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模糊聚类分析的研究及其应用毕业论文.doc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资料共3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2 模糊集合
2.1 模糊集合的概念
2.2 模糊集合运算及其性质
2.2.1定义
2.2.2性质
2.3截集
2.4分解定理
3 模糊关系
3.1 模糊关系基本概念
3.2 模糊矩阵与截矩阵
3.2.1模糊矩阵及其运算
3.2.2截矩阵
3.3 模糊关系合成
3.4几种重要的模糊关系
3.4.1模糊关系三大性质
3.4.2模糊相似关系和等价关系
4 模糊聚类分析
4.1 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
4.2建立模糊相似关系
4.3传递闭包法
4.4传递闭包法聚类实例
5 模糊聚类算法的研究
5.1传递闭包法的不足之处
5.2 最优模糊等价矩阵
5.3 较优模糊等价矩阵
5.3.1改进算法的理论基础
5.3.2较优模糊等价矩阵算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
6.1问题提出
6.2构造传递闭包模糊等价矩阵
6.2.1数据标准化
6.2.2构造模糊相似矩阵
6.2.3传递闭包法求模糊等价矩阵
6.3构造较优模糊等价矩阵
6.4模糊聚类分析及其结果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录
代码一:构造模糊相似矩阵
代码二:构造模糊等价矩阵
代码三:构造较优模糊等价矩阵
代码四:模糊聚类分析
目 录 1 前言 ............................................................. 1 1.1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1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1 2 模糊集合 ......................................................... 2 2.1 模糊集合的概念................................................................................................. 2 2.2 模糊集合运算及其性质..................................................................................... 2 2.2.1 定义............................................................................................................... 2 2.2.2 性质............................................................................................................... 3 2.3截集................................................................................................................... 3 2.4 分解定理..............................................................................................................4 3 模糊关系 ......................................................... 5 3.1 模糊关系基本概念............................................................................................. 5 3.2 模糊矩阵与截矩阵............................................................................................. 5 3.2.1 模糊矩阵及其运算....................................................................................... 5 3.2.2 截矩阵........................................................................................................... 6 3.3 模糊关系合成..................................................................................................... 6 3.4 几种重要的模糊关系..........................................................................................7 3.4.1 模糊关系三大性质....................................................................................... 7 3.4.2 模糊相似关系和等价关系........................................................................... 8 4 模糊聚类分析 ..................................................... 9 4.1 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 9 4.2 建立模糊相似关系............................................................................................10 4.3 传递闭包法........................................................................................................12 4.4 传递闭包法聚类实例........................................................................................13 5 模糊聚类算法的研究 .............................................. 15 5.1 传递闭包法的不足之处....................................................................................15 5.2 最优模糊等价矩阵........................................................................................... 16 5.3 较优模糊等价矩阵........................................................................................... 17
5.3.1 改进算法的理论基础................................................................................. 17 5.3.2 较优模糊等价矩阵算法............................................................................. 18 6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 .............................................. 20 6.1 问题提出............................................................................................................20 6.2 构造传递闭包模糊等价矩阵............................................................................20 6.2.1 数据标准化................................................................................................. 20 6.2.2 构造模糊相似矩阵..................................................................................... 21 6.2.3 传递闭包法求模糊等价矩阵..................................................................... 22 6.3 构造较优模糊等价矩阵....................................................................................22 6.4 模糊聚类分析及其结果....................................................................................23 7 总结 ............................................................ 25 参考文献 .......................................................... 26 致谢 .............................................................. 27 附录 .............................................................. 28 代码一:构造模糊相似矩阵..................................................................................28 代码二:构造模糊等价矩阵..................................................................................29 代码三:构造较优模糊等价矩阵..........................................................................32 代码四:模糊聚类分析..........................................................................................34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分类问题。传 统的聚类分析是研究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它把每个待辨识的对象严格地划分到 某类中,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因此这种类别划分的界限是分明的。而模糊 聚类分析既认识到事物“非此即彼”的明晰性状态,又认识到事物的“亦此亦彼” 的模糊性状态,因此它的适应面也就比传统聚类广泛得多。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内它通常被称为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人类对模糊数学的研究起源于 1965 年扎德(L.A.Zadeh)创立的模糊集合论。模 糊数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因为利用模 糊数学构造数学模型,来编制计算机程序,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模拟人的思维。 迄今为止,模糊数学已在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天气预报、地震研究、 人工智能、医疗诊断、农作物选种以及心理学、生态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内得 到了研究应用。 同时,国际和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研究也非常重视。IEEE 的汇刊中《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系统、人和控制》、《模糊系统》、《神经网络》、 《信号处理》等杂志中每期都有讨论聚类分析问题的文章。从 1992 年开始的由 IEEE 和神经网络理事会共同主办的 FUZZ-IEEE 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每次至 少有 3 到 4 个专题讨论聚类和模糊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另外,我国 作为模糊数学研究的大国,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模 糊聚类的应用研究上亦令世人瞩目。目前,模糊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糊目标 函数的演化研究、模糊聚类算法的实现途径研究、模糊聚类的应用研究及模糊聚 类有效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其应用范围涉及到通信系统中的信道均衡、矢量量 化编码中的码书设计、时间序列的预测、神经网络的训练、非线性系统辨别、参 数估计、医学诊断、天气预报、食品分类、水质分析等众多领域。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本文通过阐述模糊集合知识,引出模糊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模糊 聚类分析,介绍模糊聚类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运算过程。然后进一步阐述传递闭 包法的特点,指出这个方法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算法。最后使用这个改进算 法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实现模糊聚类分析。 1
2 模糊集合 2.1 模糊集合的概念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诸如“成绩突出”、“个子很高”、“水温很低”等模糊 概念,经典集合论对于这些概念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这些模糊概念难以用“属 于”或“不属于”来描述,因此,这里引入模糊集合的概念: 定义 2.1 [1] :论域 X 上的“模糊集合” A 定义为: A  {( , x A x ( )) |  或者 {( , x x X  A A } ( )) | x x X  }, 其中的 ( )A x 或 ( ) A x 称为“隶属函数”,它满足: :A X M ,其中, M 称 为“隶属空间”,且 ( ) A x  [0,1]. 由定义可以看出,模糊集合 A 是由隶属函数 ( ) A x 唯一确定的,以后可以把 模糊集合 A 与隶属函数 ( ) A x 看成是等同的。而且,当 ( ) A x 的值域变为集合{0,1} 时,模糊集合 A 就是经典集合,可见经典集合是模糊集合的特殊情形。 2.2 模糊集合运算及其性质 2.2.1 定义 现将经典集合的运算推广到模糊集合。由于模糊集合中没有点和集之间的绝 对属于关系,所以其运算的定义只能以隶属函数间的关系来确定。 定义 2.2 [2] :论域 X 上的模糊集合 ,A B ,则有: 包含:对于任意 x X ,有 ( ) A x  ( ) B x   A B ; 相等:对于任意 x X ,有 ( ) A x  ( ) B x   . A B 定义 2.3 [1] :论域 X 上的模糊集合 ,A B ,定义: 并:对于任意 x X , A B 的隶属函数 ( ) A x 为: ( )( ) A B x   ( ) A x  ( ) max( B x  ( ), A x B x ( )); 交:对于任意 x X , A B 的隶属函数 ( ) A x 为: 2
( )( ) A B x   ( ) A x  ( ) min( B x  ( ), A x B x ( )); 补:对于任意 x X , ~ A 的隶属函数 ( ) A x 为: ~ A 1   ( ). A x 2.2.2 性质 (1)交换律: (2)幂等律: ; A B B A A B B A       ; ; A A A A A A     , (3)结合律: ( A B      C A B C ) ( ); ( A B      C A B C ) ( ); (4)分配律: (       B C A B ); A C A A ) ( ) (       B C A B A C ( ) ( ) ( ); (5)吸收律: (    A B A ) , A A    A B ( ) ; A (6)对偶律: ~ ( A B    ) ~ A ~ , ~ ( B A B    ) ~ A ~ ; B (7)还原律: ~ (~ ) A ; A (8)同一律: A    , A A X   ; A (9)零律: A       , A X X . 2.3截集 定义 2.4 [1] :设 A 为论域 X 中的模糊集合, [0,1]  ,定义 A 的“截集” 为: A   { | ( ) x A x  }  实数称为“阈值”又称为“置信水平”。特别是,当集合 A   { | ( ) x A x  }  称为 A 的“强截集”。 定理 2.1 [1] :令 A B、 为模糊集合,则以下等式成立: ① ( A B  )   A  B   ② ( A B  )   A  B   3
定理 2.2 [1] :令 A 为模糊集合,  、 [0,1] 且  ,则 A   . A 这种让由大到小取值,而 A所含的元素由少到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 种分类过程。取值越大, A所含的元素越少,分出的类就越多,分类就越细; 反之,取值越小, A所含的元素越多,分出的类就越粗,这是以后模糊聚类 分析的基础。 2.4 分解定理 模糊集合 A 的截集是经典集合,所以我们自然会考虑能否用经典集合来表 示模糊集合,模糊集合的分解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定义 2.5 [3] :设 [0,1]  , A 为论域 X 上的模糊集合,定义与集合 A的数 积为模糊集合 B ,其隶属函数为: , x A      0 , x A  ( ) B x    定理 2.3 [3] :(分解定理)令 A 为论域 X 中的模糊集合,则 A   [0,1]    A 分解定理是模糊数学的重要定理之一,由分解定理可知各数积项的最终计算 是取最大值,所以只需要计算各区间中上界与其相应截集的数积。 4
3 模糊关系 3.1 模糊关系基本概念 定义 3.1 [1] :集合 X 到集合Y 的一个“二元模糊关系” R 是给定论域 X Y 中的模糊集合,记为: X R Y 模糊关系 R 的隶属函数 ( , R x y 是 X Y 到实数区间[0,1] 的一个映射。特别 ) 地,当 X Y 时,称 R 为论域 X 中的模糊关系。对于任意 x X , y Y ,隶属函 数 ( , R x y 事实上表示 x ) y、 之间存在关系 R 的程度。 由于模糊关系 R 是笛卡尔积 X Y 中的模糊集合,所有前面介绍的模糊集合 的运算、性质、截集及分解定理都完全适用于模糊关系,在此不做赘述。 定义 3.2 [4] :设 R 为集合 X 到Y 的模糊关系,则 R 的“逆关系” TR 是集合Y 到 X 的模糊关系,它们的隶属函数之间有关系式:  R ( , x y )  R T 3.2 模糊矩阵与截矩阵 ( , ) (x X,y Y) y x   当论域为有限集合时,对于二元模糊关系常常采用模糊矩阵来描述。 3.2.1 模糊矩阵及其运算 定义 3.3 [4] :如果 X 与Y 都是有限集,则 X 到Y 的模糊关系的隶属函数值可 用一个矩阵表示。设 X={ , x x 1 2 , ,  x }m , Y  { , y y 1 2 , ,  y }n , R 是 X 到Y 的一个模糊 关系,令 r ij  R ( , x y i j ) ( i  1,2, ,  ; m j  1,2, 则称矩阵 [  R ]ij m n r  为“模糊矩阵”。  ,若其所有元素满足 [0,1] , ) n ijr  , 定义 3.4 [4] :设 [  R ]ij m n r  、 [  S s ]ij n m  均为 n m 模糊矩阵,则 r ①当且仅当 ij s 时, R “等于” S ,记为 R S ; ij 5
②当且仅当 ijr  ijs 时, S “包含” R ,记为 R S ; ③定义 R 与 S 的“并运算”为 R S =[ r ij  ] s ij n m  ; ④定义 R 与 S 的“交运算”为 R S =[ r ij  ] s ij n m  ; ⑤定义 R 的“补运算”为 ~ R [1   ] r ij n m  . 3.2.2 截矩阵 定义 3.5 [1] :设 R 为 n m 模糊矩阵,对于任意实数 [0,1]  ,定义 R 的“截 集”为 R   ( ' )ij r n m  ,且有 3.3 模糊关系合成 ' r ij 1 , r   ij 0 , r  ij     如果已知 X Y 中的关系 R 和Y Z 中的关系 S ,要想通过 R 和 S 求出 X Z 中的某个关系Q ,则需要研究关系的合成运算。 定义 3.6 [1] :设 Q 、 R 为两个模糊关系,且Q  X Y , R  Y Z ,定义模 糊关系Q 对 R 的“合成”为模糊关系Q R ,对于任意 x X , y Y , z Z ,模糊 合成关系的隶属函数为:  Q R  ( , ) x z   y Y   (  Q ( , x y )   R ( , )) y z 定义 3.7 [1] :设模糊矩阵 [  R ]ij n m r  、 [  S ]ij m l s  ,定义矩阵 R 与 S 的“合成” 为 R  S =[ ]ij n l e  , R  S 的元素为: e ij m (   1 k  r ik  s kj ) 令Q 、 R 和 S 为任意模糊关系,则模糊关系的合成运算具有如下性质: (1)结合律: (  R Q S  )  ( R Q S   ) (2)对  的分配律: (  R Q S   ) ( R Q  )  ( R S  ) 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