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
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
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2.对题 2 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败韩军
公元前
358 年
攻取魏
国少梁
公元前
354 年
攻取魏
国安邑
攻取魏
国固阳
公元前
352 年
公元前
351 年
题 2 图
大败
魏军
公元前
340 年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B.分封制基本瓦解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3.公元 3 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
种现象说明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4.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 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
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 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对边疆统治加强
C.经济文化的繁荣
5.题 5 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北宋熙宁九年(1076 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题 5 表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6.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
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7.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
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C.八股取士盛行
B.传统文化衰落
D.儒家地位提高
8.19 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
是
A.棉纺织品
C.鸦片
B.机器
D.枪炮
9.1872 年到 1875 年间,120 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 84 人、20 人和
9 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10.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
后,10 月 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1.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
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12.对题 12 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A.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
C.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
B.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
D.日本“囚笼”政策破产
题 12 图
13.“妥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究或争执”。下列事件通过 “妥协”方法
解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4.题 14 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题 14 图
15.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
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16.题 16 表信息反映了
B.农业集体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49-2017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 年
1959 年
1969 年
1979 年
1989 年
1999 年
2017 年
国家数量(个)
10
34
45
120
136
162
175
题 16 表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
D.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17.题 17 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题 17 图 澳门生产总值增长
18.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
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19.“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法用来做种植园的活,因为他们染上了来自欧洲的疾病,正在灭绝。种植园主起初
想雇用欧洲的契约工人,但是,他们的工资太高且自由散漫”。种植园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
A.新航路开辟
C.奴隶贸易
B.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
20.列宁在 1895 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
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本书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物种起源》
B.《共产党宣言》
D.《战争与和平》
21.19 世纪 70 年代起,在日本过去认为是脏物的牛肉、牛奶开始被列为上等食品,东京、大阪、横滨、神
户各地出现许多牛肉菜馆。“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吃牛肉为不开化”。上述变化表明
日本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C.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B.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22.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
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
A.华夫脱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23.1941 年罗斯福宣布“美国决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全力援助苏联”。同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1 日,苏美
英三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在短期内向苏联提供援助的议定书。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雅尔塔会议召开
4.题 24 图漫画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
题 24 图
25.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多次向全球挥舞关税大棒。2019 年 5 月美国宣布,将进口自中国 200 亿
美元商品的关税提高到 25%。特朗普的做法
A.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宗旨
C.阻碍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背离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二、综合题(本大题 2 小题,26 题 13 分, 27 题 12 分。共 25 分)
26.(13 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题 26-1 表
1895-1913 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厂矿数
总计
549
上海
83
武汉
28
天津
17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广州
16
5791
杭州
13
1552
无锡
12
其它
380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题 26-1 表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
厂矿迁入内地。从 1937 年 7 月到 1940 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
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 54.67%,湖南次之,占 29.21%,陕西占 5.90%,广西占 5.11%,
其他各省占 5.11%。 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 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如题 26-2 图
1952-1955 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 年比 1952 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80%r73.071.7 69.7 68.170%60%50%40%30%20%10%0%
——孙健《20 世纪的中国——走向现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代化的历程(经济卷 1949——2000)》
题 26-2 图
(1 根据材料一,归纳 1895 年至 1913 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
点的原因。(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 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4 分)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 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2 分)
27.(12 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现代化的发展史,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
人通过努力逐渐解除各种束缚而获得自身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
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二 近代法国史学家薛纽伯曾说: “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
在社会是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摘自 [法]薛纽伯 《现代文明史》
材料三 “机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对人
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由于机器的功能延伸和对人
的替代,单一生产单无中对人的需求量相对下降;随着机器复杂度的增加,实际上对产业工人在多领域的
技能和编程、系统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1)材料一中的“古学复兴”指什么?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什么?(3 分)
(2)材料二中薛纽伯认为“现在社会”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并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欧美国家颁布的法律
——摘自人民日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文献及其内容予以说明(任举一例)。 (3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使人得到解放的?“机器人革命” 对人产生了哪些影响?(3
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在人的解放中最重要的是哪方面?另举一例史实加以论述 (中外史实皆可)。(3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1
D
21
C
2
A
12
A
22
B
3
B
13
C
23
A
4
C
14
C
24
D
5
B
15
D
25
A
6
C
16
B
7
A
17
D
8
C
18
A
9
B
19
C
10
D
20
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26 小题 13 分,27 小题 12 分,共 25 分)
26.(1)特点: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 (1 分)
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设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
交通便利等。(任等一点 1 分,不超过 2 分)
(2)原因: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等。(任答一点 1 分)
意义: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团;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
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任答一点 1 分,不超过 3 分)
(3)特点:沿海工业比重大,内地工业比重小; (1 分)
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1 分)
影响: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奠定工业化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任答一点 1 分,不超过 2 分)
(4)启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任答点 1 分,不超过 2 分)
27.(1)文艺复兴(分)
意义:把人从教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促进了思想解放。(任答一点 1 分,2 分)
(2)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 分)
说明:文献名称 1 分,对应内容说明 1 分,共 2 分。
示例: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确意废除法律,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美国《独立宣言》: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
(3)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对人的体力解放。(1 分)
影响:“机器人革命”实现了对人的脑力解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等提出
更高要求。(任答一点 1 分,2 分)
(4)方面:思想解放、政治解放、体力解放等(任答一方面可得 1 分)
论述:史实、论述各 1 分(不能重复材料中出现的史实)
示例:
①思想解放最重要。(1 分)
新文化运动(1 分) 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1 分)
②政治解放最重要。(1 分)
新中国成立(1 分)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1 分)
③体力解放最重要。(1 分)
汽车的发明和使用(1 分) 改变人的出行方式,扩大人的活动范围。(1 分)
评分说明:
1.文字表述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2.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