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 下列适合的是( )(常考)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A 项,通过“我”、影子、月亮表达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 感。B 项,该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纯朴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的“月”是显示时间的景物 描写。C 项,该句诗写庭中的清幽景色,“月”是景物描写。D 项,借“月”表达了诗人的 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 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孙犁《白洋淀纪事》 B.沈从文《湘行散记》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法布尔《昆虫记》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A 项,《白洋淀纪事》是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B 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 散文集代表作之一。C 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D 项,《昆 虫记》是一部科普文学作品。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易混) A.鲁迅《社戏》 B.刘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济南的冬天》 D.汪曾祺《昆明的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社戏》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少年时代看社戏的场景,极具民 俗文化。B 项,《安塞腰鼓》中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C 项,《济南的冬天》是一篇 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文中没有涉及民俗文化。D 项,《昆明的雨》虽然也是一篇散文, 但文中多处涉及民俗文化。 4.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 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常考)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交错互补”即“互文”。D 项的诗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 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 两项没 有使用修辞手法。D 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 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孙鸿《枣儿》 B.老舍《龙须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A 项,《枣儿》的开篇出现了童谣。B 项,《龙须沟》中有程疯子的快板。C 项, 《变脸》中多处出现民谣。 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 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B 项是写景的诗句。 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 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阅读书报杂志是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B 项,“更为强烈”表达 有误,不能说谁的影响更强烈。D 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并不一定要有个性化体验。 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 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易错)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A 项,课程标准把写作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不能按照统一标 准进行。C 项,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 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D 项,写作评价过程 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 结合。 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 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 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常考) A.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关键信息 D.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该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疑探究,与审美意 识与审美情趣无关。 11.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国”对于杜甫来讲,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 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解释 “国”为一片有士兵守卫的疆城。 (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 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 1 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 甫今存诗歌 1400 余首,“国”字共出现 127 次,经统计分类,有 50 多例解释为“国家”。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积累,认识更多的繁体字 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的方法 C.通过实践,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D.激发兴趣,了解不同的造字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词义的教学教给学生释义的方法,并不是为 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繁体字、了解不同的造字法,也没有涉及查字典的方法。 12.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 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八年级 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 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 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 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 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 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 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没有老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B 项,学生的阅读能 力不同,阅读量也就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D 项,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 能力,说他们没有老师的指导“无法读完一本名著”太过绝对。 1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就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 什么,还要注重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它。 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把一个事物分类进行介绍,就会 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了《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 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 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C.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D.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B 项,教师乙的总结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并没有涉及说明对象的特征。C 项,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石拱桥特征的描写,两位教师均未涉及这一点。D 项, 教师乙的总结未涉及“解读说明文”的内容。 14.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很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 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报考,视觉感受、听觉感受、 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 关联的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 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 项,说法太过绝对,教科书中的选文类型多样,体裁多样,有的课文内容及结 构并不适合作为训练中学生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 的字看似有误,实际上有独特的寓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