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上半年贵州教师资格小学美术面试真题及答案
小学美术《雕塑之美》
一、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上课之前,教师在桌子上展示多件小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游
戏,找出其中的雕塑作品。(兵马俑、泥人、刺绣作品、剪纸作品、唐三彩)
学生分类结果:兵马俑、泥人、唐三彩为雕塑作品。
由这个小游戏,引出今天的课题:《雕塑之美》。
环节二:描述分析
1.了解雕塑的概念
利用课件出示多幅雕塑作品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能
说一下,什么是雕塑呢?”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的纪念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雕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
总称,是用可塑的、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的各种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
2.了解雕塑的分类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图片中的雕塑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都有哪
些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圆雕、浮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雕塑的表现形式有圆雕和浮雕”,圆雕是可供四面欣
赏的雕塑。浮雕则只能从一面去欣赏,通常有一个底板为依托。
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在这里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雕实物是否可以
360°观看,浮雕雕塑是否可以 180°观看;之后让学生触摸雕塑,感知雕塑的质感,了解不
同的雕塑材料所带来的质感是不同的。如石制的感觉粗犷,玉材质的感觉细腻。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出示“奉先寺卢舍那佛头像”,并且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它的表现形
式是什么;2.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思考之后得出:卢舍那大佛是一个圆雕作品,给人一种庄严凝重之感。
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美术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下这个佛像,看看它有什么
特点,引导学生从形状、体积大小以及材质质感三方面进行思考”。
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卢舍那大佛它的形
状是自然形(人形),从图片中能看出它的体积巨大,由于它的材质是由石头雕刻形成,所以
整个佛像给人凝重朴实之感,在这里能够看出,中国的古代雕刻艺术十分淳熟,是世界艺
术的瑰宝。
环节四:欣赏评价
教师继续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习的鉴赏方法进行再次的
巩固提升练习。用兵马俑与卢舍那大佛进行对比,说出二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兵马俑的
小模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分析一下它和刚刚我们看到的卢舍那大佛,有怎样的异同
之处呢?”
在学生分析之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对比表格,并将卢舍那大佛的特点填充完整。
小组讨论之后,找学生上讲台完善板书。
根据表格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总结:
相同点:均为圆雕作品、生动形象。
不同点:相对于卢舍那大佛,兵马俑的刻画更加细腻生动、发丝清晰可见、更加注重
细部刻画,二者材质也有所区别,卢舍那大佛为石刻,兵马俑为陶制。
环节五:小节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由教师总结课程内容、进行情感升华,并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跟家人
一同去美术馆欣赏雕塑作品。
【板书设计】
雕塑之美
一、雕塑概念: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寓意。
二、雕塑分类:圆雕、浮雕、镂空雕
三、艺术特色:①材质②造型③体量④质感
二、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一下圆雕和浮雕。
参考答案:雕塑的种类有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
其中在大型雕塑物上最常见的是圆雕和浮雕作品。所谓圆雕,是指不附在任何背景上
面,可以从 360°进行全方位观赏的立体雕塑,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
下全方位进行雕刻。著名的圆雕作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乐山大佛、大卫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刻手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
艺术表现形式,浮雕不同于圆雕,它仅仅能从 180°进行平面的观看。著名的浮雕作品如《马
赛曲》等。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
2.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答案: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
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
的审美意识,并且能够通过和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从而激发
学生的探究性。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树立美术创造的信心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
第一、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第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
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深入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
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创新思维的萌发,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
触过的、熟悉的事物,所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
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
发,保持艺术的创造性,把学生的创意思维真正激发出来。
小学美术《剪纸故事》
一、试讲题目
1.题目:中年级《剪纸故事》教学
2.内容:
设计与制作(剪刻几个人物,将他们组合成故事,粘贴在底纸上)。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
(2)按课题需要用教具示范和讲解,要求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学生能看清楚教师的示范;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剪刻的要领以及设计和制作剪纸故事的步骤;
(4)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剪纸艺术的人文内涵;
(5)表达准确、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答辩题目:
1.你本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什么?
2.简述一下剪纸的分类。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一张红纸不算大,剪刀代笔巧画画。画鱼画猪画人物,贴在窗上叫窗花。”提
出问题:
1.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剪纸)
2.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剪纸?(过年的时候贴玻璃上的窗花,办喜事的时候贴门上的“囍”
等等。)
教师引出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从而引出
课题《剪纸故事》。
活动二:描述分析
多媒体出示《戏剧人物》《猫捉鼠》两幅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戏剧人物》和《猫捉鼠》这两幅剪纸有什么不同点?(《戏剧人物》剪刻精细,《猫
捉鼠》剪刻粗犷。)
2.这些剪纸的相同点是什么?(头部线条比较稠密,线与线之间相连)
教师总结: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生活习性的不同,造就了南北方不同的剪纸风格,南方
以并且线与线之间不断开,即线线相连。精巧秀美见长,北方以粗犷简约居多。但是不管
哪种风格都着重对于头部及五官的刻画。
3.展示学生作品《洗澡》、《打篮球》,请同桌之间交流,这些剪纸都在讲述什么故(表现
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4.你想用剪纸表达什么故事?(想表现和姐姐一起跳绳的场景,和妈妈一起逛街场景,和
同学一起玩皮球的场景...)
教师总结:剪纸一般都选取有情节性的故事进行剪刻,满足我们日常的审美需求。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喂鸽子”剪纸作品,首先剪出人物外形,然后用刀刻出细节,最后添加组
合成一个场景故事。
步骤:
(1)剪外形
(2)刻细节
(3)组合添加环节
活动四:实践展评
1.布置练习:将构思好的故事情节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
2.教师巡视辅导,给予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剪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并提醒用刀用
剪安全。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小结: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爱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
2.课下搜集我国其他传统艺术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剪纸故事
特点:线线相连
步骤:1.剪外形,2 刻细节,3.组合添加
三、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美术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美术课程中至关重要,
情感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等。价值观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
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能够养成热爱中国传统
剪纸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品德。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主要是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在新课讲授环节穿插了很多剪纸
文化的讲解,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剪纸的美好情感。比如在让学生认识到南北剪纸文化的不
同。在小结作业再次升华情感:剪纸世世代代传递着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感情和风俗习
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和生存需求。
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相信必能感染到学生。促使他们养成热爱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热
爱传统文化的美好品德。
2.简述一下剪纸的分类。
参考答案:剪纸种类繁多,从式样上可分为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
纸等。剪纸从用途上可分为窗花、绣花样稿、喜花、墙花、礼花、灯花等种类。一般常见
的是单色剪纸,主要以红色为主。也有黑色或其他色彩的剪纸,多采取阳刻、阴刻、或阴
阳并刻的艺术手法,特点是单纯、明快,对比强烈,表现力丰富。白色剪纸多为刺绣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