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A 卷(100 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3 分)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宽宥.(yòu)
拾.级(shí)
荤.菜(yūn)
鲜.为人知(xiǎn)
B.发怔.(zhèng) 参.杂(chān) 蛮横.(héng)
忧心忡忡..(chōng)
C.瞭.望(liáo)
确凿.(záo)
鄙薄.(bó)
不知所错.(cuò)
D.贮.蓄(zhù)
翘.首(qiáo) 教诲.(huì)
名副.其实(fù)
2.(3 分)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立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盛夏又至,万物蓬勃,油然而生....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C.喜剧演员贾玲言语幽默,动作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D.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陶醉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是哗众取宠....啊!
3.(3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B.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
C.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 20%。
D.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4.(3 分)下列句于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里的三个人:你、我、他,都必须去。
B.今天的早餐品种丰富,你是吃稀饭馒头,还是吃豆浆油条?
C.“体考和实验考试结束后,我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搞文化复习了。”小明激动地说。
D.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3 分)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B.《社戏》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C.“雄伟壮丽、敬畏生命、阳光灿烂、打量一番”是一组结构不同的短语。
D.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指朝廷,
用“汗青”代指史册。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 分)
6.(9 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7.(10 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
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
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
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值.胡贼攻郡
值
②友人语.巨伯曰
③不忍委.之
语
委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8.(6 分)古诗文默写。
(1)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自己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诗句是:
,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诗句是:
;
。
三、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9.(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
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要求:请围绕以上文字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确定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 600 至 800 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10.请以“分享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 600
至 8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B 卷(共 50 分)四、现代文阅读(15 分)
11.(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陪父母一场温暖
①每天早晨出门时,父亲已在菜园忙活,晚上披着万家灯火归家时,父亲鼾声正浓。住在一个家,却成
难以相见的两人,偶尔急着赶路前遇上,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似乎只为朝升晚落。这天中午,得知下午无事,可以放半天假,忽
如秤砣落地,一颗久负的心
......有着飘的轻快。
③于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父亲正在灶台上忙着烟火厨事。他很是惊讶,问我怎么现在回来了,我说想陪
他喝杯酒。父亲咧着一张嘴笑了,手上动作更勤了,我坐在锅灶下偶尔添一块柴,不一会儿,一顿美味
佳肴上桌了。
④父亲从床下摸出一瓶珍藏多时的好酒,一边擦拭,一边说:“山芋收回来了,地头正在平整,白菜的种
子备好了,还差一场雨。”说到这,父亲突然抬头问我,“你还好吧?“我点点头问:“你身体最近怎样?
天冷了,多穿些衣,脚下要暖。”父亲说:“我这鱼烧得咋样?”我说:“这酒挺好的!”一场答非所问氤
氲着温暖的菜香,母亲坐在一旁偶尔插话,电视里的节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换得勤,我和父亲喝得
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
⑤饭毕,我站起身,摸摸坐在床边的父亲,他的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的英俊被岁
月带走了。儿时一直故意扎我的粗胡子,倒是剃得干干净净,老了的父亲还是很注重仪表,只是头发花
白如雪。他染过,我们怕伤及他的身体便不允许他那般做了,他倒也听话,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
⑥想起少时,我们像小鸡啄米一般,围在母亲身边挤着一屋温暖,可温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时父亲在
城里工作,我们时常站在路口巴望多时,总是叹息而返,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火急火燎赶回家和我们
团聚一下。快乐还未展开,夜里梦着第二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可睁眼时。父亲已在返城的路上了。
⑦那时的泪水,应该像今时父亲的埋怨,埋怨我连和他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有很多无奈,因为不能
一劳永逸,觉得必须一路追赶,于是叹息遗憾在心疼中纠结产生。
⑧有时感慨: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的
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更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
忙碌不休,所以让前进的脚步慢一些吧,停下来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
不要等到遥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
⑨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说一场温暖的家常。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
丰盈他们久盼的记忆,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选自《今日文摘》2018 年第 22 期,有删减。)
(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3)请简要概括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判断其主要表达方式,结合全文分析这三段的作用。
(4)仿写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
,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
。
12.(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
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
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
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
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贼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
“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
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
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在疫情面前,
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
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
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
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
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
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
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
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
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
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
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
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 年 4 期,有改动)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3)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五、诗歌鉴赏(6 分)
13.(6 分)阅读《采桑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
(1)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 分)
14.(4 分)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
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
欣赏他,理解他。
(1)以上文段选自《
》。
(2)在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
15.(4 分)口语交际
根据以下情景按要求完成一段对话。(100 字以内)
午饭后,李涛同学正在教室做作业,马华同学突然跑进教室把李涛的书撞掉了,李涛很生气,站
起来就打了马华一下,他们随即发生了冲突。班主任王老师赶到后,因为李涛先打人就重重批评了李涛,
李涛很不服气和王老师吵了起来。事后经过父母教有,李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准备去给王老师沟通道
歉,他该怎么跟王老师说?
16.(6 分)综合•探究
材料一:线上教育即 E﹣learning,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科技和互联
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材料二: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方式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网络为教育架起
了一座桥梁,让大部分人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也有很多
劣势,如互动性差,技术不够成熟等。
材料三:新浪网潘程《十年内,线上教育将成主流》一文披露 iTutorGroup 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兼 CEO 杨正大博士观点:在未来十年内,线下教育终成辅助,线上教育才是主角。
材料四:知网署名徐博、黄卉的文章《线上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育》认为,线上教育给人们
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弥补了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
问题,因此线上教育只是辅助,要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请综合上面材料设置个问题。
(2)结合疫情期间你的体验,谈你对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认识。字数在 100 字以内。
2020 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A 卷(100 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解答:A.有误,“荤菜”中的“荤”应读作“hūn”,“拾级”中的“拾”应读作“shè”;
B.有误,“参杂”中的“参”应该是“掺”;“蛮横”中的“横”应读作“hèng”;
C.有误,“瞭望”中的“瞭”应读作“liào”,“不知所错”中的“错”应为“措”;
D.正确;
故选:D。
2.解答:A.错误,“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也指巧妙地办
成某事,属于用错对象;
B.错误,“油然而生”指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发生,属于用错对象;
C.成语使用恰当;
D.错误,“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属于褒贬不当。
故选:C。
3.解答:A.搭配不当,把“和”改为“眼前浮现出孩子们”;
B.成分残缺,删去“使”;
C.搭配不当,把“一倍”改为“二分之一”;
D.正确;
故选:D。
4.解答:A.有误,“你、我、他”并列做主语,词语之间用逗号;
BCD.正确;
故选:A。
5.解答:ABC.正确;
D.有误,“桑梓”指代的是家乡;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 分)
6.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意思是: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虽:即使。
BC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