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小学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激情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
亮)出示一组月亮图,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看看诗人李白会说什么?【板书: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霜”“故”,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三)深入研读
齐读第一句。
1.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确: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2.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将月光比喻成地上的白霜;冷清。【板书:月光、白霜、冷清】
3.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做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尝试翻译。
明确:我不禁抬起头来望着明月,然后低头思念家乡。
4.诗人为什么思念家乡?
明确:孤身在外,孤独。【板书:孤独】
5.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拓展想象,思考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他会思念家
乡的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思念家乡的家人、朋友、食物、美景。【板书: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人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也在照耀着
家乡和亲人,久久难以入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帮帮诗人,帮他给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给大家分
享。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另外搜集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下节课
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你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优点?
【参考答案】
板书是教学设计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
部分。加里宁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
不仅没有使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的不可替代性。也更加丰富了
板书的显现形式。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我的板书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的
特点。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提炼
关键字词的能力。另外,我的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将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通过文字和图
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知识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2.请你简单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时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
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
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
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
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
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
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小学语文《咏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法。老师这里有一个有关植物的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天南地北都能住,
春风给我把辫梳。溪畔湖边搭凉棚,能撒雪花当空舞。没错,谜底就是柳树,同学们真聪
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咏柳】
(二)整体感知
1.PPT 出示生字,纠正易错字音。
明确:妆 zhuāng;绦 tāo。
2.播放《咏柳》的配乐朗诵,请学生边听边画出正确的节奏,进行朗读,教师纠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题诗意。
明确:咏柳——歌颂、赞美柳树。
(三)深入研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明确:仿佛看见了满树碧绿的叶子,柳枝婀娜多姿,随风摆动。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后思考:从哪里感受到了柳树的美?
明确:从“碧玉”和“绿丝绦”感受到的。一棵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
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丝绦一样垂下来。表现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板书:碧
玉、绿丝绦】
3.分小组赛读诗歌后自主思考:一阵微风吹来,诗人又是如何赞美柳树的?
明确: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
来的。表现了春风的动态美,作者把春风写“活”了,把柳叶也写“活”了。【板书:春风、
剪刀】
4.同桌交流:诗人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树比喻成碧玉和丝绦,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和形态。“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剪刀,把春风的动态
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拟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一个“妆”字,赋予了柳树人的动作,可以想象到柳树像
个爱美的小姑娘,正在装扮自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柳树的美。“不知细叶谁裁出。”用
“裁”字写出了春风的动态和柳叶的精致。
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板书:比喻、拟人、喜爱
赞美】
(四)拓展延伸
出示关于春夏秋冬的四幅风景图,用本节课所使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找找其它描写春天的诗,第二天上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你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
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
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可以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但
是不能说“她长得好像她妈妈”,因为二者的本质都是人。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例
如“天上的月亮像一个大银盘”,“月亮”和“银盘”本质不同,而且有相似之处。因此①
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
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诗歌当中经典的比喻
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请你谈谈如何引导低学段学生理解古诗。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和标准,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
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诗歌,大体把
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向往和追
求美好的理想。小学语文低学段古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在进行
古诗的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诗文含义,以往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讲
解古诗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即使理解字词意思,也难体会诗文情感,借助课文插图,能
够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还
要培养学生在插图中品味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此外,学
生还可以通过图片发挥想象力。对于《咏柳》这首诗,可以利用课本插图以及春天垂柳的
图片,形象地感知作者描写的柳树。
小学语文《匆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示一个谜语: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长又最短。最
广又被分割,最伟大而又最渺小,最珍贵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当它快到极限时,人们才
发现它的重要。请问,这究竟是什么?没错,这就是时间。今天我们就要跟随我们的民主战
士朱自清去看看他眼中的时间有什么特点。【板书:匆匆】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学习生字。(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个日子
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板书:日子不复返】
(三)深入研读
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中作者的哪些描写也印证了这句话?圈画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