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0 分) 1.下列著作中,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二门独立学科的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雄辩术原理》 D.《教育漫甚》 【答案】B 【解析】《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答案】C 【解析】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 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 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 D.杜威 【答案】D 【解析】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4.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来实现的。
A.人才培养 B.创造文化 C.改变意识形态 D.发展生产力 【答案】A 【解析】略。 5.一般认为,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因素() A.政治制度 B.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水平。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促进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答案】D 【解析】略 7.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 A.智力发展 B.知识的增长 C.身心发展 D.体质的增强. 【答案】C 【解析】人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即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8.“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基础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分化与五补的协调性 【答案】C 【解析】略 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 B.提供物质前提 C.提供心理前提暑 D.主导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0.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的是(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答案】C 【解析】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 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 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11.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题性 【答案】B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 B 项正确。 1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被称为(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管理制度 D.行政制度 【答案】B 【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 体系,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13.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质量 B.社区影响 C.教育目的本 D.师资水平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 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 意义,同时它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答案】D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说明教师不仅要教给 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故 D 项正确 15.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长期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答案】A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 更新(3)敦师需要“教育机智”。 16.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谖话法 D.练习法 【答案】B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 力的教学方法。 1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的三种教学计划是( )(常考)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习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答案】B 【解析】三种教学计划按照逻辑顺序,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排列,依次为学期计划、单 元计划、课时计划。 1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答案】B 【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 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9.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常考)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远程教学 D.电化教学 【答案】A 【解析】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曼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间的矛盾 D.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略。 21.下列德育方法中,体现了“无言之教珀勺是( ) A.说服教育法. B.自我修养法 C.学校心理咨询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无言之教”体现的正是陶冶教育法。 2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不受教学大纲、学科的局限,体现了其( )(易错) A.内容上的广泛性 B.活动上的自主性 C.组织上的自愿性 D.形式上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的限制,可以根据参加活动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学校、校外教育机关的具体条件而 确定。 2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 )(易混)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谈虎色变 【答案】A 【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A 项“望 梅止渴”,当其单独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即以眼前见到的梅子作为条件刺激时,应属于第一 信号系统;当其作为典故出现时,属于以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 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因此 B 项“谈梅生津”和 D 项“谈虎色变” 属于第二信号系统。C 项“含梅流涎”属于无条件反射。故 A 项正确。 2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 A.感觉疲劳 B.感觉对比 C.感觉融合 D.感觉适应 【答案】D 【解析】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5.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 A.正比 B.反比 C.倒数 D.对数 【答案】B 【解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 则感觉阈限高。
26.“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 ) A.整体性特征 B.选择性特征 C.理解性特征 D.恒常性特征 【答案】B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 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在一种情况下,某一事物是对象,其余事 物是背景;在另一种情况下,原背景中的事物转换成对象,而原来是对象的事物则转换成背 景。“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是知觉选择性的典型体现。 27.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教室的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A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 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 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28.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原因是人的注意受到刺 激物的( ) A.强度的影响 B.对比关系的影响 C.运动变化的影响 D.新颖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29.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活动称 为(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