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库

2013年陕西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建设美丽陕西共筑中国梦
2013 年陕西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简述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成就。(100 字以内,10 分) 【深度解读】 2013 年正直改革开放 35 周年,中央开了纪念改革开放 35 周年的专题会议,一方面对 改革予以纪念,另一方面,为深化改革做好舆论宣传动员作用,考生在此类问题上一定要有 政治敏感度,因为,这种题型不仅涉及政治问题,还涉及改善民生等系列问题。但,回答本 题,要结合材料的意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给国家、个人、社会这三层带来的变化,我们的 答案也是据此回答了三点。 【背景链接】根据参加过 13 年遴选的考生会议,我们下面提供一篇与遴选真题材料极为 相似的文章供考生予以参考,以便打开思维,进行深度归纳与总结。 改革开放 35 年的成就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 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 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 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 35 年,是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 35 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 的 35 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 9.8%。1979—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 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 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迅速跃 升至 2012 年的 518942 亿元。其中,从 1978 年上升到 1986 年的 1 万亿元用了 8 年时间,上 升到 1991 年的 2 万亿元用了 5 年时间,此后 10 年平均每年上升近 1 万亿元,2001 年超过 10 万亿元大关,2002—2006 年平均每年上升 2 万亿元,2006 年超过 20 万亿元,之后每两 年上升 10 万亿元,2012 年已达到 52 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 年,我国经济 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 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 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12 年的 11.5%。2008 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2008—2012 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 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1978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 381 元,1987 年达到 1112 元,1992 年达到 2311 元,2003 年超过 万元大关至 10542 元,2007 年突破 2 万元至 20169 元,2010 年再次突破 3 万元大关至 30015 元,2012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8420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 1978 年增长 16.2 倍,年 均增长 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微博]数据,我国人均 国民总收入由 1978 年的 190 美元上升至 2012 年的 5680 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 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1978 年国家财 政收入仅 1132 亿元,1985 年翻了近一番,达到 2005 亿元,1993 年再翻一番,达到 4349 亿元,1999 年跨上 1 万亿元台阶,达到 11444 亿元,2007 年超过 5 万亿元,达到 51322 亿 元,2011 年再次超过 10 万亿元,2012 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 117254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103 倍,年均增长 14.6%。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 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1978 年, 我国外汇储备仅 1.67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十八位,人均只有 0.17 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 足 1 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 速成为历史,1990 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 111 亿美元,1996 年超过千亿美元,达 到 1050 亿美元,2006 年超过 1 万亿美元,达到 10663 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1 年超过 3 万亿美元,2012 年达到 33116 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 35 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 35 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 35 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 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 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12 年,第一、二、三产业 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 4.6%、11.3%和 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 比例由 1978 年的 28.2∶47.9∶23.9 调整为 2012 年的 10.1∶45.3∶44.6。与 1978 年相比, 2012 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18.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2.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 大幅上升 20.7 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1981 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 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经常为负值。 但随着经济实力提高,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和净 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 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9.6%,42.4%和 18.0%。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 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 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2 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 55.0%、47.1%和-2.1%。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2000 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比 1985 年上升了 8.3 个百分点,西部仅上升 0.4 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 4.2 和 4.5 个百分点。新世纪(行情,问诊)(13.53, 0.01, 0.07%)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 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 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 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3.5%、24.1%和 11.1%, 分别比 2000 年提高 6.0、5.0 和 2.7 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 1978 年的 17.9%上升到 2012 年的 52.6%,上升了 34.7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 1.0 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 1586 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 减少 435 万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23.7%上升到 2012 年的 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 76.3%下降 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 35 年,是商 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 35 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 35 年。 农产品(行情,问诊)(8.66, -0.11, -1.25%)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 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35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 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 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2 年,粮食产量达到 58958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 93.5%,2011 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 6 年稳定在 5 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 684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 2.2 倍;油料产量 3437 万 吨,增长 5.6 倍;糖料产量 13485 万吨,增长 4.7 倍;水果产量 24057 万吨,增长 35.6 倍; 水产品产量 5908 万吨,增长 11.7 倍;肉类产量 8387 万吨,比 1979 年增长 6.9 倍。2011 年,
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 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 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 436.5 公斤,比 1978 年增长 36.9%; 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 5.1 公斤、25.4 公斤、99.8 公斤和 43.7 公斤, 分别增长 1.2 倍、3.7 倍、3.0 倍和 8.0 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2 年, 原煤产量达到 36.5 亿吨,比 1978 年增长 4.9 倍;粗钢 7.2 亿吨,增长 21.8 倍;水泥 22.1 亿吨,增长 32.9 倍;汽车 1928 万辆,增长 128.3 倍;家用电冰箱由 1978 年的 2.8 万台增加 到 2012 年的 8427 万台;彩色电视机由 0.4 万台增加到 1.3 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 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 年产量分别达到 11.8 亿台和 3.5 亿台。35 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 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 年我国 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 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 22 个大类中,我国 在 7 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 22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迅速成长起来。2013 年大陆企业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达 89 家(含 香港),比 2002 年增加 78 家,总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 和带动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 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 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 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31407 亿元,1979—2012 年年均实际增长 10.8%。其中,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实际增长 9.5%,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实际增长 10.5%。在传统行业持 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 加值由 1978 年的 68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8723 亿元,年均实际增长 12.8%;房地产业由 80 亿元增加到 29006 亿元,年均实际增长 11.3%。近年来,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 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 35 年,是能源、 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 35 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 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 35 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 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 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 33.2 亿吨标准煤,比 1978 年增长 4.3 倍,年均增长 5.0%。同 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 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 90% 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 产总量中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3.1%提高到 2012 年的 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 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 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9.8 万公 里,比 1978 年增长 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 424 万公里,增长 3.8 倍;民用航空航 线里程 328 万公里,增长 21.0 倍;输油(气)管道里程 9 万公里,增长 9.9 倍;沿海主要港口 货物吞吐量 66.5 亿吨,增长 32.5 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 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 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 9.62 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 350 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 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 年,高铁运营里程达 9356 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35 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 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政营业网点由 1978 年的 5.0 万处扩张到 2012 年的 9.6 万处,增长 92.6%;邮路总长度由 1985 年的 142 万公里提高到 586 万公里,增长 3.1 倍;2012 年,全国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 99.1%。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由 1978 年的 0.2 万路端 提高到 2012 年的 1580 万路端,增长 8479 倍;局用交换机容量由 406 万门提高到 43749 万门, 增长 106.8 倍。固定电话用户由 192.5 万户提高到 2.8 亿户,增长 143.5 倍;电话普及率由 1978 年的每百人 0.38 部提高到 2012 年的每百人 103.10 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 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活必需品,2012 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82.50 部,
几乎达到了所有成年人人手一部的水平。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 2002 年的 4.6%迅速提高到 2012 年的 42.1%。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 35 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 35 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 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 35 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 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 206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十九位,1988 年突破了 1000 亿美元,1994 年突破了 2000 亿美 元,1997 年突破了 3000 亿美元,2011 年又突破了 1 万亿美元大关,2012 年,货物进出口 总额已达到 38671 亿美元,比 1978 年增长 186 倍,年均增长 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 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 20487 亿美元,增长 209 倍,年均增长 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 进口总额 18184 亿美元,增长 166 倍,年均增长 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 年,我国货物 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 11.2%和 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 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 重由 1980 年的 50.3%下降到 2012 年的 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 49.7%上升到 95.1%。 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 的比重迅速由 1980 年的 65.2%提高到 1985 年的 87.5%,之后直到 2003 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 在 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 口额比重,2003 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至 2012 年已下降到 65.1%。 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 年初级产 品净出口 21.6 亿美元,制成品净进口 40.5 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 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型,2012 年,初级产品净进口 5344 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 7647 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力等要 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 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 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 投资 12761 亿美元,1984—2012 年以年均 18.0%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 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 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 2007 年的 265 亿美元快速提 高到 2012 年的 878 亿美元,2012 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 5319 亿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 35 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 35 年,也是社会保障 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 35 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转型发 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1978—2012 年,我国就业人员从 40152 万人增加到 76704 万人,年均增加 107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2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 2.6 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35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 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比 1978 年增长 71 倍,年均增长 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 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增长 58 倍,年均增长 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 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 著增加。2012 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 39.96 万亿元,比 1978 年末增长 1896 倍,年均增长 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 无到有,2012 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 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 16674 元,比 1978 年增长 52.6 倍,年均名义增长 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908 元,增长 49.9 倍,年均
名义增长 12.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 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6.2%,比 1978 年下降 21.3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9.3%,下降 28.4 个百分点。居住条件 极大改善。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32.9 平方米,比 1978 年增加 26.2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7.1 平方米,增加 29.0 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 丰富。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 有量大幅提高。2012 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 分别为 212.6 部、87.0 台和 21.5 辆,分别比 2000 年末增加 193.1 部、77.3 台和 21.0 辆。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35 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 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 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 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人数 30426.8 万人,比 1989 年末增加 24716.5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 险人数分别为 19861.3 万人和 15224.7 万人,分别比 1994 年增加 19486.7 万人和 7256.9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48369.5 万人;2566 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3%;2143.5 万城市居民和 5344.5 万农村居民得到 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 1978 年到 2012 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 标准。根据 1978 年标准,1978 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 2.5 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 之一,2007 年下降为 1479 万人,平均每年脱贫 811 万人。按照 2008 年标准,2007 年农村 贫困人口为 4320 万人,2010 年下降为 2688 万人,平均每年脱贫 544 万人。按照 2010 年制 定的新扶贫标准,2010 年农村贫困人口为 16567 万人,2012 年为 9899 万人,不足全部人口 的 10%,平均每年脱贫 3334 万人。 七、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 35 年,是社会 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35 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 35 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30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 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 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 岁及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 5.2 年提高到 2012 年的 8.9 年。2012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 专科招生人数 689 万人,比 1978 年增长 16.1 倍;在校生 2391 万人,增长 26.9 倍;毕业生 625 万人,增长 36.9 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30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 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 10298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28.5 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98%,上升 1.4 个百分点;发明 专利申请授权 21.71 万件,增长 63 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 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 部研制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 子信息、3D 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基础。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30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 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公 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2 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 95 万个,比 1978 年增长 4.6 倍;卫生技术人员 668 万人,增长 1.7 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 527.1 万张,增长 1.9 倍。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初步建成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基 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妥善应对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等重大疫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 治取得积极进展。居民预期寿命由 1981 年的 67.8 岁提高到 2010 年的 74.8 岁。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30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 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7321
个,比 1978 年增长 1.3 倍;公共图书馆 3076 个,增长 1.5 倍;博物馆 3069 个,增长 7.8 倍; 档案馆 4067 个,已开放各类档案 7957 万卷(件),分别比 1991 年增长 13.9%和 2.8 倍;广播、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97.51%和 98.20%。2012 年,生产故事影片 745 部,而 1978 年 仅生产 46 部;出版各类报纸 482.3 亿份,各类期刊 33.5 亿册,图书 79.2 亿册(张),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2.8 倍、3.4 倍和 1.1 倍。 体育事业连续跨越。1984 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 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 2000 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上,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 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 会,首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 际影响力。1978—2012 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 2752 个,创超世界纪录 1076 次。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体育和健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间体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 乡居民投入到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中,国民体质明显增强。 总之,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 35 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 年改革成 果丰硕,35 年开放成就非凡。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 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 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 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 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百年” 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描绘未来的改革蓝图,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从未如此之近。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 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一定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文明富强民主的崭新 中国就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答案】(100 字) 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 越;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第三,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第二题: 简述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00 字,10 分) 【深度解析】考核的是十八大报告有关内容。对于此问,因为只要求 100 字,所以不必 要事无巨细,大的条目是“五位一体”,必须到位,具体细节可适当详略。 【参考答案】(99 字)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 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体有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 第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 食品安全等。请就该现象,结合科学发展观进行评析。(400 字以内) 【深度解析】本题依然考核的是十八大报告有关内容,要做到很恰当的回答,必须研读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叙述。另外,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374 字)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3 年在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经 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解决方法: 第一,当前的环境污染之所以这样严重,就是我们一些地方在走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 治理”的路子。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 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
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 第二,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做到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须做到: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 第四题: 材料 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 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将全面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 面的重视,抓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以忠于国家、服务人 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 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材料 2: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 访时指出,中央高度重视干部的思想道德问题,一再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 人标准。中组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可以这样讲,公务员道德 水平是全社会的标志性水准,理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公务员应当也必须做社会道德模范。 作为党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职业道德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体现党的执政 形象,关乎党的执政基础。 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公务员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 的队伍。但也不能不看到,公务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严重的问题。有的公务员对 群众感情淡漠,对工作不负责任,道德失范,甚至搞权钱交易。大量事实证明,公务员出问 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上,无论玩忽职守还是以权谋私,都与其从政“为官” 的职业道德缺失相关。群众对此很有意见,迫切希望我们好好抓一抓公务员的“官德”。从 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官德”上去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 持和欢迎,才能让人民满意。 根据以上材料,就如何加强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出对策(400 字以内) 【参考解析】(400 字) 加强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教育,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通过理论培训、树立典型、警示教育、活动渗透 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 修养,切实提升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规范行为,塑造公务员职业道德品质。牢固树立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信念,逐步强化公务 员职业道德心理,严格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行为。锤炼忠诚、公正、宽容、廉洁的公务员职 业道德品质。 健全机制,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规章。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将公务员录用融 入职业道德考核,把好公务员入关口;加大对公务员的任职考核和日常考核过程中的职业道 德评价;并在公务员提拔任用过程中引入道德评价机制。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坚 持物质赏罚、行政赏罚和精神性赏罚并重。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总体规范和各项规 章制度,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监督机制,确保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五题: 要求,假设你是政府工作人员,请写出《关于加强和改善进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报告》 的要点。(400 字以内) 【深度解析】 本题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概括概述题,只需在掌握“报告”文种基本结构基 础上,到材料中找出有关信息即可。我们认为,一般涉及现状梳理、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三 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来自材料,二三部分要从材料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写出。 提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总是以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等措施为主, 而很少涉及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工,往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 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渴望充实自己,同时也希望闲暇时间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文 化娱乐生活。如果不尽快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和谐社会要求相悖。
因此,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应成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 【参考答案】(398 字) 关于加强和改善进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要点 1、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工着想, 经常性地办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娱乐活动,设立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娱乐服务场所,为农民工 适当地提供一些娱乐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 2、用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吆 喝式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要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备;如提供简单 的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设施,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 3、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 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 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力的 权益保障,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持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六题: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每个 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 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 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 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 进。 请在阅读上述材料基础上,结合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写一篇 1000-1200 字的文章。 【深度解析】 建议从生态环境方面破题,突出在省委的领导和带领下,推进美丽陕西建设,为实现中 国梦做出贡献。文章体裁可任选,因为文章写作没有对体裁限制,建议夹叙夹议,比较好写, 不容易偏离主题。另外,本套试题,对环境与生态方面讲述的材料较多,考生要学会就地取 材,灵活选用,下面提供的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本套试题的材料进行汇集的。 【美文赏析】(1086 字) 建设美丽陕西共筑中国梦 赵正永书记前不久指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 实践,是陕西人实现中国梦的陕西梦。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三个陕西”是三秦 儿女的奋斗目标。建设美丽陕西,是实现陕西人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美丽陕西”和“美丽中国”一样,具有无限丰富,诠释不尽的内涵。赵正永书记用朴 实的语言为“美丽陕西”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脚:“美丽陕西就是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 存的良好环境。” 环保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是建设“美丽陕西”的首要任务。 当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障碍。 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洁净的水源、享有安全放心的食物已经成为人民最迫切的期待。让老 百姓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民生。 去冬今春,我国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环保问题的警钟。当前的环境形 势十分严峻,解决起来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各种因素错综复 杂。有些问题牵扯到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解决起来会遇到诸 多矛盾、困难甚至障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了共圆美丽陕西梦、中国梦,陕西在行动!省委、省政府 积极回应人民的新期待,高度重视保护工作,把雾霾、水污染治理作为首要的民生大事来抓, 把环保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加强环保工作。省委书记赵正永要求 把环保放在发展的第一位考虑,下气力打好攻坚战。目前,陕西省已经出台了《环境污染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