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真题与答案解析.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8 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 C 真题与答案解析 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 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2015 年 12 月 17 日,由中国科学院总体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 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一般情况下,凭借肉眼或借助工具就能看到普通物质,但暗物质是个例外。文学家茨威基研 究发现: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占总质量的 1/300 以下,而 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 这一结论意味着星系团中有某种神秘物质被人忽略。 在当时,多数人并不认同茨威基的观点。不过,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 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原理,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但 20 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往外看,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 都是衰减下去,有些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理论上讲,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越小, 速度也应该越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 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没被观测到而已。这些天 文观测直接看不到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 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影响,这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中科院 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 暗物质的物理组成到底是什么?毕效军说,通常认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 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全新粒子。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也有引力作用。根据引力效应, 天文学家估算,宇宙由 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力和 5%的普通物质组成。这些看不见的“大 多数”就像披上了隐形衣一样,使长期以来在宇宙中占比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 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 暗物质如何产生?毕效军认为,和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应该也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 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 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 为了解暗物质这种存在于宇宙的隐身神秘“居民”,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基于假设的理论模型, 但物理学界渴望有实验研究的结果,特别是直接探测的结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介绍,国家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 质模型是“弱作用重粒子”。主要因为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有弱相互作用,所以具有可探测 性。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由于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更弱,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 测到的可能性更小。 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 每秒的运动速度为 220 千米,是 56 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 300 倍。而且它们穿过人 体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完全没有感觉。
“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么样形式的相互作 用,我们是不知道的。”毕效军认为,如果能够测量到这种相互作用,就有望成功地探测到 暗物质。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范一中说,目前,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 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发现的,实验中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 测方式主要分为 3 类。第一类是加速器探测,这方面主要的探测设备是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 强子对撞机;第二类是在地下进行的直接探测,中国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中正在开展相 关实验;第三类是间接探测,主要是在空间进行。因为物理学家们认为暗物质粒子的湮灭或 衰变会形成各种正粒子、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对在太空中传播就成了宇宙中宇宙射线和伽马 射线的一部分。我国发射的“悟空”就是采用这种探测方式,收集高能宇宙线粒子和伽马射 线光子,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分析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 现在,国际上一项瞩目的工作是将强磁场和精密探测器送到太空。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送入 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2013 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 研究团队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存在的依据,而“弱作用重粒子”就 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2014 年 9 月, 丁肇中团队和东南大学发布合作研究成果表示,暗物质存在实验的 6 个有关特征中,已有 5 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 国际科学界认为,未来 10 到 20 年将是暗物质探测的黄金时代。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理论模型。 (2)目前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法只有 3 种。 (3)暗物质的概念最早是由茨威基在 1930 年提出的。 (4)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并使得早期宇宙的温度持续升高。 2.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 确选项的序号。 (1)根据天文学家估算,组成宇宙的各部分中,占比最多的是: A. 暗物质 C. 普通物质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文学家最初通过万有引力原理发现了暗物质 B. 证明了弱作用重粒子的存在即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C. 目前科学界主要通过暗物质粒子的作用来探测暗物质 D. 阿尔法磁谱仪已经成功探测到了暗物质的存在 B. 暗能量 D. 粒子 3.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 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下列属于暗物质间接探测方式的是: A 卫星探测 B. 地下探测
C.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 D. 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 4.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 100 字。 科学发现表明,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 5.简要说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75 字。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判断题: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理论模型。 【参考答案】A 【解析】原文中第九段中提到“国际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多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 型是'弱作用重粒子'”,由此可知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模型,与题干意思表达一致, 故正确。 (2)目前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法只有 3 种。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十二段中提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为三类”,说明探测方 式至少有三种,题干说只有三种,故说法错误。 (3)暗物质的概念最早是由茨威基在 1930 年提出的。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三段中提到,20 世纪 30 年代,天文学家茨威在观测宇宙时“发现”的, 并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提出”,两种说法不一致,故题干说法错误。 (4)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并使得早期宇宙的温度持续升高。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七段中提到“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期,宇宙温 度非常高”,题干前半句与原文说法一致,但是宇宙温度高只是一个特点,并没有说宇宙温 度高是因为大爆炸才产生的,两种说法不一致,文段后半句说法错误。故题干说法错误。 2 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 确选项的序号。 (1)根据天文学家估算,组成宇宙的各部分中,占比最多的是: A. 暗物质 C. 普通物质 【参考答案】B 【解析】根据关键词“组成宇宙的各部分”定位到原文第六段,文中提到“宇宙由 27%的暗 物质,68%暗能量和 5%的普通物质组成”,由此可知占比最多的是暗能量,故选 B。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文学家最初通过万有引力原理发现了暗物质 B. 证明了弱作用重粒子的存在即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C. 目前科学界主要通过暗物质粒子的作用来探测暗物质 D. 阿尔法磁谱仪已经成功探测到了暗物质的存在 【参考答案】C 【解析】A 选项:原文第三段中说“暗物质最早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时'发现'的”,第四段 提到“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定律……”, B. 暗能量 D. 粒子
B. 地下探测 D. 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 说明万有引力定律“验证”了暗物质,而“发现”暗物质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 B 选项:原文第九段提到“国际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 作用粒子……。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测到的可能性更小”。 说明暗物质粒子只是被看好,发现的可能性更大,并没有说发现弱作用粒子就能证明暗物质 存在,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 C 选项:通过原文第十二段中提到的“目前,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 发现的”可知探测暗物质主要是通过暗物质粒子之间的作用,题干说法正确。 D 选项:定位原文第十三段,“阿尔法磁谱仪发现'弱作用粒子'存在的证据,而'弱作用粒子 '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说明目前还 没有发现暗物质,故 D 选项错误。 3 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 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下列属于暗物质间接探测方式的是: A.卫星探测 C.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 【参考答案】AC 【解析】B 选项“地下探测”在原文第十二段中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二类中已表 明属于直接探测;D 选项中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属于暗物质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一 类,属于加速器探测,所以 B、D 选项排除。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三类就是间接 探测,悟空就是采取间接探测方式。 4.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 100 字。 科学发现表明,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错误。并不是“科学发现表明”了这一规律,而是这一规律本身就存 在;文中确实提到此观点,但是接下来文段出现了转折关联词“但是”,说 20 世纪 70 年代 发现恒星外圈的速度有些和内圈的速度差不多(93 字)。 5.简要说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75 字。 【参考解析】原文第六段指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 的全新粒子,这些看不见的“大多数”像披了隐身衣一样,很难了解。 原文第十段指出: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 原文第十一段指出: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 么相互作用,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三部分内容都属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暗物质是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 2.暗物质速度快,难以捕捉; 3.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才能探测到,但现在还不知道具体的相互作用。(66 字) 二、科技实务题:请根据给定材料,按照每道题的要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50 分) 以下是 2011~2014 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的相关统计数据。请根据统计数据,按要求回 答问题。 表 1:2011~2012 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数据统计表 指 标 2011 年 2012 年
年末数 (万人) 134735 比重 (%) 100.0 年末数 (万人) 135404 比重 (%) 100.0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4 岁(含不满 15 周岁) 15-59 岁(含不满 60 周岁) 60 周岁及以上 其中:65 周岁及以上 69079 65656 69068 65667 22164 94072 18499 12288 51.3 48.7 51.3 48.7 16.5 69.8 13.7 9.1 71182 64222 69395 66009 22287 93727 19390 12714 2014 年 年末数 (万人) 136782 74916 61866 70079 66703 23957 91583 21242 13755 52.6 47.4 51.3 48.7 16.5 69.2 14.3 9.4 比重 (%) 100.0 54.77 45.23 51.2 48.8 17.5 67.0 15.5 10.1 表 2:2013~2014 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数据统计表 指 标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5 岁(含不满 16 周岁) 16-59 岁(含不满 60 周岁) 60 周岁及以上 其中:65 周岁及以上 2013 年 年末数 (万人) 136072 73111 62961 69728 66344 23875 91954 20243 13161 比重 (%) 100.0 53.73 48.27 51.2 48.8 17.5 67.6 14.9 9.7 1.根据表 1 和表 2,概括 2011~2014 年中国城镇人口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 要求:概括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 100 字。 2.根据表 1 和表 2,分析说明 2011~2014 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其构成的 4 个主要变化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分条列项,每条不超过 25 字。 1.根据表 1 和表 2,概括 2011~2014 年中国城镇人口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 要求:概括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 100 字。 1.【参考答案】城镇人口由 69079 万人增至 74916 万人,增加近 5000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均超 50%且逐年增加,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以上。 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高。 2.根据表 1 和表 2,分析说明 2011~2014 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其构成的 4 个主要变化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分条列项,每条不超过 25 字。 2.【参考解析】从“人口总量”和“人口构成”考虑,人口构成又分为户籍、性别、年龄三 个方面。从以上 4 个角度来找 4 个主要的变化情况,优先写出变化比较大的 4 点内容。 (1)总量:2011~2014 年,中国人口总量由 134735 万人增至 136782 万人,继续保持低速
增长; (2)户籍:2011~2014 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由 51.3%增至 54.77%,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以上; (3)性别:2011~2014 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4)年龄:①15-59 岁人口属劳动力人口,2011~2012 年,由 69.8%降至 69.2%,2012~2014 年,16-59 岁人口比例由 67.6%降至 67.0%,总体呈下降态势;②60 周岁及以上人口、65 周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占比增大。 【参考答案】 ①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下降态势; ④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占比增大。 三、 材料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50 分) 2018 年 4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 显示,2017 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为 47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0%;大数据核心产 业规模为 236 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 40.5%。受访的 1572 家企业中,65.2%的企业成立了数 据分析部门,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55.2%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实现了智能决策; 46.6%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提升了运营效果,35.9%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能更好地管控风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了足够的数 据基础,与此同时,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与日益凸显。有网友称,自己经常通过某 旅行网站预定 A 酒店,淡季某日,他用自己的账号查到该酒店房间价格为 380 元,但用不常 订该酒店的朋友的账号查询到的价格却是 300 元,原来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某记者在 调查中发现 ,一些互联网企业借助老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利用他们已形成的购买习惯悄然 抬高售价或保持高价,谋取更多利益。网友称:“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大数据技术本是中性的,但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为商业利益而伤害用户 权益。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 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请根据你对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2. 总字数 800~1000 字。 【参考范文】 尊重用户数据权利 赢得大数据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算法的发展,大数据已进入应用发展阶段,大数据为企业洞察消费者需 求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基于用户习惯,推出小而美、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对用户需 求设计出最优组合从而精准投放,技术的便捷改变着人的生活习惯。大数据技术在改变说的 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对用户而言,如果垃圾广告无休止的推送、不胜其烦的销售
电话尚能忍受,但出现“大数据杀熟”,同物不同价、个人信息外泄,危及用户安全事件, 便不由得产生对数据的恐慌,对个人信息使用,是否安全?大数据平台是否可以信任? 这些顾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用户安全感的陷落和技术信任危机。如是我们用二元化的思维来 看待这个问题,用户数据保护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存在对立,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用户数据 保护与大数据技术发展中间也一定存在大致平衡的中间状态,也只有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为 大数据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有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大数据时代,亦是如此,在互联网空间中,个人数据就像 IP 一样,将我们连接在大数据的 经济体中。大数据所具价值的前提是海量个体信息的参与,信息量越大,则平台的潜力越大, 基于平台增加共享、交易环节,构建新型商业生态。但大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诉求与个人 隐私保护存在矛盾,为追求最大化数据价值,使用个人信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使用不 当,便会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大数据技术基于个人喜好习惯,提供各项服务,像一个 贴心管家一样周全,“大数据杀熟”一事,又让人觉得是“看人下菜”、左右逢源的投机者; Facebook 遭遇了 5000 万用户的信息泄露事件,信息在未获得用户许可情况下,用于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总统大选结果,不仅使公司市值大幅缩 水,更为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技术本身无害,技术的价值如何展现取决于技术使用者的价值观,为避免“数据王国”滥用 数据权利,加强大数据安全立法,明确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对企业的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数 据外包服务的使用、数据共享合作等行为加强安全监。Facebook 信息泄露,面临约为其公 司市值 4 倍 2 万亿美元的巨额罚款罚款,一方面由其泄露信息之大,另一方面也在于有报道 指出,Facebook 在过去的两年内都知道这个问题,并且没有公开发表任何言论,采取相关 措施制止。除此之,数据平台商要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完善行业自律公约,为自身发展赢 得更为广阔空间。在“大数据杀熟”走红之后,收到指控的多家平台纷纷发声,表示“杀熟” 现象在自家平台绝不存在,以前没有,未来也没有。用户的数据权利的保护需要平台商共同 努力,各扫自家门前雪,成不了大气候;用户赋予的信任也需要平台上共同守护,一家违约, 也会产生满盘皆输的局面。 大数据技术让社会更有效率,它普及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正是我们认识技术,反思自我的契 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加强对法治层面的建设,还需要技术 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才能够为大数据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