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海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3 年海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上填写本人姓名,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 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若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 不选项方框的涂点擦干净。 3.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 区域以外及草稿纸、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 选择题(60 分) 本卷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举行了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 土”,司徒(官职)“授民”。这表明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黄牛过河各顾各”,这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两句 民谚。如图 1,反映了我国古代耕织结合的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混合经济 3.《梦溪笔谈》这样描述一项发明:“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 本,则为神速。”这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4.“一百单八将,是力与美的象征,其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盖世武功,悲怆雄奇,令人 景仰不已。血与酒的激荡,情与仇的纠结,泪与笑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厮杀,枷锁与自 由的碰撞,都被施耐庵的如椽大笔写得惊心动魄,令读者如醉如痴。”它评价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5.“……德行/住在难以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掩护/肉眼凡胎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 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之相近的是
A.反对迷信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强调自由 D.知识即美德 6.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 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也不受用,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 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罗马文明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建筑 B.法律 C.文学 D.史学 7.16 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 为“西班牙胡椒”。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8.汉弥尔顿在参与制定美国 1787 年宪法时提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他认为,防 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可靠方法,就是给予各部门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 犯的必要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可见,他强调 A.民主集中 B.中央集权 C.分权制衡 D.地方自治 9.图 2 反映的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 1932—1937 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 10.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各国纷纷采取“量化宽松” 政策,中国政府也投入四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拉动经济增长。在 1929—1933 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罗斯福政府大刀阔斧地采取 了许多措施来克服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放任 D.国家干预 11.读图 3,其中的⑤是指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12.随着美国苹果公司 CEO 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一句网络帖子迅 速走红:“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 乔布斯咬了一口……”牛顿的伟大贡献是创立了 A.经典力学 C.量子力学 B.进化论 D.相对论
13.“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这句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 代人勇敢地走出人生低谷,去追求自由和幸福。这名名言出自 A.《西风颂》 B.《悲惨的世界》 C.《战争与和平》 D.《等待戈》 14.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 长鸣。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 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 15.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的浪潮冲击着古老的华夏文明。近 代中国经历了“师夷长技”“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以俄为师”的演进过程。 这种演进过程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经济 B.救亡图存 C.中体西用 D.反对专制 16.一位伟人,从湖南湘潭一个偏僻山村走出,沿着蜿蜒崎岖的坡途,带领苦难深重的中 国人民向共和国走来。今年 12 月 26 日是他 120 周年诞辰纪念日,他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7.中国和印度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但也存在分歧。1953 年,周恩来在接 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项原则 18.图 4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其中, 1980—1997 年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最快,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2013 年 4 月 8 日至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工作时指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 的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发 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今年是海南建省办 经济特区 A.15 周年 B.20 周年 C.25 周年 D.30 周年 20.“……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 图 5
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歌中的“天路”(图 5)是指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青藏铁路 第二卷 非选择题(40 分) 本卷有 3 小题,21 小题 12 分,22 小题 12 分,23 小题 16 分共 4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宝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墨子 材料二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子 非子 侈而情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材料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商隐 请回答:(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观点。(2 分) ——苟 ——韩 ——李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6 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其主张对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4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 18 世纪来临的时侯,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 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 崭 新 的 生 产 方 式 , 后 世 称 之 为 “ 工 业 革 命 ” 。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 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 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 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 60%;铁产量超 过了世界上所的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2 分) (2)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生产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三,指出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 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 分化组合,两极格局受到严重冲突并最终瓦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请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并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 发展的影响。(16 分)
2013 年海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 1.B 2.A 3.C 4.B 5.D 6.B 7.A 8.C 9.D 10.D 11.B 12.A 13.A 14.C 15.B 16.A 17.D 18.D 19.C 20.D 21(1)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2 分) (2)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战乱频繁,社会变革;学校下移,“士”阶层崛起。(6 分) (3)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就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言 之有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 4 分) 22(1)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火车、轮船等。(答对任意一点得 1 分,总分不超过 2 分) (2)生产力提高;工业化;城市化。(答对任意一点得 2 分,总分不超过 4 分) (3)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6 分。如答“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变动”或“工业文明冲击近代中国经济”,给 2 分,总分不超过 6 分) 23.过程:二战后,两析格局形成;(2 分)20 世纪 60、70 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两极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开始出现多极化趋 势。(4 分)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 极化趋势加强。(4 分) 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 世界的协调发展。(6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