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年江苏宿迁沭阳县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积累与运用
1. 看拼音写词语。
xiū sè
jǔ sàng
fǔ bài
shēn yín
bié chū xīn cái
(
) (
) (
) (
) (
rì kòu
dǐ yù
pénɡ pài
tuí fèi
wēi fēng lǐn lǐn
(
) (
) (
) (
) (
)
)
【答案】
①. 羞涩
②. 沮丧
③. 腐败
④. 呻吟
⑤. 别出心裁
⑥.
日寇
⑦. 抵御
⑧. 澎湃
⑨. 颓废
⑩. 威风凛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
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涩、丧、腐、裁、寇、抵御、
澎湃、颓、凛”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渲.染(xuàn) 逶迤.(yí)
B. 倚靠(yǐ)
婆娑.(suō)
C. 苍穹.(qióng) 擎.天柱(qíng)
琼.浆(qióng)
D. 镏.金(liù)
【答案】C
土壤.(lǎng)
孕.育(yùn))
蟠.桃(pán)
黧.黑(lí)
【解析】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一哄.而散(hòng)
气势磅.礴(pán)
虎视眈.眈(dān)
千钧.一发(jūn)
A.土壤.(lǎng)——(rǎng)
B.气势磅.礴(pán)——(páng)
D.镏.金(liù)——(li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习他孤芳自赏....的精神。
B. 长江三峡多么美丽,多么迷人,一直是我心满意足....的地方。
C. 他自知理亏,但又拉不下面子,仍理直气壮....地辩解。
D. 取得一点儿小成绩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乎所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不能用于形容
面对批评的表现,可以改为“知错就改”。
B.心满意足,心里非常满足。形容地方,和语境不符,可以改为“心驰神往”。
C.理直气壮,意思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由“自知理亏”可知搭配有误,可以改
为“虚张声势”。
D.忘乎所以,意思是指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形容取得
成绩之后不能骄傲自满,正确。
故选 D。
4. 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竹节人》是一篇记叙文,表现了童年游戏生活的情趣。文中“嵌”“拉”“站”等动
词的运用,准确、形象地记叙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B. 《宿建德江》一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叙事生动地结合在一起。
C.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阕词描写“清风”“明月”“鸣蝉”等景和物,展现了一
幅丰收年景的秋夜图。
D. 《故宫博物院》(材料一)这篇说明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
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
常熟悉。
A.有误,文中“嵌”“拉”“站”等动词的运用,准确、形象地记叙了竹节人的游戏过程。
B.有误,《宿建德江》一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C.有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阙词描写“清风”“明月”“鸣蝉”等景和物,展现
了一幅丰收年景的夏夜图。
D.正确。
故选 D。
5. 按要求,写句子。
(1)老大爷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做得真好,我要向你们学习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着如画的风景,使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老大爷笑着对我们说,我们做的真好,他要向我们学习。 ②. 精神和
人格感动了大众。
③. 望着如画的风景,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解析】
【详解】(1)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
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你们”指的是我们,“我”指的是老大爷,故改为:老大爷笑着对我们说,我们做的真好,
他要向我们学习。
(2)这道题考查学生缩写句子的能力,学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缩写。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
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步骤: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
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
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主语:精神和人格,谓语:感动了,宾语:大众。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解题方法为: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
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常见错误
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混乱、重复啰唆、前后矛盾、不符事理、归类不
当、指代不明。
成分残缺,去掉“使”即可。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中有美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了美丽的雨后景色;《过故人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美丽的山
村风光;《春日》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具体描绘了春
天的美景。
(2)诗文中有情意。《草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蒙汉两族
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
极 致 的 夸 张 , 表 达 出 红 军 战 士 藐 视 困 难 的 革 命 豪 情 ; 宋 朝 抗 金 名 臣 李 纲 也 曾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告诫我们要誓死捍卫祖国的
领土。
【答案】 ①.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②.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③. 绿树村边合
④. 青
山郭外斜
⑤. 等闲识得东风面
⑥.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⑧. 天涯碧草话斜阳
⑨. 五岭逶迤腾细浪
⑦. 蒙汉情深何忍别
⑩.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⑪. 祖宗疆土
⑫. 当以死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
(1)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
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
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
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
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
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宋代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
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草原》是老舍于 1961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清
新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
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文章思路严谨,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文字优美,意蕴隽永,赞
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民族团结的情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赞美
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
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
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摘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解释:祖先
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7.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习了这几个单元,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的桑娜夫妇,______________的老书
记,______________的狼牙山五壮士。
(2)古诗积累:
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
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
(3)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_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②. 临危不惧,不徇私情
③. 英勇
顽强,视死如归
④. 江清月近人
⑤.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⑥. 红军不怕远征难
⑨. 位卑未敢忘忧国
⑩. 比别处的更可爱
⑦. 视死忽如归
⑧. 路转溪桥忽见
⑪. 明朗 ⑫. 高歌一曲 ⑬. 满心的愉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1)《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出版于
1905 年。
《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
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
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
品质。
《桥》是谈歌写的小说,故事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
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
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这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
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
英勇献身的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是《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沈重创作的一篇通讯。这篇文章记叙了抗日战
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奋勇抗击日寇,最后跳崖
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全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2)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
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
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
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
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
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
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
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
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
不曾发生似的。
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
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
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
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两汉曹植的《白马篇》,解释: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
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
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解释:职位低微却从未
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3)《草原》是老舍于 1961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清
新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
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文章思路严谨,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文字优美,意蕴隽永,赞
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民族团结的情谊。
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
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阅读理解。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
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茫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
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
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
(2)使侄录.之。(
)
)
(4)致余.忘之(
)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3)索笔疾.书(
9.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
10. 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①. 喜爱
②. 抄录
③. 快速,迅速
④. 我
9.
①. 这是什么字?
②. 张丞相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自己的字。
10. 应该责怪张丞相,因为这件事情是他好书而不工引起的,如果他工工整整地写字就不会
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
①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张丞相喜爱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好:喜爱,喜欢。
②使侄录之: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录:抄录。
③索笔疾书:拿起笔快速写下。疾:飞快,快速。
④致余忘之: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余:代词,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1)此,这。何:什么。“此何字也?”意思是这是什么字?
(2)识,认识。“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意思是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短文中该责怪的是张丞相。因为他字写得不工整,连自己都认不出来,还责怪侄子没有早点
问他。
【点睛】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丞相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
一天丞相得到佳句,拿起笔快速写下,纸上满篇像龙蛇飞动,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抄录到
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迷惑的停下来,拿着书纸问丞相:“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看了很
久,自己也认不出。责骂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
阅读。
性格古怪的“淘气包”:东北冷涡
①春季北方的沙尘天气、7 月华北的暴雨、8 月东北夏季的低温,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
天气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指挥官”——东北冷涡。东北冷涡是个什么“涡”?它的“脾
气性格”如何?它又是如何“指挥”上述那些天气现象的?除了“调皮捣蛋”——引发沙
尘、暴雨、低温,它还做了哪些“好人好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像个电风扇?
②东北冷涡中的“东北”说的是其位置:北纬 40~50 度,东经 110~125 度:“冷”指
的是存在于对流层中、上层(距离地面 5000 米左右)的冷性气柱,它是一个冷性闭合低压
环流系统:“涡”指的是逆时针旋转形成的低涡。东北冷涡中心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并且一
边移动,一边“甩”出一股股冷空气,与当地的暖湿气流交汇就会产生短时强降水、雷暴、
大风、冰雹,甚至出现温度骤降、白昼如夜等天气变化。
是个“慢性子”还爱“打架”?
③东北冷涡一年四季均可见,在夏季的活跃度最高。中国平均每年夏季有 8 个以上的东
北冷涡造访,影响天数接近 40 天。可以说,没有东北冷涡的东北夏天,是不完整的。
④东北冷涡不光“调皮”,还很“磨人”。它是个“慢性子”,出现时,就如同一把巨
伞,笼罩着某一地区,短则三五天,长则能“赖”十余天不走。例如 2012 年 6 月,东北冷
涡一连 21 天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冷涡虽然“出生”在东北,但其影响绝不限于东北。
它体型硕大,是夏季冷空气的重要源头。除了自己“淘气”,还爱和其他天气“打架”。例
如 2013 年,东北冷涡与蒙古气旋、副热带高压发生严重“冲突”,使得吉林省暴雨频发、
连日不绝。
⑤梅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东北冷涡这个“淘气包”也存在密切关系——在东
北冷涡势力强大的年份,它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侵,与暖湿气流在梅雨区“交战”,导
致梅雨量偏多,而东北冷涡弱年梅雨量则偏少。
东北冷涡是个“坏小孩”吗?
⑥东北冷涡带来了这么多灾害,那它是个“坏小孩”吗?当然不是!它带来的降雨能滋
润土地,它的多变能让天空蔚蓝如海。比如每年 5 月中旬,东北大地农作物播种后,到 6
月正是需水季节,东北冷涡能带来丰沛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⑦东北冷涡带来的连续降雨还能“洗刷”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净化空气的作
用。东北冷涡虽然时而“淘气”,偶尔还会“打架闹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它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气系统。
11. 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