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 4 页,“答题卷”共 6 页。请务 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 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 4.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 6 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 ④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⑥ ⑦但愿人长久, ⑧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诸葛亮《出师表》) (王湾《次北固山下》)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居易《观刈麦》) (李商隐《无题》)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江春入旧年。 ,小麦覆陇黄。 。 。 。 ,百废具兴。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 分)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 世事的人,自然,质朴。 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 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 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振撼。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不ān( )世事 劲.( )松 呜咽.( )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3)“厉”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凌厉”的“厉”意思应为( )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A. 严格 B. 严厉 C. 凶猛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 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 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以上文段出自《 》,描写的人物是 (人名)。 (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 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 名)究竟是什么人? 4. 九年级某班以“我是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 (潜 (人
参与解决。(12 分) (1)普法活动我宣传 活动中,班级进行《环保法》普法宣传,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 传语。 (2)道德风尚我倡议 陈洁同学为本次活动拟了一份倡议书。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为了强化同学们的公民意识,营造“争做合格小公民”的浓郁氛围,特向大家发出如下 倡议: 一、爱国守法,自觉培育爱国情操,遵守各项法令制度; 二、诚实守信,严于律己,[A]坚决杜绝考试没有舞弊行为; 三、团结友善,与同学和睦相处,尊敬师长,关心他人; 四、乐于奉献,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B]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执行一个合格小公民应尽的责任。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3)助人为乐我践行 ”一词删除。 ”一词改为“ ”。 张爷爷患高血压病,近日收到女儿从外地寄来的降压药,但不知怎么服用。下面是降压 药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从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转告张爷爷,要求语言简明, 表达得体,不超过 30 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规格】5 mg/片。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推荐剂量为 10 mg,每日一次,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 可以长期连续用药。 二、阅读(5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 分)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 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 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 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 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 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 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 “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 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
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 “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 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 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 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 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 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 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 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 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 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 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 的笑容,我笑了。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5. “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 当的内容。(4 分) 五岁时 七岁时 九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3 分) 愤愤地 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6.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怯怯地 B. 失望地 C. 愤愤地 D. 怯怯地 7.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 分)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失望地 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8.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 分) [二](17 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
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 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 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 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 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 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 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 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 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 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 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 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 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 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 分) 11. 本文②③段,列举 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5 分)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 这一中心论点。 12.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 分) [三](15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交通: 豁然: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豁然..开朗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泉香而酒洌. (5)杂然而前陈.者 陈: 15.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悉: 洌: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6. 《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 分) 17. 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 分)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三、写作(55 分) 18. 请以“你是我最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 600 字。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55 分)
2016 安徽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 yè (共 3 分。每空 1 分) 一、(35 分)1. (10 分)(1)①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海日生残夜 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 夜来南风起 ⑤夜吟应觉月光寒 ⑥政通人和 ⑦千里共婵娟 ⑧夕阳西下(共 6 分。选填 6 句,每句 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共 4 分。每句 1 分,有漏字、 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9 分)(1)谙 jìng (2)振撼震撼(共 2 分。每空 1 分) (3)C(共 2 分) (4)示例: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共 2 分) 【解析】(1)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识。注意“劲”是多音字。读“jìng”时意思为“坚强有 力;力量大”,读“jìn”时意思为“力气,神态;态度,精神”等。这里表现松树的遒劲有 力,应读“jìng”。(2)题考查错别字的辨识。“振”有“挥动;摇动;奋起;振作”的意思, “震”有“震动,特指地震,情绪过分激动”的意思,“震撼”表示“震动;摇撼”,因此将 “振”改为“震”。(3)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山风凌厉”中的“凌厉”形容的是“山 风”,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山风是很有力量的,因此排除“严格、严厉”,答案应选 C 项“凶 猛”。(4)题考查句式变换。题干要求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需要先将陈述句变为否定句: “作为一座山,这不是它的本分。”,再改为反问语气,加上语气词“吗”,将句号改为问号, 变为反问句“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所改句子要求句意不变。 3. (4 分)(1)水浒传(水浒) 林冲 (2)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 尼摩(共 4 分。每空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识记。(1)题根据语段中“花枪”“草厅”“草场”等词语,可以 知道考查的是《水浒》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主人公是“林冲”。(2)题指出是《海 底两万里》,加之给出了提示信息“潜艇名”“船长”“人名”,根据自己对该名著的文学常识 积累即可写出答案。 4. (12 分)(1)示例一:《环保法》,美好家园的守护神。示例二:增强环保法律意识,守 卫人类美好家园。(共 4 分。内容和手法各占 2 分) (2)①没有②执行履行(其它正确改动也可)(共 4 分。每小题 2 分) (3)示例:张爷爷,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共 4 分。“每天早晨”“吃 一次”“每次吃两片”各 1 分,表达简明得体 1 分) 【解析】(1)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围绕“《环保法》普法宣传”的主题,使用比喻或对偶修 辞,要注意语言简练、通俗易懂。(2)题考查病句修改。①题指出是不合逻辑。查看对应的 画线句,画线句的意思是杜绝考试舞弊行为,而不是杜绝“没有舞弊行为”,因此删去“没 有”。注意“杜绝”表示否定,同这类词的还有“防止”“以防”“避免”“阻止”“切忘”等, 在修饰病句时,要对这些词语多加注意。②题指出是搭配不当。通读该句“执行……责任” 属于搭配不当,“责任”应该是被“履行”的,因此将“执行”改为“履行”。(3)题考查信 息提取与内容转述。题干要求给张爷爷指导如何服用降压药。注意题干要求“不知怎么服用” “转告”“必要的信息”“不超过 30 字”。首先阅读降压药说明书信息,其次提取其中对用药 的关键指导语句,“5 mg/片;每日推荐剂量为 10 mg(就是一次两片);每日一次,早晨服 用较好”,再次将这些科学说明语转化为生活口头语,即“每天早上吃一次,每次吃两片”, 最后还要注意转述的对象是“张爷爷”,因此要用敬称。回答时语言简练即可,不超过 30 字。 二、(55 分) [一](23 分)
5. (4 分)五岁时: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九岁时: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 出护着奶奶(共 4 分。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注意表格中的提示信息“五岁时”,集中 在第三段“女儿五岁那年”,从女儿的语言:“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的奶奶 一点都不好!”可以提取出女儿的态度是“想换掉奶奶”;“九岁时”集中在第五段“女儿九 岁那年”,从文中“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等语句中, 可以看出她用实际的言行保护奶奶,因此她的态度是“护着奶奶”。 6. (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搭配。第三段,女儿尚年幼,开始对 奶奶表现出不满,此时,还不敢大力声张,结合具体语境,第一个括号处,女儿向妈妈提意 见,她揣摩不透大人的心思,因此内心当然是“怯怯地”,当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时,难免内 心是“失望地”;第四段,女儿年岁稍长,对奶奶的不满更加严重,联系具体语境中“她回 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只有“愤愤地”能表达出女儿此刻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 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D。 7. (6 分)①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 一样寒冷。②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 的快乐。(共 6 分。每小题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第①句定位到第二段,“那个冬天,很冷……”,这 句独立成段,一方面写出了外界的天气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深挖这句的深层意思,“一切 景语皆情语”,天气的寒冷也暗示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这点就要结合第一段的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第一段叙写了婆婆生病、女儿生病,在这样的困境下,自己也只能跟着两个哭着的 病人哭了起来,写出了“我”的无助,内心如同冬天一样寒冷。第②句重在情感的理解,女 儿和奶奶一起钓蝴蝶,经过成长,懂得了关爱和理解奶奶,让奶奶体会到家人给的温暖是最 快乐的事情,自己也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祖孙俩人享受这个游戏的快乐。 8. (6 分)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作为母亲,“我” 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共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女儿成长的不同年纪里,“我”教育引导她的方式 不同,如五岁时,当她想换想奶奶,“我”是将她“搂在怀里”教导她,七岁时,她看不起 奶奶,“我”将她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等,以及“我”对女儿说的话,可以看 出“我”的用心引导以及呵护女儿的成长,也体现出了“我”关爱孩子。通过女儿因对奶奶 的一切不满而被“我”训斥,看见男孩子向婆婆扔香蕉,想要上去制止等行为,可以看出“我” 通情达理,对婆婆关爱包容,心地善良。 9. (4 分)示例:①成长需要时间。②成长过程是曲折的。③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改正错误。 ④成长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⑤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⑥成长需要引导呵护。(共 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拓展延伸。做题时,结合文中事件,围绕对“成长”的思考,如: 由文中女儿成长的不同阶段里对奶奶的态度,可以写出时间对成长的重要性;由母亲教育女 儿要敬重和包容奶奶,可以得出成长中需要关爱他人和家长的引导呵护的启示;由女儿被母 亲训斥之后,勇敢承认错误:“妈妈,我错了”,可以看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改正错误等启示。 结合原文,任选两点,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二](17 分) 10. (2 分)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共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指代词的含义。定位到第①段,“这样说”的指代内容应向上文寻找,即 “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由此,可 知答案。
11. (5 分)“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共 5 分。前一空 3 分,后一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据及提取中心论点。从第②段“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 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内容中, 可以提取关键信息,填出第一空。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和第①段最后一句话“阅读其实是一 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概括得出。 12. (4 分)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 “无用之用”的论述。(共 4 分。作用 2 分,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结构上的作用。画线句上半句是对第④段阅读“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 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的承接与总结。下半句则直接引出“这‘轻’, 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因此,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引出下文。 13. (6 分)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 利心的阅读境界。(共 6 分。每点 3 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段“……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可知,作者赞同的不是“暴走”式阅读,而是细嚼慢咽似的阅读方式;第③段“问他当时为 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第④段“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 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 和难忘……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写出阅读要不带功利心;第⑦段“这样的阅 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体 现了阅读要选择有文化分量的精神食粮。 [三](15 分) 14. (5 分)(1)开阔敞亮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完全,都 (4)清澈 (5)摆 开,摆放,陈列(共 5 分。每小题 1 分) 15. (4 分)(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共 4 分。每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句注意翻译出“平旷”指平坦开阔,“俨然”指整 齐的样子。(2)句注意翻译出“临”的意思,即“到”。 16. (2 分)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共 2 分。每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层次内容的概括。第一层通过“临尽水源”“山有小口”“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等句可以看出,这是根据渔人的行踪来写发现桃花源和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第二层写的是渔人看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17. (4 分)《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 乐。(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桃花源记》中通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了作者 向往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醉翁亭记》中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表现的是作者对太平盛世、百姓与太守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三、(55 分) 18. (55 分) 世界上最清澈的,还是你那双眼眸。 谈起我最牵挂的那个人,心中思绪万千。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你那双不沾染任何尘 ——题记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世的眼眸。 犹记得你刚出生时的样子,那年,我也才五岁。母亲刚生下你时,身体很虚,父亲也常 年奔波在外,家里人对你就有点照顾不周了。我自告奋勇地承担起照顾你的责任。当时的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