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黑龙江牡丹江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5 年黑龙江牡丹江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答题卡上的田字格呢。 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祈祷 qǐ 缄默 jiān 炽热 zhì 伦理 lùn A:嘹亮 liáo B:畅谈 chàng C:澎湃 péng D:步履 lǚ 娴熟 xián 哺育 pǔ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嬉闹 xī 剔透 tī 忍俊不禁 jìn 潜心贯注 qián 乐此不疲 pí 惟妙惟肖 xiāo A:绮.丽 B:测.隐 C:萌.发 D:和煦. 真谛. 磐.石 伫.立 葱茏. 梦寐. 睿.智 蜿蜒. 骊.歌 一拍即.合 苍.海桑田 因地制.宜 浩瀚无垠. 4.下面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汉字听写大会”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书写水平,还加深了大家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修改: 5.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深夜,我们渴望黎明;孤独,我们渴望陪伴; , 。 6.请用一句话概况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 字以内,含标点) 牡丹江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校园里总能传出朗朗 读书声,全市中小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感受着中华经典美文的艺术魅力,经典诵读活 动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经典美文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创建和谐校园再添亮点。 7.古诗文默写。 。(《诗经·秦风》) (1)蒹葭苍苍,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 (5) (6)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的名句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贺《雁门太守行》) 是: , 。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 ( 8 ) 马 致 远 在 《 天 净 沙 · 秋 思 》 中 面 对 即 将 西 沉 的 夕 阳 , 不 禁 感 , 叹: 8.名著阅读 , 。 “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 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以上文字中的“他”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他”是《 》中的 人物,作者是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校 。作品中三位伟人经历的共同点是: 近期,牡丹江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公示了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第四排非 遗传承人名单。某中学为增强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意识,开展了相关的综合性实 1
践活动。 9.阅读牡丹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所占百分比调查表,提取主要信息。 民 间 文学 民 间 舞蹈 民 间 美术 传 统 医药 民 间 音乐 民间手 工技艺 传 统 戏剧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民俗 12.1% 6.1% 15.2% 12.1% 6.1% 18.2% 3.0% 3.0% 24.2% 类别 所 占 百 分比 主要信息: 10.假如你是活动的策划人,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选择一条最恰当...的宣传标语。 A.共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C.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生产能力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黑土文化 (2)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B.争做文明少年,关心点滴小时 11.学校将邀请满族道德风尚习俗传承人郭先生来做讲座,小明作为校学生会主席,打电话 给郭先生,他应该怎样说呢?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范式守信》,回答 12-15 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 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 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 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 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式谓.元伯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1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二)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 16-19 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至.其日: 沈碧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 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 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 方式。”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 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 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 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 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 2
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是 10 的 40 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 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 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 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 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 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 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 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 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 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 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 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从外形 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16.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17.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8.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19.结合全文,谈谈“正”字计数法的高大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阅读《做一颗彩色的露珠》,回答 20-23 题。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 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 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 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 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 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 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 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 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 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 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 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 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 3
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 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2.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分论点: 然后 证,最后得出 论。 2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四)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 24-28 题。 , 加以论 的结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 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 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 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 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 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 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 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 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 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 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 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 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 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 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 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 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 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 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4
24.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5.“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6.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27.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8.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四、写作 29.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问题一: 夏天里的风光如画:一塘红荷摇曳妩媚,一树鸣蝉奏响热闹,一弯彩虹绽放绚烂…… 夏天里的回忆如诗:弯腰耕耘、流淌汗水的父母;晨昏伏案,拼搏奋斗的我们;走街串 巷,叫卖声声的商贩……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夏天,丰富多彩,温馨浪漫。 请将“夏天里的 问题二:请以“求职需要坚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 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字数在 600 字左右; 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评分标准:用楷体书写 1 分,准确、规范 1 分。 2.C 3.B 4.修改:将“锻炼”改为“提高”或将“水平”改为“能力”。 评分标准:可写修改意见,也可以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5.示例一:伤心,我们渴望安慰。 示例二:失败,我们渴望成功。 评分标准:符合语境 1 分,句式一致、语言通顺 1 分。 6.示例一:教育局开展“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示例二:我市开展“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示例三: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评分标准:内容概况 1 分,字数符合要求 1 分。 7.(1)白露为霜。 (2)随风直到夜郎西。 (3)甲光向日金鳞开。 (4)感时花溅泪。 (5)先天下之忧而忧。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或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错字、丢字、加字,该空不得分。 5
至:到 8.《名人传》 罗曼·罗兰 实例:经历种种磨难,创造不朽的杰作。(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没空 1 分。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9.示例一:牡丹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类所占百分比最高。 实例二:牡丹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所占百分比 最低。 评分标准:找出规律,表述清晰 1 分。 10.(1)D (2)示例:主题班会、黑板报、图片展、制作有关宣传片等。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每种 1 分。 11.示例:郭先生(叔叔),您好。我是某中学学生会主席小明,我们学校想请您为同学们做 有关满族道德风尚习俗的讲座,可以吗? 评分标准:称呼 1 分,自我介绍 1 分,邀请事宜 1 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 12.谓:对……说;告诉 评分标准:没词解释正确 1 分 1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评分标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1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评分标准:准确完成 2 分。 1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 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评分标准:做人启示 1 分,联系生活实际 1 分。 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 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 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 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 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16.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 17.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正”代表了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评分标准:说明方法 1 分,作用 1 分。 18.不能删掉,“绝大多数”从数量上限制,表明了大部分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但不排除有 特殊情况。去掉后就表明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绝大多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作用 1 分,结合语句说明含义 1 分。 19.示例:①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②五笔一字, 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的上海。④“正”字的计票方法被商家和选举机票所借鉴,广泛应用。⑤明治维新之后,日 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1 分。 20.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6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1.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 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评分标准: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1 分。 22.示例: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 升华思想的境界。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适应安 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评分标准:分论点 1 分,具体事例 1 分,结论 1 分。(意思对即可) 23.示例: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 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 加精彩的生活。 评分标准:联系实际 1 分,启示感悟 1 分。 24.通过记叙乘客们尊重一位带着导盲犬的盲人男子坐公交车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残疾人 无声的关爱。 评分标准:概括内容,意思对即可。 25.示例:①候车者无声地排在盲人男子的身后。②朋克女孩默默地掐灭了刚点燃的烟。③ 盲人男子上车后,乘客迅速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④妈妈拉起小男孩为盲人男子让座。⑤ 车厢内无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导盲犬或是用手机拍照。⑥盲人男子和导盲犬下下车,车内沉默 依旧。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6.动作描写(运用动词),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 子的无声尊重。 评分标准:描写方法或词语运用 1 分,作用 1 分,表达情感 1 分。 27.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 评分标准:作用 1 分,内容 1 分。 28.示例: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 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 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评分标准:联系具体生活实际 1 分,结合文章内容 1 分,语言流畅 1 分。 7
分享到:
收藏