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全国 1 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答案 D
【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
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
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
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
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D 错误。
2.右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
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
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
抑制
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答案 C
【解析】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是微生物通过改变已有酶的催化活性来调节代谢有速率。酶活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代谢
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代谢产物与
酶脱离时,酶结构便会复原,又恢复原有的活性。因此 A、B、D 正确。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
任意一种过量时,不一定会导致丙物质积累,以抑制酶①的活性。故 C 错误。
3.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酵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
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天然培养基
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
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答案 C
【解析】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溶氧不足,会产生乳酸或琥珀酸;培养基通常有豆饼的水解
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氧化钾、硫酸镁、生物素等配制而成,呈液体状态,因此
是液体天然培养基;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产量一般都比较低,不能满足工业上的需
要,通常都要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使菌种产生突变,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优良菌种,
才能用于生产。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要及时补充营养物以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以提高
谷氨酸的产量。故 C 不正确。
4.下列关于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 F1 的表现型一致
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 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
答案 C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植物细胞,从而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植物体
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紫茉莉枝叶的性状的遗
传是细胞质遗传,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 F1 的表现型应与母本一致,
F1 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因为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本。故 C
错误。
5. 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
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 自交,播种所有的 F2,假定所有的 F2 植珠都能成活,在 F2 植株开
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 F2 收获的种子数量相
等,且 F3 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 F3 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答案 B
【解析】设抗病基因为 A,感病为 a,无芒为 B ,则有芒为 b。依题意,亲本为 AABB 和 aabb,
F1 为 AaBb,F2 有 4 种表现型,9 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
例为 1/2Aabb,1/4AAbb,1/4aabb,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 F3 中感病植株
为 1/2×1/4(Aabb 自交得 1/4 aabb)+1/4(aabb)=3/8。故选 B。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 NaOH 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
的一组是
A.Ba2+ 、 3NO 、 4NH 、Cl
B.
2Ca 、
3HCO 、 4NH 、
2AlO
C. K 、Ba2+、Cl 、
3HSO
D.
2Mg 、 4NH 、 2
4SO 、 K
答案 D
【解析】A 项,加入 NaOH 会与 NH4
+产生 NH3,但没有沉淀;B 项 HCO3
-与 AlO2
-不能共存,会生
成 Al(OH)3 沉淀。C 项,OH-与 HSO3
-生成 SO3
2-,与 Ba2+可生成 BaSO3 沉淀,但无气体。D 项,
OH-与 NH4
+产生 NH3,与 Mg2+会产生 Mg(OH)2 沉淀,正确。
7. 将 15ml.2mol•.
1L
Na CO 溶液逐滴加入到 40 ml.0.5mol•.
2
3
1L
nMCl 盐溶液中,恰好
将溶液中的 nM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
nMCl 中 n 值是
A. 4
B.
3
C. 2
D. 1
答案 B
【解析】M 的化合价为+n,Na2CO3 与 MCln 反应对应的关系式为:2Mn+
~
2-
nCO3
2
n
15×10-3×2
40×10-3×0.5
可得 n=3,故选 B。
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
2
AL
2
NaOH
2
H O
2
2
NaALO
2
3
H
2
B.
2
KMnO HCOOK KOH
4
2
K MnO CO
2
2
4
H O
2
C
MnO
2
4
HCl
(
浓)
MnCl Cl
2
2
H O
2
2
K Cr O
7
2
2
6
FeSO
4
7
D.
答案 B
H SO Cr SO
(
2
4
2
)
4 3
3
Fe SO
(
2
)
4 3
K SO
4
2
7
H O
2
【解析】在碱性条件下,不可能产生 CO2 气体,而应是 CO3
2-,故 B 项错。
9. 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混合物,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A.
(1
)
a
7
B.
3
a
4
C.
6 (1
7
a
)
D.
12 (1
13
a
)
答案 C
【解析】乙酸的化学式为 C2H4O2,而单烯烃的通式为 CnH2n,从化学式可以发现两者中,C 与 H
之间的数目比为 1:2,质量比为 6:1,碳氢的质量分数一共为 1-a,其中碳占
6
7
1(
a 。
)
10. 用 0.1 mol•.
1L 的盐酸滴定 0.10 mol•.
1L 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c NH > (
c Cl , (
c OH
)
)
4
)
> (
c H
)
A.
B.
(
c NH = (
c Cl , (
c OH
)
)
4
C. (
c Cl
)
>
(
c NH , (
c OH
)
4
)
)
= (
c H
)
> (
c H
)
D.
(
c Cl
)
>
答案 C
(
c NH , (
c H > (
c OH
)
)
4
)
【解析】溶液中不可能出现阴离子均大于阳离子的情况,不遵循电荷守恒,故 C 项错。
11. 为了检验某含有
NaHCO 杂质的 2
Na CO 样品的纯度,现将 1w 克样品加热,其质量变
3
3
为 2w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84
A.
w
1
53
w
2
31
w
1
84(
B.
)
w w
1
2
31
w
1
C.
73
w
1
42
w
2
31
w
1
115
D.
w
1
84
w
2
31
w
1
答案 A
【解析】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 m (减少)
2×84
106
x
62
(W1- w2)
解得 x=
(84
)
2
1 ww
31
项正确。
,将其带入下式可得: w(Na2CO3)= (w1- x )/W1 =
84
w
1
53
w
2
31
w
1
,A
12. 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可以与 Br2 的 CCl4 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 Br2 发生取代反应
B.1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 3molNaOH 反应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D.既可以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 NaHCO3 溶液反应放出 CO2 气体
答案 D
【解析】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故可以与 Br2 发生加成反应,又含有甲基,故可以与 Br2 光
照发生取代反应,A 项正确;B 项,酚羟要消耗一个 NaOH,两个酯基要消耗两个 NaOH,正确;
C 项,苯环可以催化加氢,碳碳双键可以使 KMnO4 褪色,正确;该有机物中不存在羧基,故
不能与 NaHCO3 放出 CO2 气体,D 项错。
13.下图表示反应 ( )
X g
4 ( )
Y g
( )
Z g
,
0H ,在某温度时 X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 6 min 后,反应就终止了
B. X 的平衡转化率为 85%
C.若升高温度, X 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 85%
D.若降低温度,v 正和 v 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
答案 B
【解析】A 项,6min 时反应达平衡,但未停止,故错;B 项,X 的变化量为 1-0.15=0.85mol,
转化率为 0.85/1=85%,正确。 H<0,反应为放热,故升高温度,平衡将逆向移动,则 X 的
转化率减小,C 项错;D 项,降温,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减小,但是降温平衡正向移动,故
V 正>V 逆,即逆反应减小的倍数大,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
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气体部分的知识.根据压强的定义 A 正确,B 错.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
能减小,说明温度降低,但不能说明压强也一定减小,C 错.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增加,但温度
降低有可能气体的压强减小,D 错.
15. 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 4m,右
镜 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A.24m
B.32m
C.40m
D.48m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从右向左在左镜中的第一个像是物体的像距离物体 8cm,第二
个像是物体在右镜所成像的像,第 3 个像是第一个像在右镜中的像在左镜中的像距离物体为
32cm.
16. 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 1=0.6328µm, 2 =3.39µm,
已知波长为 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 1E =1.96eV 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
用 2E 表示产生波长为 2 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 2E 的近似值为
A.10.50eV
B.0.98eV
C. 0.53eV
D. 0.36eV
答案 D
【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波 尔 的 原 子 跃 迁 理 论 . 根 据
hE
c
,
, 可 知 当
E
196
ev
,
.0
6328
m
,
当
39.3
m
时,连立可知
E
2
36.0
ev
17. 如图,一段导线 abcd 位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的匀强磁场中,且与磁场方向(垂直于
纸面向里)垂直。线段 ab、bc 和 cd 的长度均为 L,且
abc
bcd
0
135
。流经导
线的电流为 I,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导线段 abcd 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
A.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 ( 2 1)ILB
B.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 ( 2 1)ILB
C.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 ( 2 1)ILB
D.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 ( 2 1)ILB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安培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判断.该导线可以用 a 和 d 之间的直导线长为
L)12(
来等效代替,根据
F
BIl
,可知大小为
BIL)12(
,方向根据左手定则.A 正
确.
18. 如图所示。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 y 轴(沿竖直方向)对称,O、M、N 是 y 轴上的三
个点,且 OM=MN,P 点在 y 轴的右侧,MP⊥ON,则
A. M 点的电势比 P 点的电势高
B. 将负电荷由 O 点移动到 P 点,电场力做正功
C. M、N 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 O、M 两点间的电势差
D. 在 O 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该粒子将沿 y 轴做直线运动
答案 AD
【解析】本题考查电场、电势、等势线、以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由图和几何关系可
知 M 和 P 两点不处在同一等势线上而且有
M
P
,A 对.将负电荷由 O 点移到 P 要克服电场
力做功,及电场力做负功,B 错.根据
U
Ed
,O 到 M 的平均电场强度大于 M 到 N 的平均电场
强度,所以有
U
OM U
MN
,C 错.从 O 点释放正电子后,电场力做正功,该粒子将沿 y 轴做加速
直线运动.
19.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 4.7 倍,是地球的
25 倍 。 已 知 某 一 近 地 卫 星 绕 地 球 运 动 的 周 期 约 为 1.4 小 时 , 引 力 常 量 G=6.67×
10-11N·m2/kg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
A.1.8×103kg/m3
B. 5.6×103kg/m3
C. 1.1×104kg/m3
D.2.9×104kg/m3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天体运动的知识.首先根据近地卫星饶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MmG
R
2
m
R
2
4
2
T
104kg/m3
,可求出地球的质量.然后根据
3
M
4
R
3
,可得该行星的密度约为 2.9×
2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 1 所示,图中 P、Q 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 x=1.5m
和 x=4.5m。P 点的振动图像如图 2 所示。
在下列四幅图中,Q 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