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MIMO信道容量分析.docx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资料共3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1 MIMO系统概述
1.1 无线通信发展现状
1.2 MIMO系统的发展
1.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2 取得的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MIMO技术简介
1.3.1 MIMO系统的概念
1.3.2 MIMO系统的特点
2 无线MIMO空时信道理论
2.1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2.1.1 无线信道传播特征分析
2.2.2 无线衰落信道的基本特征
2.2.3 经典的衰落分布
2.2 MIMO信道模型
2.2.1 信道矩阵
2.2.2 信道模型
3 恒参信道下MIMO信道容量
3.1 单输入单输出(SISO)信道的容量
3.2 多输入单输出(MISO)信道的容量
3.3 单输入多输出(SIMO)信道的容量
3.4 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的容量
4 MIMO信道容量仿真分析
4.1 SISO与SIMO,MISO的仿真比较与分析
4.1.1 恒参信道MIMO系统信道容量仿真
4.1.2 瑞利衰落信道MIMO系统信道容量仿真
4.2 SISO与MIMO的仿真比较与分析
4.2.1 恒参信道MIMO系统信道容量仿真
4.2.2 瑞利衰落信道MIMO系统信道容量仿真
5 结论
1 MIMO 系统概述 1.1 无线通信发展现状 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无线通信的雏形,古时候,每当敌人侵犯边 疆,我军将士便会利用烽火台点燃狼烟。狼烟会将敌军入侵的消息进 行传递,以便大家做好防御,并抵御外敌入侵。 时光变迁,赫兹在 1896 年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波时代”从 此成为无线通信的新代表。马可尼在 1897 年使无线电传输穿越布利 思托尔海峡成为现实。至此,无线通信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奈奎斯特在 1924 年开始对现代数字无线通信进行研究。他提出 的带限信号采样定理使得数字化通信的变成现实。C.E.Shannon 在 1948 年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轰动一时的论文,此论文指 明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限制,并成为未来数字无线通信的数学理论 来源。汉明在 1950 年进一步研究出被后人广泛沿用的实际通信系统 纠错编码。随着人们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无线通信的发展越来越 快。通信方式也由模拟变成数字方式,传输元素也由简单的数据或者 语音的传输转变成多媒体传输,当然占用的带宽由数千赫兹不断增加 到数千兆赫兹,无线通信技术的拓展使人类的生活变的更加便捷,社 会经济也的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通信的发达“地球村"的概念也渐 入人心,当然人们对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增加, 低成本也多业务的通信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于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例如:CDMA2000、WCDMA 和 TD.SCDMA,顺势而生,成为通 信技术的里程碑性结果。 由于商家的利益驱使、技术的的持续革新、以及政治的因素的影 响,特别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标准设备之间通信的因 素,专利权等因素,第三代移动网络的商业运营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人们开始了对后 3G 或 4G 无线通信系统充满期待,LTE&MIMO 等技 术呼之欲出。 后 3G 或 4G 无线通信要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业务的通信概念,一 定避免不了交换、信号传输和接入等技术难题。具有极高的传输质量 和传输速率的光纤技术,已基本解决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这个问题的 困扰。而高速无线接入和高比特交换技术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题。包括多种接入技术的下一代无线通信体系,将会是一个异常复杂 的网络系统。 1.2 MIMO 系统的发展 1.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C.E.Shannon 给 出 了 传 统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的 信 道 容 量 极 限 公 示 C=Wlog2(1+S/N),从公式可以看出:SNR 增大能有效提高频谱的利 用率,如果发射(Transmit,TX)端提高 TX 功率,则接收(Receive,RX) 端的 S/N 也会随之增长,考虑到人的身体因素并不建议运用此方案, 并且要制造出可以在较大的线性范围同时在较大的 TX 功率上运行的 功率放大器是个很棘手的难题,而且在 TX 功率较高时,器件的产生
较多热量,散热方面又要处理。在传统移动通信系统(多用户)中, 由于系统的热噪声通常会低于其它用户产生的干扰电平,故在此类情 况下要提高信道容量通过增大 TX 功率的方式并无很好的效果。 要提高频谱利用效率还可以利用分集技术,它包括 RX 分集和 TX 分 集 两 种 技 术 , RX 分 集 也 叫 做 单 输 入 多 输 出 (Single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系统,它利用最优合并的方法来提高 RX 端 之信噪比(SNR,Signal Noise Rate)以便提升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TX 分集也叫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InputSingleOutput,MISO)系统。 如果信道的信息状态不被 TX 端提前预知,就无法使用自适应技术分 配 TX 功率,也不能使用波束形成,信道容量的改进不明显。MIM0141 技术是由 SIMO 技术与 MISO 技术的发展就演化形成的,与 SIMO 系 统 和 MISO 系 统 比 照 , 可 获 得 明 显 的 信 道 容 量 提 升 , 打 破 了 C.E.Shannon 对 SISO 系统信道容量提出的限制。因此在第三代或者 以后的 LTE 系统中无线 MIMO 技术的推广将势在必行。从更宽泛的 角度讲 MIMO 技术能创造许多正交子信道同时通信、可以结合运用 发射分集&接收分集技术,进而提升 ANT 增益和利用效率。 而 4G 移动论坛(4GMF)贝 JJ 更偏向于 4G 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把 重点集中子有开放无线结构(OWA)的 4G 移动通信系统,并与 802.20, B3C,mITF,WWRF,K4C,F4C,FUTURE 等论坛和组织互为补充。 大幅提高无线通信速率是 4G 系统追求的目标,所以必须想办法 打破传统移动通信体系的容量限制。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无线 通信的容量:
1.拓展已使用的频带; 2.设置更多的服务基站; 3.增加频谱的使用效率。 有人提出把可使用的频带拓展到毫米波段,以便于使无线通信的 传输速率提高,由于毫米波段的频带有更大的范围可以利用。可是现 在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要求,以至于需付出更大代价,并且目前移动 通信市场迫切需要的是使用微波波段的介于 WLAN 和 UMTS 之间设 备。安装更多服务基站代表会增加更多蜂窝数量所以实现起来会更昂 贵。所以可知,最优化的选择方法就是要增加频谱利用率。 LTE 或 4G 移动通信网络在频带利用、功能分布、业务范围上都 将与 3G 系统有所不同,可以称之为分布网络(Distributionnetwork)和 宽带接入(BroadbandAccess),具有超过 2Mbps 的不对称的信息传送性 能,其指标主要包含: ⑴ 是真正含义上的多媒体宽带移动无线通信体系,能够提供的 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峰值可以达到上百 Mbps,并可以支持包括 高清晰视频播放、高速 INTERNET 数据下载在内的各种多媒 体通信服务。 ⑵ 与因特网技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紧密结合,进而成为市 场前景广阔,使用范围广泛,生命力强大的多媒体移动通信 体系。 ⑶ 利用新的频段,移动传输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大容量、高质 量的无线移动通信需求得到满足。
如果想满足上面所要求的指标,务必要研究新的技术使之与其搭 配,当然最重要的技术就是高速移动传输通信技术。 1.2.2 取得的进展 信息论的探究说明无线 MIMO 系统可以使信道容量可以获得巨 大提升。所以,国内外许多知名学术团体和大型跨国公司竞相开始了 对 MIMO 技术的深入探讨。在传统的 GSM 通信系统中,并没有商业 化的 MIMO 产品出现,3G 通信中也没有使用实际意义上的 MIMO 技 术,仅使用了纯接收分集(SIMO)的解决方法。目前一些高端智能手 机,比如苹果公司从 Iphone 4S 开始对 ANT 进行了重新设计引入了双 ANT 智能切换技术。 Lucent(朗迅)通信技术公司对 MIMO 技术进行了初期验证,对两 款 BLAST 芯片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芯片速度达到之前难以实现的 19.2Mbps,BLAST 研究组织也获得了以往难以达到的 Spectral efficiency:20 bps/Hz~40bps/Hz,而利用传统 GSM 通信体系的无线 调制技术取得的 Spectral efficiency 仅仅只有:1bps/Hz-5bps/Hz,微波 系统在 Point-to-Point 的情况下可获得的最大 Spectral efficiency 为: 10 bps/Hz-12bps/Hz,并且在 Bandwidth 为 30kHz 以内,贝尔(BELL) 实验室在上面的 Spectral efficiency 上使有效载荷 Data rate 达到了 0.5Mbps-1Mbps,而运用原来的通信技术,在此频带宽度范围内能可 取得的最高 Data Rate 只有 50kbps;在 3GPP 条件下,下提供了使用 MIMO 技术在平坦衰落前提下,载波间距 5MHz,频段 2GHz-4GHz,
在移动信息传递下行链路中所取得的最高 Data Rate: 表 1-1 MIMO 结构下峰值 Data Rate (M,N) 技术类型 码速 调制方式 波束/子数 子数据流数 据流(kbps) (1,1) (2,2) (2,2) (4,4) 传统 MIMO MIMO MIMO 3/4 3/4 3/4 1/2 64QAM 16QAM QPSK 8PSK 540 360 180 540 量 20 40 80 80 峰值速率 (Mbps) 10.8 14.4 14.4 21.6 1.2.3 存在的问题 Foschini 和 Telatar 在无线多输入多输出领域做出了许多基础性的 工作,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种实验系统,可利用蜂窝无线电系统 (Cellular Radio System)和固定接入系统(Fixed Access System),这类研 究已经获得重大成果。 1 天线的数量和间距 要想实现 MIMO 系统的高频谱利用效率,在其系统设计中天线 (Antenna,ANT)数量的多少和各 ANT 之间距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两者比较而言距离的设计更为重要。安置多 ANT,会对 ANT 周边的 环境会形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 ANT 数量的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 比如有 4 支 ANT,各 ANT 的间距通常会使用 10 个波长,相对来说 距离较大,这是缘于基站通常会设置于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并不能 保证总有本地散射体使衰落去相关。频率为 2GHz,ANT 间距为 10 倍波长,使用双极化 ANT,4 根 ANT 距离约为 1.5 米。ANT 之间距 离超过半个波长就可以使终端有一定数量的衰落,由于个人移动用户
常常位于散射物体之中,并无直接传输途径,用户 ANT 最多安装 4 根,在实际安装时通常为 2 根。计算可知,4 根双极化 ANT 要占据 的空间大约为 7.5cm,当然 7.5 cm 可以很简单就能嵌入笔记本电脑等 设备中,但是对于手机等体积较小的个人通信设备来讲,为了改善外 观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手机的 ANT 一般内置于机壳中,如果要把 ANT 嵌入到机壳中即使安装两根 ANT 也很困难,所以 ANT 的间距 成为棘手的难题。 2 接收机的负载性 MIMO 接收机要比单 ANT 接收机复杂程度高的多,具体体现如 下: 1 于实际通信中存在多用户,必须要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4× 4 的 MIMO 系统要比单 ANT 的接收机复杂约两倍; 2 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他物体散射的影响而出现角 度延展和延时扩展,MIMO 接收机需要额外解决干扰对消和 均衡方面的问题; 3 接收机不只是刷新和追踪单个系数,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 路径延时和 OFDM 中的时隙,都必须及时追踪和刷新,导致 MIMO 的信道估计复杂性大大增加; 4 MIMO 系统比传统系统增加了 RF 链(与 RX ANT 的数量相同) 与相应的基带计算模块,以及接收机的隔离算法等都会增加 设计的复杂性;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接收机的复 杂性比如手机电池的寿命长短等。
3 MIMO 信道模型 MIMO 系统的性能,受所处条件的多径信号影响比较严重。所以 对户外与户内环境中无线 MIMO 通信信道的特点必须有相关认知, 以便实现信道容量的大幅增加。建立合适的信道 Model,运用正确的 测量手法和仪器,对于评估算法的好坏和预估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 无线信道具有时变特征,所以要分别创建 MIMO 信道的静态 Model 和动态 Model,只有创建了更周密的 Model,才可以仿真出算法对系 统的性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4 MIMO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MIMO 系统设计中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信道的状态 信息(CSI)的准确获取和及时返回,信道容量是信道特征模式函数, 如果发射机了解信道状态或部分信道的反馈信息,那么 TX 端就能够 改变原始的平均分配 TX 功率而使用注水原理。假设信道相关矩阵也 被提前预知,那么 TX 端就可以合理分配各支流的比特数、调整放大 器的功率以及对信道编码进行管理以获得最大信道容量。 5 系统的集成和信号设计 将来实际使用的 MIMO 接收机应该是两种模式并存的,因为 MIMO 系统需要与目前使用的非 MIMO 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集成和相 互融合。所以无线资源控制(RRC)可以帮助 MIMO 系统进行设计。比 如说基站也应该了解通信终端是否处于 MIMO 状态,同时通信终端 可以从下行链路的广播信号来确认基站是否处于 MIMO 状态。当然 在非 MIMO 模式下,通信终端也应对基站进行相关回馈,在信道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