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1 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基础(25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子日:“口口口口口,可以为师矣。”(《论语》)(1 分) (2)了却君王天下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辛弃疾《破阵子》)(2 分)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周敦颐《爱莲说》)(1 分)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与杜甫的“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2 分) (5)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4 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如果我能 kuān sh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féng sāo。 (3)有一位长期以来 xiān wéi rén zhī的科学家:邓稼先。 (4)对于叔叔回国这桩 shí ná jiǔ wěn 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拾荒老娘”于化玲,9 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他的晚年”改 为“晚年的他”) 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带来很大影响。(删除“给”) D.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研 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 天景象的话。(80 字之内)(4 分)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这样的天气广东 人称为“回南天”。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 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 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 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 计,回南天现象 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 50 米。 (1)“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不超过 50 个字)(2 分) (2) “ 回 南 天 ”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____ 不超过 15 个字)(2 分) 二、阅读(45 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6—18 题。 (一)(12 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 . 从 选 文 中 看 出 诸 葛 亮 对 后 主 有 两 方 面 的 担 忧 : 一 是 刑 赏 偏 私 , 使 “ “ 文词句回答)(3 分) , ”; 二 是 ”。(用原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二)(10 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 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 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 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 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 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 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 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 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 有约 1300 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 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 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 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 40 010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 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 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 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 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 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 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 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 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 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 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 分) (三)(15 分)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 洪帆 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 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 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 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 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 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 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然而,我最终还 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 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一米布 6 美元 98 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 向朋友借的钱。”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 等也全都买齐了。“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 13 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学 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 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 缝制。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 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 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 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 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 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 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 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 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齐鲁晚报》2010 年 4 月 12 日,有删改) 13.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 的词语。(3 分) 口口——口口——口口 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 分) 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 分)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 分)
(四)(8 分)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 住处,舒适而温馨。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呆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么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这期间,一个重要任 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 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食物。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 去。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围篱喂它。喂完 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 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到我的宠物行列,以后 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我已经在这儿滞 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 生活的各种恩赐。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帝,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 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神力,期待他永久的 惠顾。 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 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张雷芳译) 17.根据选文,“我”对荒岛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惬意?如何看待这种“惬意”?(4 分) 18.“我”被抛到荒岛前有过多次出海远游的经历。根据原著,请简要概括其中两次远游的 遭遇。(4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 分) 三、作文(50 分)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成长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 盼、关爱,有欢笑、痛苦;前行离不开目标、坚持……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
体验?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一个包含“前行”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文体自 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4 题。 附加题(10 分)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 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 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 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 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_ 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 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