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申论真题及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
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30 分钟,作答 9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申论材料
1.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一眼看上去与西
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不相上下,高楼大厦、磁悬浮列车、信用卡、来自巴黎的时装……这一切
甚至让初次来访的外国人为之惊叹,但一走进人口占中国总人口 2/3 的农村,人们往往看
到的是连公路都没有通的村庄,农户家里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
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城市发展却更快,城乡差别
不但没有缩小,近年来还有扩大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02 年,中国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703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13.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2476
元,实际增长 4.8%。两者比例是 3.1∶1,大于 2001 年的 2.9∶1。而在 1993 年,这一比
例是 2.47∶1。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说,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四成是
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可自行支配的货币收入不超
过 1000 元。自 1997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平均只有 3.94%,来自种粮的收入则为
负增长。
3.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别之大在亚洲乃至世
界都是极为突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某日前披露的数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
经达到了 5∶1,而亚洲各国一般在(1.5~2.0)∶1。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
国家的城乡收入比平均约为 1.5∶1,中国是世界城乡收入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之间
的这种鸿沟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中国农村的就业压力极为严重,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需要转移及愿意转移的劳动
力数以亿计。全国农村仅有约 2 亿多亩耕地,最多 2 亿劳动力即可经营好,除去乡镇企业
吸纳农村劳动力外,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估计在 4 亿人左右。这就造成:一方面,农
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结果。据统计,城市每个劳动
者平均占有资金比农村高出 5 倍多,城市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的 4.7 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
水平的地区差异正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由于农村的劳动供给量大于城市的劳动供给量,
而且农村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所以农村必定是劳动的净
输出者。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某说,据统计,从 1987~2001 年,全国非农建设
占用了 2394.6 万亩耕地,至少有 3400 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耕地。按现在的经济发展
速度,2000~2030 年的 30 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 5450 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
过 7800 万人。
6.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是一种身份制度,也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体现。
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
一个“社会”由农民组成。国民被分成具有不同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和农村人。他们在接受教
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劳保福利、住房、就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
这种差别待遇,曾是社会认可的正式制度安排。城镇居民的户口本象征着正规的城镇户籍管
理体制,意味着永久居民及其相应的权利。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前者有收入较高的工作职
位,享受城市常住人口的防暑降温费,享受着医疗费用上的优惠以及孩子在入学上的特殊照
顾等等;后者在户籍制度的束缚下,很少与外界交流,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单调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了他们不变的生活写照,遭受着强劳动低收入、儿童失
学、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等问题的困扰。
7.低收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农村居民身份,他们很少
能获得城里人所享有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对外来劳动力管理较为规范的城市。如北京、
济南等,目前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些农村来的劳动力首先必须获得暂住证。和旧的身份制度
相比,它依旧保留着某些身份制的特征。外地农民首先必须花钱在附近村庄上租用民房,还
要交纳卫生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等等。外来农民很难进入城里人的社交圈子,很少能够和当
地居民交友,极少读书。外来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城里人不愿从事的体力繁重、环境艰苦、
条件很差的工作。他们与城里人相比,虽然都同处一个城市,但在经济收入、生活景况、社
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另类群体。
8.农村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后许多新兴行业急
需补充大批劳动力,许多脏、累、收入低的工种无人问津,民工进城补充了这个缺口。仅建
筑行业而言,绝大部分就是农民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的经济和城市建设,促
进了流入地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成千上万的民工一下子涌
进城市,也会给城市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巨大
压力。由于农民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造成许多农村的责任田未能精耕细作,甚至抛荒、弃耕。
农民跨区域大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诸如公交、住房、供水、医疗卫生等设
施的负荷,给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户籍、治安、市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盲
目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人甚至沦为罪犯。此外,民工流动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就
业矛盾,带来了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
9.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最大的隐
忧。中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在城市已经达到
“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却因收入低下而不能够形成“有效需求”,
从而使得产品积压,企业减产,农村市场发展缓慢,进而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消费的“断
层”说到底是一种购买力的“断层”,购买力的“断层”说到底又是一种收入的“断层”和
品位的“断层”,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物质层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城
乡居民文化档次(精神层面)差距拉大。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社会“断层”
和文化“断层”,这或许是比表面上的消费“断层”更加严峻的问题。
10.“农业贷款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 5%左右,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余额的 6%左右,
而这总共不足 11%的贷款创造了超过 40%的社会财富,农业利用贷款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
过其他行业,我真不明白我们的银行、投资家为什么算不清这个账,给嗷嗷待哺的农业企业
多输点血?”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痛心地说。当前农户取得贷款的主
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 50%~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贷中民间借贷
款所占的比例超过 70%。我国农村“高利贷”估计有 8000~1.4 万亿元。
11.湖南省某苗族自治县西南的长安营乡是个典型的高寒山区乡镇,1998 年全乡农民人
均收入仅 667 元,贫困户达 60%,全乡 14 个行政村有 9 个不通公路,85 个村民小组有 55
个不通电。群众吃的是自家种植的东西,有的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而通过近几年全乡因地制
宜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奶业、高山反季节蔬菜、旅游三
大新兴产业,到 2001 年,全乡“三大产业”创造产值 400 万元,3 年时间人均增收 800 元,
人均纯收入比 1998 年翻了一番。
12.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也越高。比如,上海 2000 年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最高,
达 88.3%,上海的农民收入也居全国第一。据统计,1978 年我国城镇人口为 1.72 亿,城镇
化率为 17.9%;1992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最近 10 年间平均每年新增
城镇 800 个左右;2002 年,我国城镇人口越过 4.8 亿,城镇化率上升到 39.1%以上。但与
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要低 10~20 个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则更大。
13.2004 年 2 月 8 日新华社全文播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
六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明确
提出要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作答要求
1.请用不超过 150 字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 分)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 300 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反映问题的方案。
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分)
3.就所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分)
参考答案
1.请用不超过 150 字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 分)
①该材料反映了当前我国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城乡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反映在城乡之间的
收入水平、工作条件、教育、健康、卫生、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②城乡差别集中体现在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差别及这种差别的日益扩大严重
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传统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农
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就业环境、增收条件和体制保障等。
④城乡差别的问题的解决实质就是要解决“三农":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 300 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
案。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分)
解决城乡差别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为指导,着力作好以下工作:
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②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养农村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
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③繁荣小城镇经济,推进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
④改革传统户籍制度,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
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⑤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⑥深化农村税费、土地征用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
提供体制保障。
3.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用 800 字左右的篇幅论证你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某项措施。要求:
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