的完全复原(记忆
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
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程度是足够高,我们
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
果真实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做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硬核”,所谓历史记
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
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
同位素碳 14 的检验,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
青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硬核
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
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
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建构的产物,
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
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
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玉
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
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果严格的“硬核化”,
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
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
为了向项王示意,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这
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 95%。”
当 然 , 实 际 的 历 史 书 不 会 这 样 写 , 而 是 把 自 己 对 非 硬 核 部 分 的 评 估 直 接 学 到 历 史 中
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价值的。
B.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C.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D.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19.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
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
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刺刺”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
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
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
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
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
鸟,去,老丑。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
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
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
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
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曾经炊烟葱笼的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
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
荒草丛生,月光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那些
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
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
这些人士村庄的土著,他们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那么满足,
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
KTV 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
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
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的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
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
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
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
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 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②段表达了“我”对现在村庄里听不见乌鸦的声音的遗憾与失落之情。
B.③⑦两段,对“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进行追问,旨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C.④段汲水的女子与乌鸦的关系,不能够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与乌鸦的关系。
D.⑥段提到的外出打工农民,像城市化的乌鸦一样抛弃了村庄,迷失在城市里。
22.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4 分)
23.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4 分)
五、本大题 1 小题,共 40 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 分)
当身患绝症的母亲得知自己将不久人世,她会给年幼的孩子留下些什么呢?年轻的千惠身患癌
症,在离世前,她“逼着”年仅 4 岁的女儿阿花开始学做各种家务,扫地切菜,煲汤,刷马桶,准备
上幼儿园的衣物……千惠离世后,阿花能够照顾好自己。 这件事引起网友的争论,有人认为千惠对
孩子过于狠心,有人认为千惠给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不限问题(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