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
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
下列适合的是()。
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
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
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
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
2.某教材设置有“感受儒家文化”的学习专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初步了解儒家思想。
下列文献,不适合的是()。
A.《齐桓晋文之事》
B.《劝学》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谏逐客书》
3.某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选文有《雨巷》《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下列单元主要教
学目标的设计,合适的是()。
A.借助细腻的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B.置身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C.联系作品描写的时代,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矛盾
D.分析丰富的修辞方法,掌握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4.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
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文化论著研读
D.语言文字应用
5.教学《鸿门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文体专题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苏武传》
B.《谏太宗十思疏》
C.《与妻书》
D.《陈情表》
6.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补充了“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对教师做
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拓展的材料多元丰富,可考虑不同文本类型或多位作者
B.通过多篇文本的专题阅读,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情感体验
C.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考虑课内外、单篇多篇的结合
D.由文本世界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
7.某练习册选择了一篇介绍我国某著名生态学家的传记,并设计了 4 道阅读思考题。其中,
能够训练学生推断能力的思考题,合适的是()。
A.这位科学家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B.这位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
C.这位科学家的生态理论对当前的环境治理有什么价值?
D.这位科学家的品格和治学精神有哪些值得青少年学习?
8.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想北平》的情感基调,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梳理“故乡”的含义、
类型、价值等。对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A.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B.概念梳理难以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很难达成学习目标
C.文本之外的学习内容较多,未能凸显文本的学习价值
D.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概念,落实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9.某教材在课文的右边设计了“对话栏”,对话栏中既有“补充资料”,也有“阅读提示”,
还留有空白供学生使用。该“对话栏”倡导的主要学习策略,不合适的是()。
A.知识梳理
B.自主探究
C.阅读对话
D.圈点批注
10.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写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如何看
待这种‘悲凉’?”
关于教师布置此题要达成的目标.下列恰当的是()。
A.能多焦度多层次地阅读鉴赏,对优秀文学作品能常读常新
B.培养观察、描绘自然的意识,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C.能在阅读鉴赏中,把握景物的特点与作者情感抒发的关系
D.学会关注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辨析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
11.阅读《窦娥冤》的评课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关汉卿是了不起的大戏剧家.但关汉卿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与高一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再加上剧本这样的文学样式,学生很难进入文本。到底怎么教,是一个难题,但也不是不可
逾越的。
张老师执教关汉卿的《窦娥冤》,把教学重点放在“戏剧语言”上,着重抓对白的运用,她
通过补充对白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窦娥冤》。抓对白的形式,是从语言开始进入;补充对
白,是让学生理解对白背后的潜台词,体会它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
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堂课实现了师生在合作中与文本的对
话,在教法上是一种创新。
对上述评课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将阅读与口语训练相结合是一种创新
B.把对白作为戏剧的学习重点是恰当的
C.该教师借助扩写或补写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中的多重对话
D.补充写作背景、作者和剧本知识就能克服高一戏剧学习的困难
12.阅读《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目标:
(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活动设计:
(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
究后进行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
(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明白‘序’的一般写法”这一学习目标与文体特点相匹配
B.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
C.教师希望根据学情及时反思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
D.教学环节简明,主要活动展开有序,可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13.阅读《一片树叶》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
生 1:“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
师:谁能解答?
生 2: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
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
生 2:秋天。
生 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
(生说“同意”并点头)
师:请继续提问。
生 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
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叫“坠地”吗?
生 5:不是,这叫“飘落”。“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
师:说得好,“坠”字写出了掉落的速度快。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深入品味词语需要教师模拟生活情景支撑
B.学生提问与理解文意关系不大,教师应做引导
C.学生的问题散乱不成系统。无法达成预设目标
D.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
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
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
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表演式”教师在课堂里魅力十足,
“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
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
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强调了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
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
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
15.阅读《赤壁之战》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大战结束,周瑜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
他又会向部下怎样总结?
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他反省
的内容,好不好?
(生开始踊跃发言)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作用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氛围
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案例:
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第 16 题。
《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
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 1 课时,
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
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