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6 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1.适度控制所要体现的要求有哪些?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认识到,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 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首创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 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②也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 进度成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 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 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 行全面的控制。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而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适度的 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 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 成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 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 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卜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 围的问题。 2.试介绍并评价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1)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根据期望理论,员工对待 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 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员工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
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员工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 程度。 ③奖赏一个人日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员工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他的重要 性程度。 在这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 值的乘积,即:M=VXEo 式中,M 表示激励力,V 表示效价,E 表示期望值。期望值是指人们 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效价是指 一个人对这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 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根据期望理论,组织管理要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要以激励手段的效价(能使激励对 象带来的满足)和激励对象获得这种满足的期望值都同时足够高为前提。只要效价和期望 值中有一项的值较低,都难以使激励对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 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说 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依据是员工个人的知觉,而与 实际情况关系不大。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员工以自己的知觉确认自己经过努力工作就 能达到所要求的绩效,达到绩效后就能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奖赏,他就会努力工作。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 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 (2)期望理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期望理论强调报酬或奖赏,因此需要假设组织所提供的奖赏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保持 一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名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②期望理论强调管理者应知道为什么某些结果对员工有吸引力,而另一些结果则无吸 引力。③期望理论注重被期望的行为。但员工不一定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也无法进行 评估。④期望理论关心的是知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目标满 足的知觉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 3.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这样的 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该种说法不正确。 (2)具体原因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 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
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上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 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 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 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 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 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②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 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组织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做预算,不进行成本费 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成本失控而变得不合理、不合算。节约是从事 现代管理的基本准则之一。 ③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在变化的环境 中生存下去。计划还为摔制提供了标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 一些没有预见的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行动可能偏离计划轨道。这些偏差要靠控制来纠正。 纠正偏差,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组织的计划。计划不仅是组织行动的标准,同 时又是评定组织效率的标准。没有计划就无法实施控制:没有计划,组织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4.企业产品开发的任务是什么? 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决策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企业生产何种产品;企业提供何等质 量的这种产品;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是对原先己经生产的产品进行改造和 完善还是开发新的产品。企业产品开发的任务具体表现为: (1)产品性质的确定 生产何种性质的产品是企业自建立起就已提出并在企业存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出的问 题。由于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获得其价值,而产品价值的实现又以消费者的购买为前 提,消费者是否购买某种产品取决于他们对该产品的消费能否满足其需要的判断,因此企 业生产何种产品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市场的需要和企业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以及是否可以 从中获取足够利益的认识。由于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注视和研究这种 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 (2)产品质量的确定 企业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提高声誉、争取用户、扩大市场。 对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井不是越高越好。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需以支付增量成本为代价。 而产品质量完善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即:随着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成本增长的速度 将越来越快,从最初增长的速度慢于质量的改善到逐步超越后者。对企业来说,为了完全 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必然希望将与产品质量提高相关的技术创新与组织费用全部 计入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价格;而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既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又不愿
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因此在确定生产成本和质量水平的产品时,企业要有“合理质量” 的概念,要注意质量水平与生产成本的最佳组。 (3)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是指在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都有显著改进与提高或 独创的产品。它既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开发出的全新产品,也可 以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的具有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 产品,或者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品种、款式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 构上无突破性改变的改进型新产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