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江苏大学公共政策学考研真题 A 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
1.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合法化
3.事后评估
4.规制
5.理性模型
6.政策问题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公共政策学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2.通常政策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3.如何预防和治理政策主体失范
4.政策议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政策议程设定有哪些障碍因素
6.治理背景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有哪些新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哪 40 分)
1.举例说明中国公共和策规划的实践模式
2.举例说明中国政策工具箱中包含哪些工具。
四、案例分析每题 10 分,共 20 分)
【案例】
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收容遣送制度废止
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始于 1951 年,当时主要针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妓
女、社会无业游民等人群,政府成立了市收容管理组,负责组织其进行劳动改造,并转化为
从业人员予以安置。收容遣送制度的设立后来演变为对人口流动的限制。1991 年 5 月,国
务院印发的《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提出通过"约束性管理"的方式,将“三
无”人员(即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的人员)纳入收容遣送之列。收容遣送
制度一直保存下来,直到孙志刚事件的发生。
2003 年 3 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专业的孙志刚来到广州工作。由于刚到广州,
他还没来得及办理暂住证。3 月 17 日晚,他出门未带身份证,当晚他在路上被警察当做“三
无”人员被送往黄村街派出所,随后又被转送至收容站。三天后,孙志刚在一家救治收容人
员的救治站死亡。孙志刚在收容站内意外死亡的消息被一位知情者首先发到论坛上,随后《南
方都市报》的记者跟踪了这一消息,并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他们的调查情况。报道中
称,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 72 小时曾遭毒打。这一消息引发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并引发
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一批学者通过向全国人大递交建议书的方式,提出对收
容遣送制度进行调整甚至废除。
随后 u,面对广泛的舆论压力和媒体学者的质疑,官方展开调查,并最终确认孙志刚是
被救治站的护工殴打致死的。6 月,孙志刚一案一审判决,主犯乔海燕死刑,其它 11 名被
告也相应获刑。6 月 18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批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管理办法》。该规定于当年 8 月 1 日起施行,原规定同时被废止。至此,保留了数十年的
收容遣送制度在孙志刚案后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边宣告废除。
【问题】
1.收容遣送制度的快速终结,孙志刚事件安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反映出中国政策终结的
哪些特点?
2.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