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北京门头沟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图)的主要依据(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2.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
(
)
A.甲骨文
D.隶书
【答案】A
B.金文
C.小篆
3.周灭商以后,封黄帝后代于蓟,蓟城在今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
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4.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 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5.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
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6.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答案】 D
北朝
南朝
隋朝
①
五代
十国
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建
立
宋辽订
立澶渊
之盟
西夏建
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
宋
南宋取
得郾城
大捷
南宋与
金签订
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8.以下两幅示意图反映的变化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耕地面积增加
C.海外贸易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9.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寺内供奉达赖和班禅的塑像,这有利于
加强中央政府与某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
A.西藏
D.东北
【答案】A
B.台湾
C.新疆
10.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打破了淸朝的闭关锁国
C.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答案】D
11.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右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
A 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答案】A
蔡伦
张仲景
12.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
华佗
祖冲之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割香港岛给英
国
割九龙司地方
一区给英国
俄国割占中国
巴尔喀什湖以
东,以南
①
1842
1860
1864
1895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 C
13.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
位:次)。材料反映出(
)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年
544
1926 年
14600
9
0
11
0
0
0
3459
3936
0
922
A.等级观念的消失
B.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交通
工具的近代化
【答案】 D
14.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C
15.下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
词是(
)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答案】B
16.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
结抗战
②促成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
③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④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共同作
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17.人民解放军经历 142 天的连续作战,从 277 万人増加到 358 万人:玉民党军从 365 万
人下降到 204 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
战役
【答案】C
18.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19.右图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功勋奖章,获得这枚奖章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两弹一星勋章
【答案】A
20.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C.军队建设
B.外 交成就
D.民族团结
1992 年 11 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A
21.如图所示,漫画反映出古代雅典(
)
A.通过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
B.重视教育并鼓励学术研究
C.所有居民都有参政的权利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D
22.12 世纪初,伦敦市 民每年向王室缴纳 300 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
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答案】C
23.1493 年,一封发自西班牙的信件中说:“有个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人,航行到了
地球另一端,直抵印度附近地区一一至少他这么认为。”信中的“地球另一端”实际是
()
A.美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
【答案】A
24.《拿破仑法典》反映了保护私有财产,废除法律面前的阶级差异等原则。这说明拿破
仑(
)
A.领导法国人民推翻封建王期
B.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C.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民族压迫
D.在法国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 B
25.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
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
“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俄国农奴制改革
【答案】C
26.2018 年 9 月,右图中的纪念碑将在伦敦落成,以纪念十几万中国劳工,他们在 100 年
前支援协约国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是(
)
A.英国内战
B.拉丁美洲独立战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纪
念
碑
设
计
图
中
国
劳
工
团
队
【答案】D
27.1933 年美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工人的工作时数为每周 35 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
0.4 美元。与这一法规相关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马歇尔计划
D.杜
鲁门主义
【答案】B
28.以下示意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①应为(
)
德国闪击波兰
日本偷袭珍珠
①
日本投降
港
战争爆
达到最大规
战争转
战争结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德
国无条件投降
【答案】B
29.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
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統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30.习近平主席在 2018 年上合青岛会上说:“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
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以下史实中能
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北约、华约对峙
③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答案】B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共 45 分)
3 1.(12 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材料一 《宣言》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
制度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未来社会中,资
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将被消灭,因此不再有阶级。未来社会必将创造出高于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建立一个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
社会为目标,所以他们的思想为人们所向往、所追求。
史》
——摘自刘玉安等《西方政治思想通
(1)材料一中的《宣言》是指哪部著作?(1 分)依据材料一,说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想的
未来理想社会的特点。(2 分)
材料二 俄国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少引起关注。列宁在俄国夺取政权后,李大钊
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李大钊接受了俄国革命的主张,陈独秀也注视着俄革命
的局势,但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1919 年的反帝运动期间,李大钊、陈
独秀的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他们都坚定地站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阵营,并且还有一群学生
追随他们。
崛起》
——摘编自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
(2)以下是依据材料二绘制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示意图。依材料二,说出促成
以下各阶段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 分)
先进知识分子信仰
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得到传播
第二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很少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