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A 卷(45 分)
一、
选择题
11.空气成分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 )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12.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它表示的是( )
A.氧元素
B. 镁元素
C.硫元素
D.氯元素
1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煤
B.河水
C.天然气
D.蒸馏水
14.张华同学在家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下列灭火措施最适宜的是( )
A.关掉火源,盖上锅盖 B.将燃着的油锅甩出窗外 C.向油锅中加水
D.用风扇向油锅
扇风
15.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其反应
方程式为 BaCl2 + H2SO4 = BaSO4 ↓+ H2O ,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16.下列关于稀释浓硫酸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稀释浓硫酸时,如果不慎在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C.稀释浓硫酸时,用手接触烧杯外壁,会感到烧杯外壁温度明显升高
D.稀释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而应选择在烧杯中进行
17.测得生活中一些常用饮料的 pH 如下表所示:
食物
pH
豆浆
矿泉水
苏打水
苹果汁
7.4-7.9
7.2-7.8
7.9-8.5
2.9-3.3
人体摄入面条后胃液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胃碱,欲调节胃液酸碱平衡,可补充上述饮料中的( )
A. 苹果汁
B.矿泉水
C.苏打水
D.豆浆
18.烟花爆竹的燃放可以给节目营造更加喜庆的气氛,但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一些危害。以
下不是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的危害是( )
A.空气污染 B.噪音污染 C.白色污染 D.人员炸伤
19.2008 年 1 月我国南方遭受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人们向路面喷洒丙
三醇(化学式为 C3H8O3 )以防止路面结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丙三醇含三种元素
B.丙三醇是一种化合物
C.丙三醇中 C、H、O 原子个数比为 3:8:3
D.雨雪凝结成冰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20.下列区变 O2、H2、CO2 三种气体的方法可行的是
A.观察气体的颜色
B.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
C.分别将气体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 D.分别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二、(每空 1 分,共 10 分)
13.有下列三种物质(填序号):A.尿素 B.干冰 C.生石灰 ,其中________可用作人工降
雨;______可用作氮肥; ______可用作某些食品的干燥剂。
14.回答下列问题:
(1)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是因血液里___________浓度低,应及时补充。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重金属盐中毒,可立即大量服用_____________来解毒。
(3)2008 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正在国内传递。“祥云”火炬的燃料成分中含有丙烷
(化学式为 C3H8),丙烷属于____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丙烷完全燃烧后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在 H2O、NaOH、CH3COOH、Na2CO3 四种物质中属于酸类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
(2)碳酸氢钠俗名叫______________,该物质受热会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每空 1 分,共 10 分)
16.右表中给出了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①是____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
(2)由②③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右图是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20℃A 物质溶解度________B 物质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A 曲线上 P 点表示 50℃时 A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__;
(3)若 A 物质中混有少量 B 物质,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分离
得到 A 物质。(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元素编号 ① ② ③
原子序数 6
8
12
18.氢气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新能源,大量制取氢气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1)实
验室可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装置如右图所示,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此装置还
可 用 于 实 验 室 制 取 和 收 集 另 一 种 常 见 气 体 , 它 是 __________, 其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通过电解水的方法也可以获得氧气,但要消耗大量的电
能 。 下 列 氢 能 源 开 发 利 用 过 程 中 不 再 需 要 解 决 的 课 题 是
_________。(填序号)
A.探索廉价制氢气的方法
B.如何处理氢气燃烧的产物
C.怎样解决氢气的贮存运输问题。
四、(共 5 分)
19.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酒精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C2H6O + 3O2
2CO2 + 3H2O .试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2)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
(3)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全燃烧 100g 乙醇,能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B 卷(25 分)
一、(每空 1 分,共 10 分)
11.实验室需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25%的氯化钠溶液 50g。
(1)若要配置 2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称量和量取
B.计算
C.溶解
(2)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A.量筒、烧杯、托盘天平
B.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
C.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3)若配出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25%,则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 13g
B.烧杯中原先有水
C.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12.下图是三个甲分子和一个乙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 ”、“ ”表示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甲分子模型应是_______________.
(2)分析这个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针对这个反应过程你能总结得出的一条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克罗米”技术是指在眼镜的金属架子、自行车车把与钢圈等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
属铬(Cr)。含铬元素的一种化合物重铬酸钾(K2Cr2O7)中 Cr 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由于常温下铬要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Cr2O3)保护层。因此,镀铬前要用稀硫酸把
保护层溶解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大小
相同的镁、铬、铜三种金属片,分别投入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实验现象如下:
物质
Cr
Mg
Cu
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 产生气泡速率快 无任何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与赤铁矿(主要成分是 Fe2O3 )反应冶炼金属铁,其化学方程式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一氧化碳_______,因此尾气必须处理后才能排
放。
二、(7 分,其中 14 小题 2 分,15 小题 5 分)
14.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20℃,取 10mL 10%的 NaOH 溶液于烧杯中,逐
滴加入 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
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当加入盐酸至 10mL 时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最
高,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向烧杯
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___________色。
15.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往河中排放酸性废液中含有 CuCl2.该小组取了 100g 废液于烧
杯中,将 28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OH 溶液分四次加入,测得生成的沉淀质量与所加 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产生的沉淀质量
4g
0
12g
20g
28g
0.98g
1.96g
1.96g
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100g 废液中的 CuCl2 完全反应产生的沉淀质量为______________g。
(2)废液中 CuCl2 的质量是多少克?
(3)所加 NaOH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每空 1 分,共 8 分)
16.A~D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纯净的 A 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B、C 分别为
气态单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
它反应物及产物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2)写出“A→ B + 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 Na2SO4 溶液中可能混有 NaOH 和 Na2CO3 两种物质,为证明 NaOH 和 Na2CO3 的存在,甲、
乙两位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自主探究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有氢氧化钠存在。
(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Ba(OH)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 Na2CO3 存在。
乙同学认为:(1)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按以下方案进行探究能达到目的:
第一步: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 Na2CO3 存在,
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溶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
试液,若显红色,说明有 NaOH 存在。
经大家讨论研究确认,乙同学的方案正确。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