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江西宜春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0 分)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斑 斓.( lán )
(xǐng)
B. 侍.弄 ( sì )
(pū)
C. 抉.择 ( jué )
(jǐng)
D. 祈.祷 ( qǐ )
(niān)
春寒料峭
血气方刚
纷至踏来
雕梁画栋
屏 障
诲 暗
簇 新
摇 曳
不 省.人 事
前 仆.后 继
正 襟.危 坐
拈.轻 怕 重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进桃花源,看到朵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情绪低落的她不禁眉开眼笑....了
B. 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C.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历历在目
D. 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 读汪曾棋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
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缓几件
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
与人物等等。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⑤③②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①②⑤④
5.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去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及
全体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
复:
A.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
望。”
B.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C. “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D. “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6.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树木丛生, ______ 。
烟笼寒水月笼沙, ______ 。
______ ,悠然见南山。
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 。
四面歌残终破楚, ______ 。
___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
但愿人长久, 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0.0 分)
7. 马
吴伯箫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
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
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
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
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
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
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
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
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
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
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
事。观众不少啊:邻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
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
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
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
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
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
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 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
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
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
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
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
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
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
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
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
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
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
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
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
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守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
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
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
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
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
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
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
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
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
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
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 ─一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
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
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
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
搴旗
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
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 ─-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
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减。)[注]斩将搴(qiān)旗:杀死敌方将领,夺
取敌方的旗帜。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
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8. 谈语言
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
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
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
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
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
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
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
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
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
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
“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
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
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
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
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
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
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
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
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
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
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
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
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
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
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
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
成“俗成”的吧 !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
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9. 【甲】春尽
[唐]韩保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遇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渊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
)
10. 季布
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
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
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
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疮痍未瘳②,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
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
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
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
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
瘸)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
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是 ______ ②贤 ______ ③恐 ______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六、作文(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6.0 分)
11.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
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
200 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12. 钥匙,可以是开锁或上锁的工具;钥匙,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门径;钥是,还可
以是……看似平常的钥匙,有时却意义重大。
请以《钥匙》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 600 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
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9 年江西宜春中考语文真题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侍弄”的“侍”应读为“shì”,“诲暗”的“诲”应写作“晦”;
C.有误,“正襟危坐”的“襟”应为“jīn”,“纷至踏来”的“踏”应写作“沓”;
D.有误,“祈祷”的“祈”应为“qí”;
故选:A。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
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
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
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答案】C
【解析】ABD.使用正确;
C.使用不正确,“浮光掠影”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
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用来形容往事纷繁不恰当。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
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
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
运用是否恰当。
3.【答案】D
【解析】A.有误,前后不一致,可将“是否”改为“的”;
B.有误,搭配不当,“笑声”可以“回荡”,但是“眼神”不可以,所以可将“和深情的
眼神”删去;
C.有误,成分残缺,将“的时候”删去;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
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
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
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
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答案】D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根据句子的意思我们可以确定③是总起句故应为首句,排
除 AB 两项,根据顺承关系③句后应是分说只有①②句符合,而②句开头有“如果”衔接③
句过于突兀不顺,不如①句通顺,故排除 C 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排序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首先仔细阅读各句,最
好能找出首句或尾句或紧密相连的两句,然后进行排除,最后再检查一遍答案是不是合适,
不合适再调动。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
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
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
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
5.【答案】B
【解析】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用于评价别人,自己说不合适;
B.符合;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鼓励别人,不合适;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不合适。
故选:B。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
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
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
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
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
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6.【答案】【小题 1】百草丰茂
【小题 2】夜泊秦淮近酒家
【小题 3】采菊东篱下
【小题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题 5】教然后知困
【小题 6】八年风味徒思浙
【小题 7】晴川历历汉阳树
【小题 8】千里共婵娟
【解析】答案:
(1)百草丰茂(注意“茂”的书写)
(2)夜泊秦淮近酒家
(3)采菊东篱下
(4)醉翁之意不在酒(注意“醉”的书写)
(5)教然后知困
(6)八年风味徒思浙(注意“徒”的书写)
(7)晴川历历汉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