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云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的 4 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立于宗庙的先王神主,称之为“示”。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
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
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内外服制度
C. 禅让制
D. 宗法
制
『答案』D
2.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图 1 所示的中央机构属于
A. 秦朝
『答案』C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隋唐时期,
在选官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是
A. 察举制
『答案』C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世卿世禄制
4.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5. 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四十余万中国军队同二十多万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
区激战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该战役是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B
6. 1912 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
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该报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B
7.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确立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
『答案』A
8. 下图是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的场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
了
A. “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A
9. 某同学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张传单:“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
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就在此-举了!”与该传单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安事变
B. 五四运动
C. 反割台斗争
D. 七七事变
『答案』B
10. 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执政者是
A. 伊斯科奈斯
B. 梭伦
C. 克利斯提尼
D. 伯里克利
『答案』D
11. 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
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
供法律保障的是
A. 《1787 年宪法》
B. 《权利法案》
C. 《1871 年宪法》
D. 《独立宣言》
『答案』B
12. 下列内容属于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是
A.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B.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C.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D.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答案』D
13.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体现的是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靠天吃饭的观念
『答案』A
B.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14.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A. 重农抑商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B. 自由主义贸易
D. 朝贡贸易体制
15. 下表是 1966-198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3.9
4.0
5.1
8.1
表格中,1981-198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16.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
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干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 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 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
C. 传统交通工具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 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答案』D
17.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这一现
象表明
A.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
C. 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D. 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
『答案』B
18. 被喻为“狮子”和“狐狸”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 R"(复
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该措施针对
的是
A. 农业
业
『答案』B
B. 工业
C. 社会保障
D. 金融
19. 1920-1921 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
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
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采取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B
B. 新经济政策
D. 工业化政策
20. 下图是某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标志图案。该组织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是
A. 亚太经合组织
B. 欧洲联盟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21. 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巴达维说:“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
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
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世界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这表明经济
全球化
A. 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空前挑战
B. 导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最终确立
C. 阻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D. 给各国经济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答案』A
22.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这些思想主张属
于
A. 儒家
『答案』D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23. 顾炎武以精卫自比,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体现的情怀是
A. 知行合一
B. 天人合一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循天下之公
『答案』C
24.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
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下列属于文人画的是
A. 阎立本《步辇图》
C. 米友仁《云山图》
B.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D.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答案』C
25. 19 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
法运动,他们主张
A.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实行民主共和制
『答案』A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2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使教育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我
国政府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恢复高考制度
C. 提出“双百”方针
D. 提出“二为”方向
『答案』A
27.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提
出此思想观点的是
A. 苏格拉底
B. 泰勒斯
C. 西塞罗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D
28.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神权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禁欲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B
29. 这一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 19 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的看法,
其学说的创立者被称之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该学说是
A.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B. 施莱登的细胞学说
C. 林耐的动植物分类法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D
30.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默片时代一有声电影黑白时代一有声电影彩色时代”。下列属于默
片时代的代表作是
A. 《摩登时代》 B. 《泰坦尼克号》
C. 《珍珠港》
D. 《玩具总动员》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
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的起源一直
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
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西方“冷战”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
——摘编自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变化,它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材料三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
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
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产生的主要原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新兴力量。它们的崛起对世
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
矛盾。
(2)新兴力量: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兴起。影响: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3)积极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世界和
平;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
材料二 1912 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
3.2 万元。到 1921 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 12 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
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 1922 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货 350 万日元。1927 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
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
达 4000 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
化重任。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
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 1957 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
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材料一反映出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趋
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
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趋势:发展较快。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运动的影响;一战的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2)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等。
(3)措施:推行一五计划。影响: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