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C1-35.5 Ca-40
Fe-56
第Ⅰ卷 (选择题共 30 分)
一、选择题(每题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B. 试管
C. 量筒
D. 燃烧匙
A. 烧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需垫石棉网或陶土网,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不能加热,故选项符合题意;
D、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风化雨
C. 叶落知秋
【答案】B
【解析】
B. 火上浇油
D. 滴水成冰
【详解】A、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读液体体积
B.
塞紧橡皮塞 C.
加入固体药品
D.
检查装置气
密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把橡
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
(“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
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
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
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 D。
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B. Si
C. Al
D. Fe
A. O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Al,故选:C。
5. 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关于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
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 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1.8g
C. 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51
D. 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6
x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锑,
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 121.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51,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51 ,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 51=2+8+18+18+x,则 x=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 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
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 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
释合理;
B、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
粽香,故选项解释合理;
C、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故选项解释不合理;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故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 C。
7. 2022 年 6 月 5 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NiFe O 可作为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
2
4
NiFe O 中 Fe 为+3 价,则 Ni 的化合价为
2
4
B. +2
C. +3
D. +4
CO2 转化为 O2,已知
A. +1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 NiFe2O4 中 Ni 的化合价为 x,已知 NiFe2O4 中 Fe 为+3 价,O 为-2 价,根据在化
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 0,则有:x+(+3)×2+(-2)×4=0 ,x=+2。故选 B。
8.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生成,不符合题意;
D、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放出
大量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9. 关于水的净化的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硬水转变成软水
B. 可以往自来水中加入胆矾作为絮凝剂
C. 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
D. 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是为了防止过滤时液体流速过慢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滤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离子,不能将硬水转变成软水;故选项错误;
B、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可以加入明矾作为絮凝剂,明矾可以吸附悬浮的杂质;故选项错误;
C、过滤只能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不能将可溶性氯化钠溶液分离成水和氯化钠;故选项
错误;
D、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是为了防止过滤时液体流速过慢;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 下列有关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B.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
源
C. 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
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
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是空气污染物之一,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不符合题
意;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不符合题意;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符合题意。
故选 D。
二、选择题(每题有 1~2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 10 分。)
11. 下列概念辨析正确的是
A.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 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B.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C.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
D. 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通电发光,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但不是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如 CuO 与 H2 反
应生成 Cu 与 H2O,其中 H2 得到氧原子生成 H2O,发生氧化反应,该反应中没有氧气参与,不
符合题意;
C、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但是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氧气与臭
氧之间的转化,生成物也是一种,但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2. 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 a 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B. 若 a 处粉末 是铜粉,能看到粉末由黑变为红色
C. 若 a 处粉末是硫粉,b 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D. 使用该微型装置进行实验优点只有节约药品
【答案】BD
【解析】
【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详解】A、若 a 处粉末是木炭粉,碳在氧气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 a 处粉末是铜粉,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可观察到粉末由红色变为黑色,故选项
说法不正确;
C、若 a 处粉末是硫粉,b 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是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
D、a 使用该微型装置进行实验优点不是只有节约药品,还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故选项说
法不正确。
故选 BD。
13. 1783 年,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装置示意图如下,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
加,拉瓦锡研究并判断铁转化为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氢气
B. 铁在该实验中起催化剂作用
C. 实验中水蒸气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
D. 该实验推翻了“水是单一元素物质”的观点
【答案】AD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水中含有氢、氧元素,
铁中含有铁元素,生成物中也只能含有氢、氧、铁元素,所以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氢气,
故 A 正确;
B、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实验中,铁管质量增加,
因此铁不是催化剂,故 B 错误;
C、实验后还生成了氢气,所以实验中水蒸气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和生成的氢气
的质量,故 C 错误;
D、从该实验中可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 D 正确。
故选 AD。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除去黄泥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沉降、过滤
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蒸馏
除去过滤后的天然水中含有的颜色 明矾吸附沉降
A
B
C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B. B
C. C
D. D
A. A
【答案】CD
【解析】
【详解】A.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所以除去黄泥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符合题意;
B.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用煮沸,实验室用蒸馏,符合题意;
C.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悬浮物,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
的色素,不符合题意;
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现象相同无法鉴别,不符合题
意。
故选:CD。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硝酸铵(NH4NO3)样品(杂质不含氮)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则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
分数是 40%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可能是 2:3
C. 在 CO、CO2、N2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24%,则 N2 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28%
D. 若 SO2 和 SO3 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则 SO2 和 SO3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一定为 4:5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纯净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2
14×2+1×4+3×16
×100%=35%
,样品中
28% ×100%=80%
35%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则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是
,故 A 错误;
B.当混合气体中 CO、CO2 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时,碳、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2:3,故 B 正确;
C.假设混合气体的质量为 100g,则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00g×24%=24g,假设该碳原
子完全来自 CO2,则 CO2 的质量为:
24g÷(
该碳原子完全来自 CO,则 CO 的质量为:
12
44
24g÷(
×100%)=88g
,则 N2 为 100g-88g=12g。假设
12
28
×100%)=56g
,则 N2 为 100g-56g=44g。
CO、CO2、N2 的混合气体中 N2 的质量应该在这两个值之间,即 N2 的质量分数介于 12%~44%之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