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1 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选择题共 35 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读“中国疆域图”(图 1),完成 1 -2 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跨南北半球 B.地跨寒、温、热三带 C.临海,海陆兼备 D.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2.图中甲地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黎族 C.苗族 D.壮族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 2),完成 3 -4 题。 3.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是由于 A.地球自转 B.地球形状 C.太阳运动 D.地球公转 4.下列节气时段中,海南全为昼长夜短的是 A.立春→谷雨 B.立夏→大暑 C.立秋→霜降 D.立冬→大寒 5.“幽谷春风起,巅峰雪未消。”诗句所反映的现象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6.小明和家人计划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自驾旅游,最适用的地图是 A.电子导航图 B.遥感影像图 C.矿产分布图 D.人口分布图 7.某班同学计划在未来几天组织一场室外篮 球比赛,根据天气预报(图 3),最适合比赛的 时间是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8.我国宣布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行为符合这一目标和低 碳环保理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燃放烟花爆竹 C.购物使用塑料袋 D.课本循环使用 2021 年 5 月 7 日—10 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行,本次展会的吉祥物是海 南黑冠长臂猿“元宵”。据此完成 9-10 题。 9.海南黑冠长臂猿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A.大田 B.铜鼓岭 C.五指山 D.霸王岭 10.消博会汇集国内外消费精品,图 4 中的序号与下列宣 传语所代表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对应正确的是 A.①—“晋展风采”B.②—“豫众不同” C.③—“皖美消费”D.④—“冀艺精湛” 11. 2020 年底,中尼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 8848. 86 米。人们惊呼:“珠峰 长高了!”珠峰长高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气候影响 B.板块运动 C.海平面上升 D.人类活动 我国某地景观图(图 5),可见阶梯状稻田、大面积的竹林和古朴的民居。据此完成 12-13 题。 12.图中景观的聚落形式及主要的生产方式是 ①城市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生产④从事非农业生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3.该聚落可能位于我国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4.东北一年一季(熟)的水稻,经试种,在海南琼海一年可种四季。这主要得益于海南 A.纬度低,热量丰富 B.平原广,土壤肥沃 C.温差大,冬冷夏热 D.水源足,灌溉便利 某地区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石油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匾乏。据此完成 15-17 题。 15.材料中描述的地区是 A.欧洲西部 B.东南亚 C.南亚 D.西亚 16.该地区的主要人种和大多数居民使用的语言是 A.黑色人种—西班牙语 B.黄色人种—汉语 C.白色人种—阿拉伯语 D.白色人种—英语 17.该地区水资源匾乏的原因是 A.气候干燥 B.人口稠密 C.季风影响 D.农业发达 读“我国七次人口普查情况示意图” (图 6),完成 18—19 题。 18.从图 6 可看出,建国以来我国人口 ①增长先慢后快②增长先快后慢 ③总数不断增加④总数先减后增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总数越多越好 B.增长越快越好 C.增长越慢越好 D.应当均衡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互利共赢;粤港 澳大湾 区正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科创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完成 20-21 题。 20.港澳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其优势条件是 A.自然资源丰富 B.土地面积广大 C.地理位置优越 D.重工业发达 21.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能力显著增强得益于下列哪个产业的发展 A.交通运输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消费品制造业 D.石油化学工业 中国袁隆平团队在非洲设立了多个杂交水稻试验基地。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图 7), 完成 22--23 题。 22.最适合开展水稻抗旱性试验研究的地点是 A.①B.② C.③D.④ 23.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属于 A.南南对话 B.南南合作 C.南北合作 D.南北对话 2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设置休渔期,修复渔业资源②大规模填海造陆,兴建别墅 ③砍伐红树林,发展水产养殖④污水处理达标方可排放入海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25.下列关于南极、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7 月是极地科考的最佳时间 B.气候干冷,水资源贫乏 C.企鹅为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D.光照充足,天然林茂密 26.下列关于我国海洋蓝色国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国土最南端是永兴岛 B.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C.黄岩岛、钓鱼岛位于南海 D.大陆架上油气资源匮乏 2021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 源的有力支撑。读表 1,完成 27---28 题。 表 1 我国长江流域南北地区部分资源调查表
27.关于我国长江流域南北地区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南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 B.以南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多 C.以北地区耕地少,水资源多 D.以北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 28.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解决长江流域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有效措施是 A.大量抽取地下水 B.大规模人工降雨 C.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D.修建水库蓄水 读两国示意图(图 8),完成 29-30 题。 29.关于两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濒临大西洋 B.河流均自西向东流 C.中部地势低平 D.热带雨林面积广大 30.关于两国人文地理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集中在本国北部 B.人口数量均为所在大洲之最 C.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D.盛产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海南岛、台湾岛都是祖国的宝岛,读 “海南岛、台湾岛简图”(图 9),完成 31 --32 题。 31.夏秋季影响两岛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寒潮 B.伏旱 C.沙尘暴 D.台风 32.下列关于两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均位于温带 B.均濒临东海 C.河流自东向西流 D.台湾先看到日出 读“我国局部地区铁路示意图 ,(图 10),完成 33--34 题。 33.川藏铁路经过的地形区有 ①四川盆地②横断山脉 ③青藏高原④黄土高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34.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都经过的区域是 A.长江、黄河水源地 B.高原气候区和半干旱区
C.内流区和外流区 D.地势第一和第二级阶梯 35.读图 11,下列关于四个地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位于太平洋板块 B.②所在大洋跨纬度最广 C.③东侧临近大洋洲 D.④所在大洋东岸是非洲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3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俄罗斯地域辽阔,东部广大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城市和主要工业区多分布 在 欧洲部分。 材料二: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示意图(图 12) (1)甲地是 的农业类型以 气候,其所在大洲的地形以 为主,受地形、气候影响,该地 为主。 (2)根据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的河流流向,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特点 是 季,原因是乙 地受 影响明显。 ,乙地与甲地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大,乙地降水集中在 (3)俄罗斯重工业发达,得益于 送天然气,俄罗斯国内货运以铁路运输为主,河流运输不占主导地位,原因是 分)。 资源丰富。俄罗斯通过 运输向中 国输 (2 37.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图中灰色阴影部分)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 之一。 材料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图 13)
(1)①和②地区以甲 是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 地区(填序号)。 (山脉)—淮河一线为界;③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2)①地区河流流量比②地区 ;乙地曾经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谋发展,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年来,通过 (3)丙工业基地的名称是 是 资源、交通方面分析,2 分)。 , 请分析长江对于丁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丁为长江经济带,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 ,近 (从 3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为培养地理实践力,海南某学校组织学生在本岛开展研学活动。 材料二:学生绘制的研学地点等高线地形图(图 14 甲)和海南岛地形分布示意图(图 14 乙) (1)图 14 甲中,山峰位于研学集合点的 实际不符的是 (填序号)。 方向,学生绘制的河流支流①和②中, 与 【作图】请根据图 14 甲中的数字式比例尺,在答题卡绘图区内画出线段式比例尺。 (2)图 14 甲所示的地形类型是 这里天然林茂密,植被类型主要是 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部。研学中发现 (3)海南岛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太平洋与 洋的联结部位。 海 港至东方一带,请从工业对环境的 影响分析, 南岛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 A 这样布局的原因是: (2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