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河北邯郸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
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1~4 题 20 分)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
挡着南侵的凤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
海洋”,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
尽染;冬天,白雪皑皑,,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ā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
越.的距离。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huāng
mò)______
②逾越__________
(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
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申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蜜林深处闾或有小鸟啁啾声外,几乎是万籁俱寂。此
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尽为外人道也。
.........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陶渊明的名篇
《___________________》。
3. 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题
号
(
1)
原 稿
改定稿
出 处
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
个
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
《藤野先
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生》
(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
2)
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
《从百草园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
到三味书
花……
屋》
4. 对联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所在豹班级开展“寻找最美对
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一位同学抄录了一副对联:风调雨顺年年丰稔,国泰民安岁岁祥和。
请你帮助同学解决下列问题。
(1)班里有同不认识上联中的“稔”字,你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
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查到这个字读“rěn”。
(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了“稔”字有三个义项,你认为该字在这副对联中的意思
是( )
A. 庄稼成熟
B. 年
C. 熟悉
(3)该同学在抄录这副对联时,没有抄录横批。结合对联内容,如果从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中选取一个四字词语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你认为最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5~21 题 50 分)
一、(5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
《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6.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
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二、(1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
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
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
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观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
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
生。今后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
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
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日,观看。⑥这
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给儿子的家书。喻,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7.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堪励志勤读
B.无裨.实益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 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 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8.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9. 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10. 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三、(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略谈文章的结尾
①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
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
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
“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
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
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
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
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因
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木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
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
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
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力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升头用的
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太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
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
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
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
(选自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
11. 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
12. 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 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
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红衣姐”
李春雷
①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
②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
的。
③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
个财富的世界。
④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到
了小榄镇上。
⑤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
⑥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于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
变得愈发窘困起来。
⑦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
⑧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管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
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
⑨5 年前,因为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了,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
大学,每年的学费,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结清呢,每当孩子开学,那些日子都
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而她呢,不得不去捡
废品。
⑩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
⑪她常常在这儿捡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
呢,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
香四溢的小镇名吃——
当清洁工,每月 1400 元、自已的工资,正好是大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丈夫的辛苦钱,
又可以供养小儿子。
⑫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有时侯,看看街边商铺里芳
⑬菊花肉,她也从不舍得掏钱买一盒。
⑭社区干部调查走访后,为她一家办理了“低保”,还为她安排了工作,在一家商场
⑮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
⑯现在是早晨 9 点 30 分,小巷里空空荡荡的。
⑰突然,一个黄衣男子驾驶摩托车飞驰而来,急火火的,似有天大事情发生,果然,
⑱看着地上的钞票,她惊呆了,这些钱足足有上万元。
⑲“老板,老板,丢钱了、丢钱了!”她大声喊道。
⑳可是,“黄衣男”戴着头盔,根本听不见,风一样,跑远了。
㉑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
“啪”的一声,男子口袋里掉下一沓钱,红花花的,散落在地上……
㉒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
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
㉓足足过了 5 分钟,“黄衣男”终于急火火地跑回来了。
㉔她还在那里站着,直挺挺的。
㉕她吼道:“你带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小心?喊得我喉咙疼。”
㉖20 多年来,在人前,她总是自卑,畏畏缩缩的。而现在,那么理直气壮、堂堂正正。
这在她的人生中,绝对是第一次。
㉗“黄衣男”涨红了脸,蹲下去,低着头,匆匆忙忙地捡钱。
㉘“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
㉙说完,她就转过身去,走了,走进了小巷深处。
㉚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压根儿,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只是,事件现场的远处,正好
有一个看风景的人,他感觉好奇,便掏出手机,顺手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一举手之拍,打破
了小镇的平静。
㉛这位不知名的旁现者,虽是有心之人,却不够专业,他只是拍了两个背景:一小穿着
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
㉜微博发表之后,开始,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关注,她也没有想到,很快,就产
生了蝴蝶效应,于是,小镇上的数十万根手指,不约而同地按动着同一个程序……
㉝在这样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南方小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温馨小事,真情!暖人!
㉞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
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
㉟第二天早晨,这则消息,赫然登上了本地报纸。
㊱于是,小镇上的 20 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然
而,我们的主人公,根本无意识。
㊲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
㊳当天下午,当地多家媒体和镇政府一起组织数十个人,开始在监控显示“红衣姐”消
失的地带进行地毯式搜寻,他们把所有晒红色衣服的家庭都问遍了,把所有的门板都敲响
了……
㊴傍晚时分,仍然没有踪迹。
㊵太阳消失到地平线以下去了。
㊶大家有些失望了。
㊷她家的小楼临近河边,屋门紧闭着。
㊸一位阿婆前来磨粉,敲门,无声、便大喊:“阿娣,阿娣,磨粉呢?”
㊹“好呢。”门开了。她,探出头来。
㊺这时,在河边一筹莫展的记者发现了她,急忙跑上前,“阿姐,你认识这个人吗?”
说着,打开报纸。
㊻她一看,惊呆,“你找她干嘛?”
㊼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她脸上的细微变化,“阿姐,这是你吗?我们是记者。”
㊽她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什么事?”
㊾记者已经认出她,上前一把抓住,唯恐她跑掉似的,“终于找到你了!”
㊿她更害怕了,浑身颤抖,惊骇万分,“是不是钱少了?我没有拿,连腰也没有弯一下!”
“阿姐,不是的,不是的,你误会了!”
……
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
那,是小镇的图腾!
当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
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叫妈,改称“红衣姐”,哈哈。
半夜时分,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她一时无语,
脸色羞红。
自己的丈夫啊,还是那个憨人,但是蛮可爱的,那是她的最爱。
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踏踏实实的生活!
是啊,生活正在变得好起来,自己的工资已经涨到了 2000 元;儿子的对象也确定了,
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儿前几主动送她的。
小巷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籽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
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
是的,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
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
……
我们的主人公。名叫冯欢娣。
这个故事呢,发生在 2014 年 6 月 17 日。
(选自 2015 年 4 月 15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 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寻找“红衣姐”》。
15. 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请找出一例。
16. 请品味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