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2.班级授课制
3.“四书五经”
4.要素主义教育
5.自我效能感
6.内驱力
二、 简答题
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 简述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3. 简述《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4. 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三、 材料分析题
1. 请分析西方古希腊教育思想与中国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以及对各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
历史影响。
2. 阅读以下材料,指出做此表述的思想家是谁?阐明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并论述此教育家对西
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
“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
四、 论述题
1.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实教育发展的影响。
2. 试论述我国第八次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见 2015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课程标准是依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它规定着每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
评价课程的基础。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说明部分、课程目标部分、
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2. 班级授课制(见 2016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必
须一致。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很难顾及班级内
的个性化差异。
3. “四书五经”(见 2014 年曲阜师范大学真题)
【答】“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
科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是《诗》《书》
《礼》《易》《春秋》。
4. 要素主义教育(见 2017 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答】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对立面的要素主义教育,最初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 其
形成标志是 1938 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和
里科弗。主要观点是:(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
种训练智慧的过程;(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 自我效能感(见 2014 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2)
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的唤起。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6. 内驱力
【答】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内驱力就是把成就看作
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是一种外部动机。
二、简答题
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见 2012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1)我国教育目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体现的精神实质是: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明了我国教
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2 坚持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
方面的发展;从分层的角度来看,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发展人处
理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发展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
3 培养独立个性,培养独立个性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精神和超越精神。
2. 简述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见 2015 年天津师范大学真题)
【答】(1)教师的权利。
1 公民权利:人身权利;人格权利;女教师的特殊权等。
古希腊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从希腊三哲的论述中都能体现出来。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都是建立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是柏拉图的教育始于出生前的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循
序渐进的教育模式,都对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
定了理论基础。他创办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提倡
学而优则仕,编撰了 “六经”,首倡启发式教学,实施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作用和道德教育。孔子
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同时,对世界文化、教育、学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阅读以下材料,指出做此表述的思想家是谁?阐明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并论述此教育家对西方
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答】(1)这些思想出自卢梭的《爱弥儿》。
(2)核心观点:①自然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
治观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②自然教育的作用——保持和发
展人的自然本性。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
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③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
律。卢梭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
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
儿童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 的自然发展”。
(3)历史影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巴西多、康德、
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卢梭的启发。作为一部教育著作,《爱弥儿》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在于冲破封建教育的樊篱,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
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代表了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爱弥儿》对儿童天性的描述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 而忽视了人类文化传
统在教育中的作用;过高地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四、论述题
1.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实教育发展的影响。(见 2019 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答】(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社会建构主义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关注
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
1 虽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后调整和修
正,且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2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
动,才能内化有关的知识。
3 学习共同体,就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专家、教师、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成员之
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4 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
完成。
(2)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后人在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作用,并以“情境”为核心推出很多教学模
式,对教学应用有很大帮助。
①情境性教学:强调与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教学,强调以事例、问题为基础,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
生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完成真实的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②支架式教学:起初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某种外部支持,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步减少外部支持,直
到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为止。
③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情境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④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教学策略,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
2. 试论述我国第八次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答】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
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3)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
学习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