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8 年 1 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 A.徐宝璜 B.邹韬奋 C.戈公振 D.邵飘萍 2.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 ) A.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 ) A.专业性 C.灵活性 4.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 A.实事求是 C.不偏不倚 B.突击性 D.多变性 B.去伪求真 D.独立思考 5.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 A.地方记者 B.专业记者 D.机动记者 ) C.特派记者 6.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反映内部情况 B.揭示新闻真相 C.及时采写新闻 D.反映群众呼声 7.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 A.第五感官 B.业务素质
C.专业水平 D.新闻敏感 8.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 A.新闻线索 C.新闻采访 B.新闻事实 D.新闻眼光 9.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新闻政策 C.传播规律 B.公众需要 D.采访经验 10.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 A.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这种采访的准 备工作是( ) B.狭义准备 D.紧急准备 B.不同意见者 D.新闻当事人 A.直接准备 C.间接准备 12.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 A.最熟悉的人 C.新闻知情者 13.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资料是否丰富 B.观点是否鲜明 ) C.知识是否专业 D.提问是否成功 14.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 A.新闻实践 B.新闻知识 C.新闻采访 D.新闻对象
15.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备( ) A.时效性 C.灵活性 B.针对性 D.真实性 16.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 A.多样性 C.层次性 B.倾向性 D.宽泛性 17.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 A.新闻背景 C.新闻素材 B.新闻事实 D.新闻依据 18.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 A.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长句多于短句 D.书面语多于口语 19.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 A.电话 C.通讯 20.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 B.社论 D.消息 B.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C.经验性消息比综合消息重要 D.述评性消息比动态消息重要 21.述评性消息的特点是( ) A.以评为主 B.述评分离 C.夹述夹议 D.解释为主 22.消息写作中遵循“一事一报”的原则主要是为了( ) A.缩短文章长度 B.体现新闻根据
C.简化写作难度 D.追求更快时效 23.导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必须( ) A.交代新闻五要素 C.交代事件的真相 24.消息中必须具有的组成部分是( ) A.新闻躯干 C.背景资料 B.对全篇提纲挈领 D.占用一两个段落 B.新闻导语 D.结尾段落 25.在消息写作中采用的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属于( ) A.文化背景 C.社会背景 B.知识背景 D.政治背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也就是采访时要注意( ) A.看形势、识大局 B.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C.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D.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E.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真分析 27.正确的报道思想来自“上头”和“下头”,其中“上头”包括( A.群众的意见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C.社会实际 D.国际形势 E.当前宣传精神 28.记者的采访不能“只问不看”,现场观察这种常用手段可分为( ) A.事前观察 C.同步观察 B.侧面观察 D.隐蔽观察
B.调查报告 D.工作研究 E.事后观察 29.新闻边缘体裁包括( ) A.报告文学 C.采访札记 E.来信 30.消息写作的时效观念是要求( ) A.缩短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间的时间差 B.简明扼要 C.事实胜于雄辩 D.交代新闻来源 E.合乎时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31.特约记者 32.新闻线索 33.采访的“透视”法 34.新闻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35.记者的新闻敏感包括哪四种判断能力? 36.联系实际简要回答观察中边看边想边感受的必要性。 37.简要回答新闻语言的特色。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8 小题 10 分,第 39 小题 8 分,共 18 分) 38.今年 7 月,自考毕业生张三(化名)在找工作时屡遭碰壁,后来他发现此种现象普遍存
在。接到这一线索,报纸派你采访,请在采访前拟订一个简明采访方案。 39.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的哪一种导语形式?并简述这种导语形式的定义及特征。 新华社北京 10 月 10 日专电 人们渴望幸福,往往又缺乏幸福感,这是为什么呢?荷兰阿姆 斯特丹大学心理学教授尼科·弗里达日前提出“幸福不对称论”。他认为,即便引起愉快感 觉的环境一直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散。然而,消极的情绪却会伴随着环境而持续存在。 就是说,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永远不能习惯悲哀。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 1 小题,20 分) 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写一篇电讯稿。(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 450 字至 600 字) 2004 年以来,各级政府把制订、修订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为政府 工作的重要工作全力推进,使得国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就自然灾害而言,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 31 个省(区、 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 93%的市(地)、82%的县(市)都已制定了灾害应急预案,全 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已规范建立,为有序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供了操作规范,提高 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2007 年 8 月 30 日表决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 2007 年 11 月 1 日起 施行。 该法的制定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 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 这部法律共 7 章 70 条,分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 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这部即将施行的法律,既赋予政府机关必要的应急处置权力,又注意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合法 权益。法律特别规定,有关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与突发事件可能造 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有利于最大程 度地保护公民权益的措施”。 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 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 信息。与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 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国务院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任何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 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 10 月 8 日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覆盖全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传染病和救灾防病监测信息计算机网络报告系统。据不完全统计,2007 年前 7 个月, 安徽、湖南等 14 个省份的医疗卫生系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6.6 亿元。今年卫生部和地方 各级卫生部门向灾区派出医疗卫生人员 14 万人次,医治伤病人员 145.2 万人次,发放药品 折合人民币 6300 万元,对灾区居民住处和周围环境消杀 3.3 亿平方米,发放健康宣传材料 1620 多万份。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7 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共募集境内外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 42 亿多元 投入到国内灾害救助工作,对 1.6 亿多受灾群众进行了救助。在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中, 十分强调“第一时间救助”的理念,要求救灾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考察灾情,物资要 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而要做到“第一时间救助”,就必须不断增强备灾观念,做好救 灾准备工作。 中国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强度大、伤亡重、分布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