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浙江温州大学中西音乐(或舞蹈)史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7 年浙江温州大学中西音乐(或舞蹈)史考研真题及答案 音乐考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2.5 分,共 20 分) 1、“十二平均律”最早由我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堉)发明,他称之为(新法密率)。 2、孔子提倡“礼乐治国”,他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孔子“乐则韶武”, 认为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 3、1934 年王光祈(《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得音乐博士学位。他最早将西方的(比较音乐 学/ethnomusicology)引进东方。 4、中国近现代第一部清唱剧是(《长恨歌》),曲作者是黄自。 5、《哈利路亚》是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最著名的一首合唱曲。 二、名词解释(每题 8 分,共 32 分) 1、大司乐 “大司乐”是西周音乐机构的最高官职。周官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 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均称为乐正。据《周礼》记载,当时大司乐的工作人员 确切可考的是 1463 人,但表演民间乐舞的“旄人”还未记算在内,这些人员中除了少数低 级贵族(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外,有 1277 人是属于胥、徒、上瞽、中瞽、 下瞽,眂(视)僚、舞者之类的奴隶阶级。 到了西周,音乐教育机构相当庞大,直接归大司乐领导。周代的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表 演三个部分。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课程传授的内容是音乐思想、 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春宫》所载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学习的年限是从十三岁一 直到二十岁,如《礼记•内则》所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 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学习是有严格进度程序的。 2、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约公元前四世纪):“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 开以和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三分而 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这 段文字所载的求律法,是在弦上生律的。 用三分损益法计算音律,益三分之一为其下方四度音,损三分之一为其上方五度音,如此继 续相生而形成音律。 我国古代律学发展史上,用“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方法经历了很长时间,有三分损益十二律、 六十律、十二等差律、十八律、三百六十律等。 3、赵元任 赵元任(1892、11、3—1982、2、24)原籍江苏常州,博学多才,擅长数学、物理、哲学及 中国语言学,精通英、法、意、俄、德、日、拉丁文等八门外语,并能掌握中国各地的方言, 享有国际声誉。1982 年 2 月 24 日,赵元任因心脏病突发,在美国逝世。 赵元任的音乐作品,据查共计 132 首之多。早在 1915 年,他就公开发表了中国人自己创作 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赵元任的声乐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劳动人 民的生活现实和思想要求的作品,如《卖布谣》、《织布》等;二是反映他对当时的政治斗争 和社会现实的看法的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老天爷》等,三、数量最多的是艺术歌 曲,用来抒发深刻的思想情感,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大型合唱曲《海韵》等。赵元任的 大部分作品都收入《新诗歌集》中。 赵元任 1926 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他最有代表、最喜欢的作品。大型合唱曲《海 韵》,作曲技法复杂娴熟,表现出赵元任高深的作曲技术。
赵元任的创作特点除具有①高度的作曲技巧的同时,还具有②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近代音乐 创作上,是我国用和声民族化创作尝试的第一人,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曲调与和声不同 色彩的调式、调性布局和突变,来强调歌曲内容和情绪的发展变化,在和声上,很多和弦采 用了加六音和平行四五度进行的处理方法。③注意词曲结合,对于曲调表达歌词的四声、音 韵和语气的特点也做得很周到和讲究。 4、格里高利圣咏 六世纪,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以非凡的组织才能,重整各项宗教礼仪和机构,锐意改革 教会的仪式音乐,使罗马成为中世纪教会的中心。格里哥利一世花费十多年的时间(大约于 590—604),制定了教会音乐的法典——格里哥利圣咏,订立了许多演唱法则,并派遣使者 将圣咏送到欧洲各地教会,命令各地教会广泛采用。 格里哥利圣咏共有三册,第一册是《对唱圣歌》,收集有礼拜仪式上演唱的歌曲,以及用对 唱方式唱的赞美诗;第二册为《弥撒圣歌》,收集了圣餐仪式上演唱的歌曲;第三册为《常 用经书》,选集了前二册中最常用的圣咏。 格里哥利圣咏是单声部的,用拉丁语演唱,内容选自圣经,并且往往是一个音符对一个拉丁 语音节,又称平素歌或固定调。格里哥利圣咏又分为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并按自然音阶进 行,用纽姆谱(Neume)记谱,格里哥利圣咏没有固定音高,只有旋律走向,节奏很自由, 最初的格里哥利圣咏都没有伴奏,是一种音乐的朗诵。 三、简答题(每题 16 分,共 48 分) 1、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及其价值。 姜夔(约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一生不仕,常与达官贵人往来,靠他们的 资助而生活。姜夔不但能写词,而且还能作曲,为了照顾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他比别人更注 意格律、音韵,故被称为“格律派”。姜夔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词调,称为“自度曲”。 《白石道人歌曲》是姜夔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共五卷,别集一卷,书中保留了三种记 谱法。收有姜夔谱写的古琴曲《古怨》一首,为减字谱记写;祀神曲《越九歌》十首,旁缀 律吕字谱;自度曲令、慢、近、犯十七首,在这十七首歌曲的旁边都记有曲谱,被称为“旁 谱”,即宋代的俗字谱。在这十七首曲子词中,有十四首是将夔自己作词谱曲的自度曲,其 他三首为填词歌曲,其中有两首是姜夔记录的古曲,自己填的词,即《霓赏中序第一》和《胡 渭州》(即《醉吟商》),另一首《玉梅令》则是他依照诗人范成大的曲子而填的词。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 2 万多首词调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兼备词谱的作品,对于了解宋 代以及宋代之后词调音乐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白石道人歌曲》中留存下三种记谱法, 对于研究了解古代记谱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2、萧友梅的艺术成就。 萧友梅,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1901 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唱 歌,1910 年回国,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曾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的秘书,同年 10 月赴 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1916 年以论文《17 世纪以前中 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留学生第一 次以音乐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20 年回国后,曾在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 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担任教学和领导工作。1927 年,军阀政府勒令 北京各艺术学校停办,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赴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国立音乐院, 并一直主持该校的校政,1940 年 12 月 31 日病逝于上海。 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办学和教学上,一生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为我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开创与建设,历尽艰难困苦,奋斗终生。他从德国回 来以后,便担负我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教务。以后到上海 主持国立音专工作,他又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把极有限的经费绝大部分用在聘请当时第一流
的中外音乐教授和付房租、购置图书、乐谱、唱片以及乐器等教学设备方面。 尽管萧友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办学事业上,但为了教学的需要,他创作了九十多首艺术 歌曲,两首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等作品。1921 年萧友梅根据古词作曲《卿 云歌》,曾被北洋政府定为国歌,其他著名的艺术歌曲还有《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 念爱国歌》、《国耻》等等。 萧友梅十分关心音乐教材的建设,为了教学的需要,他编写了《普通乐学》、《和声学》、《中 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等,他把自己的歌 曲创作收编在《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 由于萧友梅一生中的音乐学习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度过,回国后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音乐 教育事业上,所以他的作品都渗透出西洋音乐的风格模式。但萧友梅对待民族音乐的研究是 非常重视的,他最早地用外来音乐形式进行中国歌曲创作的尝试是值的我们肯定的。 3、简释欧洲古典乐派及其创作特征。 欧洲的古典主义艺术,是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类型和谐调,认为 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虚假和怪诞离奇,否认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 夸张、变形的风格,而向理性、秩序、有节制、匀称的艺术风格转化,这就是欧洲文艺中的 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乐派”是指从 1750 年~1820 年左右西方的音乐创作,以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为代表。因他们三人主要是在维也纳生活与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 一脉相承,故称他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他们创作的音乐也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创作是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欧洲专业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的音乐创作各具鲜明的个性,海顿的音乐富有幽默、愉悦的情趣,明朗、欢快的情绪占 据主导地位,在创作中广泛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他的音乐创作使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两种 体裁确立下来。莫扎特的创作涉及声乐和器乐的广泛体裁,他的作品典雅精致,明朗纯朴, 在西方的音乐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贝多芬的音乐的突出特征是“通过斗争,达到胜 利”的英雄般的毅力和热情,后期创作结构庞大,并具哲理性。尽管这样,他们在思想和艺 术上却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的音乐有着许多共同的艺术特色:确定了主调风格而又创造性 地运用了复调对位的手法;他们的创作强调理智支配感情,两者的关系趋于统一和平衡;他 们的音乐既思路开阔,又逻辑严密,形式严谨;他们在创作技巧上精益求精,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 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把曲调的作用放在首位,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或艺术形象特征的曲调, 构成作品的音乐主题,这主题在结构上往往是一个内部可分为乐句、乐节和动机的完整的乐 段。他们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和声的表现手段,除了主、下属、属三大基本功能和弦外,他 们广泛利用了大小调体系的其他和弦。此外,他们把前人创立的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更 加规范化,从而进一步奠定了这种曲式和体裁的基础。 交响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耗费精力最多的领域,其他体裁和形式的音乐创作经他们的 努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论宋元时期杂剧和南戏的音乐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宋流行于北方的戏剧形式,是杂剧。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总称,渐渐地杂 剧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宋杂剧剧本已全部失传,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载有宋杂剧 280 个剧目名称,今虽仅存其目,可以窥见出宋 代戏曲的流传情况。 宋杂剧包含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也称散段)。宋代杂剧所用音乐,一般采用歌
舞大曲和民间曲调,音乐、说白交替进行。 元代杂剧、南戏是继宋代杂剧、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元杂剧比宋代杂剧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在艺术上更臻成熟。元杂剧的演出形式有“曲”、“宾白”和“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 唱部分,元杂剧通常“一人主唱”;“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是元杂剧的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它方面的舞台提示。 元杂剧的音乐是在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既包含有唐、宋大曲、 转踏等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含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还包含有唐宋 的词及其它民间歌曲的因素。元杂剧每剧用四折,每折换一宫调,每调中所用曲目必在十曲 以上。元杂剧音乐在音阶形式上用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 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著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 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乔吉甫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西厢记》、 《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宋流行于南方的戏剧形式是南戏。 南戏又称“戏文”,由于最初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故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 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形成的。 宋南戏的音乐,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当时民间的《唱赚》 等,新兴的南戏,对于音乐的运用,比较自由,并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 元代南戏是一种地方性戏曲剧种,是宋代戏文的进一步发展,也称作“传奇”,多吸收其它 艺术形式,音乐成分主要是“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音乐多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 进,节奏较舒缓宛转,以清唱为主,伴奏常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 2、刘天华对二胡音乐的贡献及其“国乐改进”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刘天华(1895、2、4—1932、6、8)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一生辛勤学习、 虚心请教,他的音乐知识全是靠自学而来,民间民族音乐是刘天华成功的源泉。从 1922 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师音体专修科,1926 年任教于北 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刘天华积极从事于民间音乐的创作 和演奏工作。大胆地对民族乐器,特别是二胡进行改革,创造了一套专用的演奏符号和记谱 法,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并努力将二胡等民间乐器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殿堂。 刘天华一生写有 10 首二胡独奏曲,3 首琵琶曲及一些民乐练习曲等,其中以 10 首二胡独奏 曲为最著名。这 10 首二胡曲大致可分二类:①表现作者及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向上、 追求光明理想的有《光明行》、《良宵》、《空心鸟语》、《月夜》、《烛影摇红》②表现“五四” 前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不满,但又缺乏革命斗争勇气,因而产生苦闷、忧伤和傍徨 情绪的有《病中吟》、《苦闷之讴》、《闲居吟》、《悲歌》、《独弦操》。他创作有三首琵琶曲《歌 舞引》、《改进操》、《虚籁》。这些作品成为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1927 年,刘天华发起组织“国乐改进社”,终身贡献于“改进国乐”事业,在发展我国的民 族音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刘天华发起“国乐改进社”,是与当时的音乐发展状况和社会 大背景相联系的,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建立民族音乐体系,以及正确 处理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舞蹈考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傩祭——傩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因此在古代亦名“逐除”。傩祭的舞蹈特点 很鲜明,故人称“跳傩”,其跳的部分叫做傩舞. 2、巫舞——指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相信巫术的人们,希望通过祈 祷、祭献等行为,求得神灵赐福,而舞蹈即是进行巫术祭祀活动的手段,人们通过舞蹈与神 灵沟通。
3、乐——古代所谓的“乐”,往往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时也单指音 乐或舞蹈。 4、清商乐舞——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总称为“清商乐舞”。 5、古典舞蹈——是指一种其独特风格特片的表演性舞蹈种类,也专指各民族中长期流传至 今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蹈作品。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原始舞蹈有那两大特征? 答:(1)强烈的功利目的特征 尽管原始舞蹈在今人的眼中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但对于原始人来说,审美或艺术创造 并不是他们跳舞的目的。原始人跳舞,完全是出于使用的需要,其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舞蹈 的使用功能,有了的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高度的生命情调特征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是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 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 接、最强、最纯粹、最从分的表现。 2、魏晋以来的清商乐舞有那些特征? 答:(1)抒志言情 抒志言情是清商舞蹈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2)飘逸闲雅 与汉代舞蹈以俗为趣,以俗为美的特点相左,飘逸闲雅成 为清商舞蹈的审美思想。 (3)以目传情 利用眼睛说话是魏晋清商舞蹈表演的一种重要手段。 (4)以轻见长 “轻盈”、“柔美”是清商舞蹈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5)以妙取胜 清商舞蹈讲求一个“妙”子。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社会中许多领域尤其是审美领域,对于“妙” 的追求,几乎成为一种风尚。清商乐舞正是在对“妙”的追求中,形成了“情韵别致”和“古 土君子之遗风”的特点。 3、戏曲舞蹈的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戏曲中的舞蹈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 第二,戏曲舞蹈是生活动作的提炼。 第三,戏曲在民间舞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 第四,戏曲在民间武术与杂技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第五,模拟动物形象等丰富舞蹈语汇。 第六,戏曲舞蹈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 三、论述题:(共 55 分) 1、试从思想和形式美两方面解读汉代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25 分) 答: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 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其主要艺术特征表现在思想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1)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 神仙幻想,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 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 比重。 (2)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首先,汉舞
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楚舞”是 以折腰、舞袖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总之,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 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对立统一的 统一审美形态。 2、试论唐代舞蹈的鼎盛离不开魏晋南北朝舞蹈发展?(30 分) 答:唐代的舞蹈无论是品种、类型还是编导手法、表现方式,在古代历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 因此唐代舞蹈享有“高峰”的盛誉,而魏晋南北朝舞蹈正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具体 表现在五个方面: (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独立性与表现性是唐代舞蹈达及鼎盛的一大标志。这一重大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酝酿形 成的。 (2)中西融合新举 魏晋南北朝流传的“胡舞”与中原舞蹈的律动风韵迥然异趣,它以一种新鲜的、异国情调的 强大魅力冲击着中国古老悠久的舞蹈文化。 (3)“软舞”之准备 “软舞”是唐代舞蹈的精华之一,魏晋南北朝是“软舞”的准备和形成的必经阶段。在使汉 舞“凝重的动律”过度到唐舞“流动的韵律”之过程中,这个时代充分发挥了它的桥梁作用, 为唐代“软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健舞”之先声 “健舞”也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舞”盛行,已经名副其实地奏 响了唐代“健舞”的先生。 (5)“燕乐”之基本构架 汉唐两代是舞蹈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汉舞是以雅乐舞的樊篱,用率真、古朴、通俗、热情 的雄伟气势来振兴古中国之舞蹈而令人瞩目的;唐舞则是通过继承创新、兼收并蓄、融通中 外、摘取精英的大家气派为世称颂。 如果说汉代舞蹈更突出地呈现着天真古拙的中华本土的主旋律,而唐代舞蹈奏出了中外合融 交响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的舞蹈就是将中华的主题旋律配以异域的音调,用更多的声部来 充实它,促使那交响实现的开端。所以正是有了魏晋南北朝舞蹈为唐代舞蹈创建的基础和构 架,唐代舞蹈才能在中国舞蹈史书写出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