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云南昆明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云南昆明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C1-35.5 Fe-56 Cu-64 Zn-65 Ag-108 第Ⅰ卷(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1~15 小题每小题 2 分,16~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 填涂答题卡需要用 2B 铅笔,铅笔芯中含有石墨。下列属于石墨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属光泽 B. 质软 C. 导电性 D. 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详解】A、金属光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质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 D。 2.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B. 高锰酸钾 C. 酒精 D. 石蜡 A. 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蜡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3. 下列富含油脂的是 A. 菜籽油 【答案】A 【解析】 B. 豆腐 C. 土豆 D. 黄瓜 【详解】A、菜籽油富含油脂,符合题意; B、豆腐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土豆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D、黄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4. 2021 年 12 月 9 日,航天员崔忠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天和号”空间站进行“天 宫课堂”第一课。水球光学实验中打入的“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人造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 B. 21% C. 0.94% D. 0.03% A. 78%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气中氧气体积约为 21%,“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故 “人造空气”中氧气含量仍然占 21%。故选 B。 5. 下列不属于氮肥的是 A. K2SO4 【答案】A 【解析】 B. (NH4)2SO4 C. NH4HCO3 D. CO(NH2)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分析,氮肥化学式中一定含有氮元素,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A、化学式中不含有氮元素,符合题意; B、化学式中含有氮元素,不符合题意; C、化学式中含有氮元素,不符合题意; D、化学式中含有氮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6. 近年昆明地铁发展迅速,修建地铁所用的钢材属于 A. 天然材料 B. 金属材料 C. 合成材料 D. 复合材 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钢材是铁的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 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材料包括合金和纯金属,因此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 选 B。 7. 喷洒“84”消毒液,能闻到特殊气味,是因为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质量很小 C. 分子间有间隔 D. 分子可 以再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能闻到特殊气味,是由于构成“84”消毒液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与人的嗅觉细
胞接触就会闻到香味,故 A 正确; B、能闻到特殊气味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 B 错误; C、能闻到特殊气味与分子的间隔无关,故 C 错误; D、能闻到特殊气味与分子能否再分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A。 8. 下列未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的是 A. PM2.5 【答案】D 【解析】 B. NO2 C. CO D. O2 【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 臭氧等。 【详解】A、PM2.5(细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故 A 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故 B 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9. 在 pH=2 的白醋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 B. 红色 C. 无色 D. 蓝色 A. 紫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白醋的 pH=2,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 B。 10. Bi2O3 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是 B. +2 C. +3 D. +4 A. +1 【答案】C 【解析】 【详解】Bi2O3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铋元素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 化合价代数和为 0”可知,3x+(-2)×3=0,解得 x=+3,故选 C。 11.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 元素符号为 Bh B. 原子的中子数为 270
C. 属于金属元素 D. 原子序数为 107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右上角的字母是元素符号,故 A 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270,而不是中子数为 270,故 B 错误; C、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 ,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 C 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10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07,故 D 正确。 故选 B。 1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刷油漆防止铁栏杆生锈 B. 甲醛溶液浸泡食品延长保质期 C. 加入洗涤剂的水洗去餐盘上的油污 D. 灼烧闻气味鉴别合成纤维和棉纤 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刷油漆防止铁栏杆生锈,原理是隔绝了氧气和水,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醛溶液浸泡食品延长保质期,会影响人体健康,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加入洗涤剂的水洗去餐盘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原理,选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 D、灼烧闻气味鉴别合成纤维和棉纤维,是因为灼烧后气味不同,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3. 如图是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最外层有 8 个电子 C. 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 B. 该粒子是阴离子 D. 核电荷数为 18 【详解】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最外层有 8 个电子,A 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为 18,核外电子数为 2+8+8=18,即质子数=电子 数,属于原子,B 错误;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C 正确;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为 18,D 正确。 故选 B。 14.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氢气验纯 B. 量取液体 C. 检查气密性 D. 倾倒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验氢气纯度的正确方法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 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操作正确;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 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由于长颈漏斗下端没有形成液封,受热后的空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从而无法在导管 口处看到有气泡产生,无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操作错误; D、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倒入液 体,操作错误. 故选 A。 15. 2021 年 9 月 24 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成果“无细胞化学酶系统 催化 CO2 合成淀粉”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C3H6O3 是合成过程中的一种 中间产物。下列有关 C3H6O3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有机物 B. 相对分子质量为 90 C.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 D. 一个 C3H6O3 分子中含有 12 个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合物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
意; B、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 12×3+6+16×3=90,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6:(16×3)=6:1:8。符合题意;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包含 3 个碳原子、6 个氢原子、3 个氧原子,共 12 个原子,不符合 题意。 故选 C。 16. 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 甲 30 14 乙 20 16 丙 5 a 丁 0 20 法错误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A. a=5 B. 甲和乙为反应物 C. 丙可能是催化剂 D. 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表格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0+20+5+0=14+16+a+20,a=5,故说法正确; B、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减少了 16 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 4 克,是反应物; 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 20 克,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了 16 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 4 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 16:4:20,不知道甲、乙、 丁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17. 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当今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氯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 生成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73:16 D.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2 O 4  一定条件 HCl 2H O+2Cl 2 2 ; 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该反应涉及 1 种氧化物 H2O,故 A 错误;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生成物 Cl2 由 1 种元素组成,故 B 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2:(4×36.5)=16:73,故 C 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减少了,故 D 错误。 故选 C。 18.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 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除去 O2 中混有的 CO(质量比为 1: 1) 先通过均热 CuO,再通过足量 NaOH 溶液,干燥 除去 CuCl2 溶液中混有的 NaCl 加入足量 NaOH 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话量 稀盐酸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能够产生气泡,不一定含碳酸根,也有可能是活泼金属, 故 A 设计不合理; B、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会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把铁消耗掉了,不 能达到分离的目的,故 B 设计不合理; C、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 氧化铜,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去了原物质,故 C 设计不合理;
D、除去 CuCl2 溶液中混有的 NaCl,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 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滤渣中为氢氧化铜沉淀,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 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 D 设计合理; 故选 D。 19. 甲、乙、丙、丁是初中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知图(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 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甲为 H2,则丁可以是 Fe 或 H2O B. 若甲为 NaOH,则丙可以是 H2O 或 Fe(NO3)3 C. 若甲为 CuO,则乙、丙、丁可以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D. 若甲为 A12(SO4)3,则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均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若甲为 H2,丁可以转化为甲,则当丁为铁时,铁与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氢气,甲 可以转化为乙,乙可为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乙可转化为丙,丙可转化为丁,则 丙可为硫酸亚铁,硫酸亚铁与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代入验证,合理;若甲为氢气,丁可 以转化为甲,甲可以为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甲可以转化为乙,乙可为铜,氢气还原 氧化铜生成铜和水,乙可转化为丙,丙可转化为丁,则丙可为氧化铜,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 化铜,氧化铜与氢气加热反应生成铜和水,代入验证,合理;故若甲为 H2,则丁可以是 Fe 或 H2O,说法正确; B、若甲为 NaOH,则丙可以是 H2O,由转换关系可知,乙为碳酸钠,丁为氢氧化钙,氢氧化 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水与氧化钙 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代入验证,合理; 若甲为 NaOH,当丙是 Fe(NO3)3 时,由转换关系可知,乙可以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钠与氯 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氢氧化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与氢氧化钠 反应氢氧化铁沉淀和硝酸钠,则丁可以是氢氧化铁沉淀或硝酸钠,氢氧化铁和硝酸钠无法一 步转化为氢氧化钠,故不合理;故 B 错误; C、若甲为 CuO,则乙、丙、丁可以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