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总是不禁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成就了“最可 爱的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民族危难之际, 五四运动【甲】,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 zūn yán、【乙】民族力量, 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举不胜举....。他们为人民的江山打下了最滚 tàng、 最壮美的底色。 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丙】打造 zhǎn 新江山的时代大 潮。 改革开放中,广大青年发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强音,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 刻在时代画卷上。 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发生【乙】凝聚 B. 【甲】爆发【乙】凝结 C. 【甲】爆发【乙】凝聚 D. 【甲】发生【乙】凝结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结构上说,“红日初升”是主谓短语,“革命征程”是偏正短语。 B. 加点词“举不胜举”,在文中是数量很多的意思。 C. 【丙】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 “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一句有语病,应将“增强”改为“扩大”。 4.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不信,请看那朵流星,______。 ②______,在水一方。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 ⑤古诗中处处闪现着哲理的光芒。陆游的“______,______”(《游山西村》)表达了在困境 中坚持终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刘禹锡的“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揭示出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5. 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开展“关注体育盛会,培养家国情怀”系列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1)【国家篇·我创作】师生观看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比赛后,老师创作了一首小诗。 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老师请你续写最后一句。 冰,让水有了棱角 雪,让冰有了形状 运动,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篇·我宣传】泰州市将承办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请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这 件盛事写一则宣传语。 (3)【社区篇·我劝导】你班组织“美化社区迎省运”实践活动,晓华积极性不高,他认为 到省运赛场做志愿者才有意义,你这样劝说他: 二、阅读理解(共 66 分) (一)(6 分) 6. 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 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 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 【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 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
(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 (二)(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 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 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 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 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8.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0. 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 【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 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 十年来总成一梦。” (三)(10 分) 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只有那第三个妖魔不伏,腾开翅,丢了方天戟,扶摇直上,轮利爪要刁捉猴王。原 来大圣藏在光中,他怎敢近?如来情知此意,即闪金光,把那鹊巢贯顶之头,迎风一幌,变 作鲜红的一块血肉。妖精轮利爪刁他一下,被佛爷把手往上一指,那妖翅膊上就了筋,飞不 去,只在佛顶上,不能远遁,现了本相,乃是一个 A。 (节选自《西游记》) 语段二: “阿罗纳克斯先生,”尼摩艇长平静地说道,“他们无法通过舱盖口进到‘鹦鹉螺’号 舱内来的,即使舱盖是敞开的。” …… 舱盖板朝外打开。有二十多张模样吓人的面孔显现在众人面前。可是,第一个将手放到 梯子栏杆上的土著人,被某种我看不见的不知什么力量弹了一下,慌忙逃开,边跑边跳边喊, 吓得不成人样了。 语段三: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斯时史文恭出马,横杀过来。宋江阵上秦明要夺头功,飞奔坐下马来迎。二骑相交,军 器并举,约斗二十馀合,秦明力怯,望本阵便走。史文恭奋勇赶来,神枪到处,秦明后腿股 上早着,倒撷下马来。 …… 再说宋江同吴用说道,“未知此计若何?”吴用道:“……他若今晚来动我寨,我等退 伏两边,却教鲁智深、武松引步军杀入他东寨,朱仝、雷横引步军杀入他西寨,却令杨志、 史进引马军截杀北寨……” 史文恭再回旧路,却撞着浪子燕青,又转过玉麒麟卢俊义来,喝一声:“强贼待走那里 去!”腿股上只一朴刀,搠下马来,便把绳索绑了,解投曾头市来。
(节选自《水浒传》) 12. 结合上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三小题。 (1)语段一中 A 是______。 (2)语段二中尼摩艇长是用什么办法击退土著人的? (3)请为语段三中的划线句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13. 如何才能战胜敌人?上面所选语段都给人以启示,请你概括出三点。 14. 下列选项中,相关专题探究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日,这里的说相声的,耍狗熊的,变戏法的,数来宝的,唱秧歌的,说鼓书的,练 把式的,都能供给他一些真的快乐,使他张开大嘴去笑。他舍不得北平,天桥得算一半儿原 因,”此句中市井生活的相关描写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 B. “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 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 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这是对周恩来的描写。(《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 描写) C. “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 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范举人三步作一步走来看时, 连叫母亲不应。”此句暗含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D. 从一个面对舅妈和表哥的欺辱只知道一味隐忍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和 独立人格的女性,简·爱被视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简·爱》中的人物形象) (四)(12 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2 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 2000 年的 12 秒,下降到了 8 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 150 次,平均每 6.5 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 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 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 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
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 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 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 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 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 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 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 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 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 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 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 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 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15. 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6. 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李勤余) (1)有人认为,第③段中的“夺走”词,可用“干扰”来替换。你不认同,理由如下: (2)第⑧段中的“自我关照”是何含义? 17. 结合本文④~⑥段内容,说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真正的阅读、学习”。 (五)(22 分) 阅读肖复兴的《祈年殿》,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位置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 是天坛重中之重。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是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 ②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 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 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盛成在《北平的天坛》中说:“古罗马的灶神
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高卢人,他们的居室都 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 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 坛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想到好多年没有去祈年殿看看了,秋天,艳阳高照,风暖云柔,穿过长廊,准备进祈 年殿,顺便可以画张画。走廊的尽头,朝东有一扇门可以直接进入祈年殿的大院。一位走在 我前面正推着轮椅的中年女人,忽然回过头来,走到我的身边,问我:“请问从这里进入祈 年殿,是不是可以沿路把天坛主要的景点都看完?” ④我望了望她,和她前面的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一位中 年男人,猜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一对夫妇带着年迈的母亲逛天坛来了。听她刚才的 问话,显然是外地人,而且是第一次来天坛。 ⑤我对她说:“可以的,我也去那里,我带你们走吧!” ⑥她谢过我,前去推轮椅。 ⑦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 ⑧中年女人对我说:“老人家总想来北京,来北京就想看天坛。” ⑨话让老太太听见了,回过头对我说:“这回真的看到了,死也可以瞑目了!” ⑩她嗔怪着:“妈!看你净说这不吉利的话!” 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 了上去。我滥竽充数给老太太当起导游,简单介绍着,老太太一边听,一边看,还一边不停 人和男人一起把轮椅推到汉白玉的石阶前。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 ⑪老太太笑了,抬起头,眯缝着眼,看着祈年殿天蓝的殿顶,不知在想什么。中年女 ⑫“那哪儿行!好容易来一趟,不上去看看,算什么来了一趟祈年殿!” ⑬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俩人弯腰已经一边一个人抬起轮椅,不由分说,把老太太抬 地问。⑭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 ⑮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 ⑯走到丹陛桥上了。我指着最中间的御道对女人说:“要把轮椅推到这上边,才是皇 上走的道!”女人把轮椅推到中间的御道上,平滑的汉白玉石头被磨得光可鉴人,轮椅在上 面推很轻松,犹如在冰面上滑行。正是国庆前夕,道两旁摆满了三角梅,紫红艳艳的,开得 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
正旺,迎风摆动,像飞舞着一群群的紫蝴蝶。 愿意躺在这上面呢。”老太太很有些惊奇地问:“是吗?这是为什么?” 躺在上面,说是可以治病。”老太太说:“不知道皇上当年躺在上面过没有?” ⑰我对老太太说:“夏天的黄昏时候,北京人愿意到这里,光着脚走在这里,有人还 ⑱我说:“阳光下晒了一天,这御道比冬天的热被窝都暖,人们走到上面,光着脊梁, ⑲女人笑着说:“看你说的,哪有皇上光着脊梁躺在这上面的?成何体统!”老太太 ⑳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没有那么多台阶,只是圜丘又和祈年殿一样有三层栏杆,好 多层台阶。女人和丈夫把轮椅抬上去,老太太接着过了一把坐轿子的瘾。我告诉老太太,当 调皮地说:“不是说能治病吗?皇上就不得病了?皇上不得病,顺治是怎么那么早就死 的?”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 年皇上祭天就是这里。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老太太认真听我的解说, 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 ㉑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 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 ㉒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 “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 ㉓“是!是!”老人笑着连连点头。 ㉔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老师,一辈子没有孩子。 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 ㉕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 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心里忽然非常感动。 ㉖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没有为他们这“一家三口”画一幅画,真的有些后悔。 (选自《天坛六十记》,有删改) 18.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的行踪。 穿过长廊→_______→出祈年门→_______→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_______ 19. 从全文可以看出,老太太非常希望到天坛看看,请你在①②两段中找出相关原因。 20. 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⑬段中的划线句刻画了老太太怎样的形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