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及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
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2000 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滚滚沙尘掠过华北、东
北,跨过长江,直指祖国东南。频繁袭来的沙尘暴使人们体验到风沙的无情,天灾的恐怖。
一份权威的统计资料显示出一种可怕的趋势:我国沙漠化的扩展速度在不断加快。20 世纪
70 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推进 1560 平方公里,90 年代扩展速度达到每年 2460 平方公里。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50 一 70 年代的 20 年间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了 26 次,80 年代至 90
年代有 37 次。
2、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北京正北方,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据说
从前每到夏天,这里绿草连天,牛羊满地,一片“风吹草低现牛羊”的优美景致。由于当地
水草丰美,所产的苏尼特羊肉质鲜美被北京东来顺饭庄列为首选羊肉。可去年 8 月再踏足其
上时,却发现这里既没有草,也很少看到牛羊,只剩下干燥的风裹着沙砾刺得人脸生疼。放
眼望去,零星点缀着枯草的黄沙地连到天边,偶然会看见瘦骨嶙峋的死羊躺在地上。
3、发菜和甘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固沙植物,在保护草场资源、防止荒漠化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近年山于乱采滥挖,不仅使资源濒临枯竭,还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
沙尘暴频频光顾。据专家介绍,每挖二两发菜,要破坏相当于 16 个足球场大的草地;每挖
1 公斤野生甘草,就可使 20 亩草原沙化。在宁夏西部地区。每年外出找发菜、挖甘草者约
有 10 多万人。“甘草之乡”盐池县的马儿庄、惠安堡和冯记沟乡一带,20 世纪 80 年代还是
芳草姜萎的绿色莽原,如今,己变得满日疮痍,流沙茫茫,几乎寸草不生。
4、海口万绿园是海口市的对外窗口,园内停车场有成片的名贵树木——印度紫檀,令
到此游览的人欣喜不己。然而,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200 多棵紫檀树被绕上
电线,缠上铁丝,钉上开头、插座,挂上电话,充当起灯柱。最多的一棵树上竟有七八个开
头、插座,铁丝己深深地陷入树身,树干被弄得伤痕累累。
5、从前年秋天到去年秋天的三个植树季节里,内蒙古苏木特镇的乌日更达赖和他家周
围的 7 户牧民共种了 3 万多亩树,最多一户造林面积达 7000 多亩。据悉,全苏木特内镇现
在己有 28 户牧民跟随乌日更达赖,在沙漠中建起自己的“绿色庄园”。当年那片无人烟,鸟
兽绝迹荒漠,如今变成 10 万多亩的绿洲。在绿洲中央的水库里,活蹦乱跳着几万尾鱼。芦
苇荡的周围是五彩野花和姜萎芳草,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一位治沙专家说,从理论上讲,
这里是“生命禁区”的神话。
6、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素以水量大,自净能力强而著称,现在也面目全非了。沿
干流上大中城市排放 63 亿吨污水,以致每个城镇附近江段都有 10-30 公里不等的污水染段,
加起来总长超过 500 公里;江面每年有航船 30 多万艘次,向江中排放 36 亿吨污水:沿江两
岸及船舶向江中丢弃的垃圾更是难以计数。2000 年 10 月,记者再次看到长江,依然水质浑
浊,江面漂浮着稻草屑、泡沫饭盒及死猪、死鸡。靠近葛洲坝的垃圾积累了 3 米厚,人站在
垃圾上面居然沉不下去。长江是沿江各城镇主要的纳污水体,又是人们主要的活饮用水源。
人们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自己排污自己吃。
7、有关专家指出,从源头抓起,下决心对产业、产品结构动“大手术”,是解决污染
反弹的治本之策。以山东的造纸业为例,尽管目前己调整到 248 家,所排放的 COD(化学耗
氧量)仍占全省工业 COD 排放总量的 59.6%。这些造纸厂每天的治污运行费用高达几万元,
仍很难实现长期稳定达标,必须继续,集中治理。济宁市将原来的 13 家麦草制浆企业调整
为 3 家,麦草制浆能力压缩了 69%,纸产量却上升了 43%,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8、市民随意弃置的废旧彩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危害城市蓝天水清地绿的一个新污
染源,据环保专家作称,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回收渠道,目前十有八九有废家电弃置后都得
不到妥善处理,大多混同于一般生活垃圾填埋,构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值得提醒的
是,电冰箱中的制冷剂和发泡剂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电视机显像属于具有爆炸性废物,荧
光屏为含汞的废物。这些东西会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漏,造成空气、土壤和水质的严重
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9、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白色污染”可是无论是去菜市场买菜,还是到商店购物,
大家用塑料袋盛装食品、物品都习以为常,欣然接受。结果,我们经常会看到如下景象:大
风起处,塑料袋挂满路旁树技,有的比圣诞树还“多彩”。学校老师在周日组织学生们捡拾
废塑料袋,其行动真是可敬可赞,让人感动,可是他们捡得完吗?白色污染天天在我们身边
泛滥,消灭它,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10. 2002 年 1 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在会上指出,保护环
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
华民族的复兴。他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保护
好坏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不
能把坏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来,要让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决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生路”的事情。
三、申论要求
1. 请用不超过 150 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要求:有条理、有层次。(20
分)
2. 请用不超过 350 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方案可以是全方面的,
也可以是就某一方面的。要求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分)
3、就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用 1200 字左右的篇幅,自拟题目进行议论。要求:中心明
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解析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第一年申论考试查的就是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
随着对这一问题探讨和认识的不断深入,D 省又对此进行了深一步的考查。
考生在提出对策建设议和论述时应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或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上面下功夫。
二、参考答案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造到了严重的破坏。江河水城严重污染,草原沙漠
化不断扩大,沙尘暴频繁肆虐,工业污染和生活废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都说明
了我国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
2、 (1)必须按中央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对各地方政府绩考核本内容。
(2)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实施。大力提倡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3)加强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宏观调控,对跨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城水域污染、大气污
染、沙漠化等严重污染源,由中央统筹管理和调控。
(4)加强工作污染源的监控和管理。
(5)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地域或广大偏僻地区,使人人
都了解国家的环保战略和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3、
实施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人们都在谈论如何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已子孙后
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
环,人们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当今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
能够使环境保护朝着右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
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
球生态系统的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们应做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
处,使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
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
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
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
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
前提,缺一不可。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
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
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
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
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 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
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
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
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
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
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
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
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
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
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
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
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我们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
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柺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
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