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共 6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试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指定位置。
2.答题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止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答案】“失”改为“逝”;“苍”改为“沧”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
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苍”与“沧”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形容光
阴,字形应该是“流逝”。
2.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万古奔腾的长江,在中国版图上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______)线,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
湖,连结起锦.(______)绣壮美的华夏大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答案】
(1). zhóu
(2). jǐn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轴”
是多音字,在这里不能读成四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B. 纪录片《历害了,我的国》描摹和勾勒了近五年的前行车辙,彰显..了国家实力。
C.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巧妙绝伦....的工匠精神。
D. 感恩是人类心灵之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华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此词不能形容“工
匠精神”。
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襄阳“环保奶奶”运建立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B. 教育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C. 万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襄阳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D. 通过“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 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运建立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
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
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5 月 18 日,市博物馆举行了“重现古城晨钟暮鼓”活动。随着昭明台顶楼两侧的巨钟大鼓铿锵声韵响彻襄
阳古城上空,人们的思绪也被带入遥远的时空。____。
借这次活动,再现古代城市生活场景,让大家重新体味传统钟鼓文化。
①现在,城市钟鼓早成绝响,古时时间如何报?钟鼓如何敲?现代人对此已经非常陌生。
②同时,钟鼓还起到警戒、提示城门启闭的作用,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③在古代,钟鼓楼是城市的重要建筑,其主要功能是报时。
④古时没有钟表,日晷、刻漏、更香等授时、计时工具也是由官方垄断管理。
⑤所以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报时系统,这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A. ①③②④⑤
B. ③①④⑤②
C. ③④⑤②①
D. ①③④②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
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总起,指出钟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④⑤解释用钟鼓楼报时
的原因。②钟鼓楼的另一个作用。①收束语段,今天对钟鼓楼的认识。因此选 C。
6.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少年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常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能学习到
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更能触摸到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________。
【答案】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对名句的背诵。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
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
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提取最后一句作答即可。
7.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4)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都要有
“____________,死于安乐”(《孟子二章》)的危机感,都要有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
(5)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A.安得
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人生自
古谁无死?B.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赤子之心。
【答案】 (1).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2).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 (3)乡书何处达?
(4).
归雁洛阳边
(5). (4)生于忧患
(6). (5)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 B.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8. 《见字如面》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书在寄托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拟开展“手写家
书”活动,可同学李明却说:“有了网络和手机,还用得着用笔墨写信吗?”听了他的话,你该怎样劝说
他积极参与活动?
【答案】示例:李明,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手写家书更能寄托情感,成为连接亲人间的纽
带,其作用是网络、手机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积极参与活动,好吗?
【解析】试题分析: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手写家书益处多”这一劝说主题。
9. 流淌在荆楚大地的汉江,清澈、安宁,她传承了悠久的秦楚文化,抚育了一江两岸的儿女。让我们一起
参加班级“背起行囊走汉江”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我“走”我策划】为使本次专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请帮助班长策划并完善下面活动项目。(本专题
中已设计的活动除外)
项目一:探寻母亲河源头
项目二:调查汉江水资源现状
项目三:____
(2)【我“走”我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激发了同学们作为汉江儿女的自
豪感。请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
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
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
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我的发现:____
(3)【我“走”我抒怀】顺流而下,汉江美景入眼帘。请以“汉江风光无限”为主题,完成句子,抒发对汉
江的赞美之情。
汉江是美的,美在其山,____;美在其____,____……
汉江之美令我陶醉!
(4)【我“走”我参与】活动结束后,班级根据襄阳市近期颁布的《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向
大家征集公益广告用语,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
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一条。(格式大体一致,字数不限)
示例:拒绝抛洒,净化汉江。
我的设计:____
【答案】
(1). (1)【我“走”我策划】示例:走访汉江两岸居民
(2). (2)【我“走”我发现】
汉江赋予了我们民族名字,而且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3). (3)【我“走”我抒怀】示例:连绵起
伏;
(4). 水,
(5). 碧波荡漾等。 (6). (4)【我“走”我参与】示例:让垃圾远离汉江水,
让清澈伴随母亲河
【解析】试题分析:(1)活动方案的主题“背起行囊走汉江”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其
他部分即可。不可脱离主题设计活动项目。内容要有可操作性。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
性、鼓动性和号召力。可仿照题干所给的例句结构。(2)写出你的发现。要读懂题干所给的两个材料。抓
住关键句“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
民族精神”进行分析,即可探究出汉江对民族名字和民族精神的意义。(3)情景补写。对汉江的山的特点
和水的特点的刻画。此题需要考生有这方面的文化积淀与对汉江山水特点的把握。(4)宣传标语,感情要
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特别是
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保护汉江流域水环境”的主题。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
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汲人所长,为我所用。
三、阅读与欣赏
(一)古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 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____,后者抒发的
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11. 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0. 少年狂气(狂气)
11. 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解析】
10. 试题分析:考查词句抒发的情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
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射”字写出了作者的动作,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
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少年的狂气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11. 试题分析:考查词句抒发的情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
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
功的政治抱负。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
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说: (_____) ②有一人徙之. 之:(_____)
13.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故/外户/而不闭
C. 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 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
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16. 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
么?
【答案】12.
(1). 通“悦”,愉快。
(2). 代词,指“木”(木头)。
13. A
14.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
(1). 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2). “讲信”
16. 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
1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
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
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
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 A 项。改为: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译为: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
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
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
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募”“徒”“予”等字词的翻译。“民有能
徒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
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 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甲文中能
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
16. 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
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然后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来分析。如太子当继
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
(一)译文: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
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
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
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
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
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二)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
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
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
于发布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三)记叙文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
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
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
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
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
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
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
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
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
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
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
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
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
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