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答 案 本卷共 34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8 分。在每题列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第Ι卷(选择题 共 68 分) 求的。 1.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 考古发现 B. 文献记载 C. 神话传说 D. 调查问 卷 【答案】A 2. 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约 170 万年的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答案】A B. 北京人 D. 河姆渡人 3. 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 70 万-20 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 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是 A. 元谋人 【答案】B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4.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 3 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 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 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C.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B.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 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5. 榫卯(sǎ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铜农具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建造半 地穴式房屋 【答案】C 6. 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 靠的证据是( )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C. 神农尝草的传说 【答案】B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7. 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 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 耕 【答案】C 8.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 年 4 月 4 日上午,近 300 名在陕海内外 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 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A.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 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答案】A 9.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 13 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 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 艰苦奋斗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B B. 无私奉献精神 D. 民族主义精神 10.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 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 禅让 【答案】A B. 世袭 C. 分封 D. 专制 1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A. 炎帝 【答案】D B. 黄帝 C. 尧 D. 禹 12. 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 禅让制 【答案】B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13.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 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答案】C 14. 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 下列哪一时期( ) A. 黄帝时期 B. 炎帝时期 C. 夏朝 D. 西周 【答案】D 15.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 谓制度。”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禅让制 【答案】B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6. 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 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 国人暴动 C. 齐桓公成为霸主 【答案】B B. 周平王东迁洛邑 D. 韩赵魏三家分晋
17. 下图所示文物铸造于( ) B. 商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 A. 夏朝 期 【答案】B 18. 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2017 年 12 月 26 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 ) A. 甲骨文 【答案】A B. 司母戊鼎 C. 《论语》 D. 都江堰 19.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答案】B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20. 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 晋文公 【答案】B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21.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 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 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 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 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 22.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答案】B 2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战役,以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是( ) A. 涿鹿之战和牧野之战 B. 牧野之战和城濮之战 C.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和涿鹿之战 【答案】C
24. 有一位作家,在游览古代中国某项工程后感慨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 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项伟大工程的设计者 是() A. 李春 【答案】B B. 李冰 C. 沈括 D. 蒯祥 25.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 变法 A. 统一度量衡 B. 奖励耕织 C. 废除井田制 D. 按功授爵 【答案】D 26. 公元前 344 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 用于研究(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文景之治 D. 孝文帝 改革 【答案】B 27.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 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 背景 【答案】D B. 目的 C. 内容 D. 影响 2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 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孔子的这种做法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顺应自然 【答案】A 29.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案中间舞动的线条体现 了与会微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最能体现我国古 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A. 儒家 【答案】B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30. 下图是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先师孔子行教图》,该画像( ) A. 是研究孔子讲学的直接证据 B. 真实再现了孔子行教的场景 C. 表达了后人对孔子的崇敬与缅怀 D. 反映了唐代文化注重严谨慎行 【答案】C 31.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在何时( ) A. 公元前二世纪初期 C. 公元前三世纪初期 【答案】D B. 公元前二世纪末期 D. 公元前三世纪末期 32. 秦灭六国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大力修筑驰道、 加固长城等。这些措施的重要历史影响是( ) A. 加重了人民负担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凸显了
皇帝权威 【答案】C 33.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某史事评述如下:它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长期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文中的“它”是指( ) A. 实行郡县制 B. 创立皇帝称号 C. 丞相掌行政 D. 太尉掌 军事 【答案】A 34.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说明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是( ) A. 外族入侵 B. 自然灾害 C. 经济危机 D. 实行暴 政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32 分) 本卷共 2 道题,35 题 16 分,36 题 16 分,共 32 分。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注释: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 (1)周平王将都城迁至哪里?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 变化? 材料二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② “仁政”“民贵君轻” ① 荀子 “礼治” 道家 ③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④ (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1)洛邑。社会经济大发展(铁农具、牛耕出现),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①儒家 ②孟子 ③庄子 ④依法治国,君主专制。 (3)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 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完整叙述历史事件一般包含三个环节:背景、进程、影响。材料一的内容是在叙述秦 统一的:A 背景 B 进程 C 影响。(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家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材料二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解读:这则材料反映了秦王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治国方式,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87《李斯列传》 其创建之功,不可埋没。 (2)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中皇帝的权力是什么?管理地 方的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 (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 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1)A;便于国家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减少阻力,促进交流与发展。 (2)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郡县制。 (3)统一文字、货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