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上半年江苏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5 上半年江苏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总题数:8,分数:40.00) 1.在初中物理“眼睛和眼镜”一课的教学中.李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近视眼矫正的原理, 其中凸透镜代表眼睛的晶状体,光屏代表视网膜。当近视的“人”戴上眼镜时,烛焰在“视 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此时“取下眼镜”,只采取下列办法之一就能使“视网膜”上的 像清晰,其做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远离透镜 B.将光屏靠近透镜 √ C.将光屏远离透镜 D.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 2.在如图所示初中物理“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电路中,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向 A 端移动时( )。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增大 √ 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减小 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3.图中每个}圆环半径相同、彼此绝缘、均匀带电,所带电荷量已在图中标出,则坐标原点 0 处电场强度值最大的是( )。
B.√ 4.如图所示,在 xOy 平面内有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M、N 为传播方向上的两点, 在 t=0 时 M 点位于平衡位置,且运动方向向上,N 点位于平衡位置上方的最大位移处。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波长为 A,k=0,1,2,3,…)( )。 A.MN 两点间距离为(k+1/4)λ B.MN 两点间距离为(k+1/2)λ C.MN 两点间距离为(k+3/4)λ √ D.MN 两点间距离为(k+1)A 5.如图所示,墙上有两点 M 和 N 分别钉有两铁钉,M 和 N 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45。, 两者的高度差为 l。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同定于 M 点的铁钉上,另一端跨过 N 点的 光滑铁钉悬挂一质量为 m1 的重物,在绳上距 M 点 l/2 的 P 点系上一质量为 m2 的重物.平衡 后绳的 MP 段正好水平。则 m1/m2 为( )。 A.51/2 B.5/21/2 √ C.2 D.21/2 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 A→B→C 变化过程,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 p-t 图如图所示.气 体在 A、B、C 三个状态时的体积分别为 VA、VB、VC。则通过图象可以判断( )。 A.VA=VB>VC B.VA=VBVB>VC √ 7.一个 238 92 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 206 82 Pb 原子核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 )。 A.6 次 √ B.10 次 C.22 次
D.32 次 8.如图所示,纸平面内两个半径均为 R 的半圆相切于 0 点.半圆形区域内分别存在垂直纸面 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长为 2R 的导体杆 OA 绕过 0 点且垂直于纸 面的轴顺时针匀速旋转,t=0 时.OA 恰好位于两半圆的公切线上。若选取从 0 指向 A 的方向 为电动势的正方向,下列描述导体杆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C.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20 分)(总题数:2,分数:20.00) 9.以“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简述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 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 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1) 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演示实验导入]①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 一个盛水的容器里;②往瘪的牙膏管中吹气使之鼓起,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 并未下沉。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由此导入新课。 (2) 思维加工,建立规律 [活动体验] ①阿基米德故事介绍。 ②学生体验:空矿泉水瓶漂 浮在水面上,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中。问题: a.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b.矿泉 水瓶的重力如何变化?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c.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 d.通过活动体验和观 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 的浮力越大。③浮力大小,理论推导环节如下: a.提出问题:物体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等 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条结论对于一般的物体适用吗? b.探究实验: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 所受重力的关系。 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内容。
(3) 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对于气体同 样适用。 (4)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习题练习。 10.“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 本理念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简述“注重科学探究”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科学探究中,开始可以设置 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这样能 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液体压强”一课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 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带鱼都是死的?, ②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进 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 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 的方法。 ③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 ④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严格的科学 过程,要想获得一个正确的探究结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这对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有益。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1 题 20 分,第 12 题 30 分,共 50 分)(总题数:2, 分数:50.00) 案例: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某学生对其中 一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题目:图示为一种电饭锅的电路图,开关 S1 和 S2 都闭合时,电饭 锅处于正常加热煮饭状态,只闭合开关 S1 时,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已知 R2 的阻值为 44 Ω保温状态电饭锅消耗的功率是 40 W 试问: (1)R1 的阻值是多少? (2)电饭锅正常加热煮饭 10 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答:R1 的阻值是 1210Ω,电饭锅 10 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6.6×105 J。 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1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第一问中求电阻的公式推导过程不全面,原因可能是学生只是对公式死记硬背, 没有理解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得出推导公式要写出正确、完整的推导过程。 第二问中 对于电路串并联分析错误,误以为正常加热 S1、S2 都闭合的状态下,电阻 R1 和 R2 是串联 的,实际上两个电阻是并联状态。而在求加热煮饭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时认为只有电阻 R2 连
入电路中,电能求解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加热煮饭和保温过程的物理原理没有搞清楚. 串联和并联电路求电阻的规律混淆。 正确的解答如下: 答:R1 的阻值是 1210 Ω,电饭锅 l0 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6.84×105 J。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引导学生意识错误,改正错误。首先 让学生复习电功和电功率的基本公式,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电功和电功率的变形式,并引导 学生学会在简单电路中求用电器的功率和电能。其次,再让学生分析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弄 清楚加热煮饭和保温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并分别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根据保温状态的电 路图挖掘已知条件求出 R。的阻值。最后,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并让学生讨论串 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对照加热煮饭状态的电路图.结合上面复习的公式让学生自己 解决第二个问题。 案例: 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 “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 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 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 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 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 见? 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 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钢尺架 在教科书上) 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 a 所示),再将 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 b 所示)。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 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同学 们:横放时要大一些。 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 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分数:30.00)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 分)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略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不完整。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 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 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 的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15 分)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教学方案如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 (1) 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 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 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 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 (3) 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 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 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 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 猜想: 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 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 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 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 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 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 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 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 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总题数:2, 分数:40.00)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 图示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 验。 如图 2.2-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 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 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任务: (分数:12.00) (1).说明教材中所述“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的实验设计意图。(4 分)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材中“改变刚尺长度”实质上是改变钢尺振动频率,设计意图是探索物体振动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 分)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活动: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 上去。师:大家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因为声音太高了) 师: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一个特性,物理上我们叫音调。大家感觉一下高低不同的声音。 播 放不同音调的声音(事先录好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声源的频率分别为 100 Hz、500 Hz、2000 Hz 等) 师:大家对不同音调的声音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声音尖等) 师:那么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看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比较钢尺振动情况和所听到的声音。 学生听到声音的高低不同,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学 生可以分组自己完成此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钢尺伸出桌面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 高低 长 短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师:振动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一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阅读课本中 的“小资料”,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昕觉的频率范围。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容要 求 为:“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电 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中有关“探究电流与电 压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实验 探究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你认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将你的猜想写在下面。
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 U? 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 I? 要研究通过电阻的电流,怎样随 着电阻两端的电压 U 的改变而变化,需要确定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想一想,如果用干 电池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如果用学生电源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怎 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在右边方框中画出能改变电压并可以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 图。进行实验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R=_________Ω R=_________ Ω 电压 U/V 电流 I/A 分析和论证 分析表中的数据。看看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 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分析数据时也可以采用图像法。用图像的方法有时会更直观地看出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请 同学们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 17.1—1 中画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将各点平滑地连接 起来,看看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 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______。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 任务: (分数: 28.00) (1)简述欧姆定律。(4 分) (分数:1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 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 表格式、叙述式等)。(24 分) (分数:1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扣电阻的关系; ②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③会使用滑动变阻 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 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②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③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①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